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美關係
作為21世紀全球兩大強國,中美既是夥伴又是對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牆外文摘:中共官媒的取巧與「翻車」
有評論認為,中共宣傳部門同時勝任傳達權威訊息和動員大眾功能的要訣,在於賦予不同重要等級的官媒、以及紙媒和網路新媒體渠道以不同的職責、不同的管理模式,多渠道、多角度、多層次地影響群眾。
耶倫會李強發出合作訊號 中美工作組將談產能過剩
美國財長耶倫表示,中美關係過去一年得以更穩定地立足,但這不意味著忽略分歧,或避免艱難的對話。李強則強調以市場眼光看待產能問題。
美財長耶倫:產能過剩害全球 中國:別找藉口
在廣州進行了兩天會談後,美國財長耶倫4月6日表示,她和中國副總理何立峰都同意繼續在全球經濟平衡增長等議題上繼續保持相互溝通,以緩解美方對中國產能過剩的憂慮。中國方面則認為華盛頓在為貿易保護主義找藉口。
耶倫在廣州明確談及產能過剩與公平競爭
訪華首日,耶倫在廣州與美國商會代表會晤,並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廣東省長王偉中會談。她表示中國產能過剩的程度加深,並呼籲中國為外國企業提供公平的條件。
專訪甘思德:中國欲吸外資 從傾聽民意開始
美國智庫學者甘思德過去36年來多次造訪中國,最近一次是參加今年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他接受DW專訪,提出他對外商投資信心和中美關係走向的觀察。他怎麼看待現在的中國?
耶倫訪華帶警訊 中美最佳狀態「管控下的對立」?
中國的大規模補貼導致產能過剩,溢出至全球市場,對其它國家構成壓力。美國財長耶倫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內第二次訪華,尋求傳達這一訊息。專家指出,儘管中美重返對話,但主要摩擦點未能解決。
德語媒體:拉攏中國還是遏制中國?
《世界報》就北約成立75周年刊評指出,自由世界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中國,所以軍事同盟北約必須將重心逐步往亞太地區轉移。《商報》則刊發前德國駐美大使的客席評論,認為被夾在美中爭霸中間的歐洲,應該利用中國焦頭爛額的時機來促使北京在歐中關係上讓步。
德語媒體:逢中必反的美國會反噬自身
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羅奇在瑞士《金融經濟報》撰文批評美國如今對中國威脅的擔憂程度已經堪稱病態,警告這會掩蓋科研投入不足、財政赤字過高等真正的長期問題。《商報》則刊登德國汽車產業教父杜登霍夫的客席評論,認為中國車企亟需補課市場營銷。
習近平與拜登通話 美財長耶倫本週訪中
中美兩國領導人2日進行通話,白宮強調兩國定期溝通的重要性。習近平強調應「以和為貴」,但承認雙方關係中的「負面因素」有所增加。針對經貿上的分歧,美方安排財長耶倫本週訪中。
美國加碼限制AI晶片出口中國
根據目前的法規,美國政府限制高性能AI晶片向中國出口。現在,白宮進一步收緊了限制,今後凡是含有AI晶片的電子設備都將面臨出口管制。與此同時,美國與日本正醞釀在AI等高科技領域深化合作。
美國制裁下 華為淨利潤翻倍
儘管受到美國多年的制裁,中國電信巨頭華為2023年實現全球銷售收入7042億元人民幣,創2019年以來最大年度增幅。
德語媒體:對華策略 對前蘇聯的緩和政策是上選
面對中國這個競爭對手,美國應該如何應對?《新蘇黎世報》發表的一篇客座評論指出,21世紀的地緣政治分歧越來越似冷戰時期,但對手的角色從莫斯科換成了北京。這對西方來說意味著什麼?何種策略才是最好的選擇?《世界報》則關注到中國的紅海囧境。
美情報機關: 中國藥企悄悄轉移美智慧財產權
路透社從兩名知情人士處獲悉,美國情報官員今年2月底對正在制訂生物技術安全法案的國會參議員表示,中國製藥企業藥明康德在未經許可的情形下將美國智慧財產權轉移到中國,從而損害美國國家安全利益。
民調:近半數美國民眾支持禁用或剝離TikTok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CNBC新近進行的一次民調顯示,近半數受訪美國民眾都支持對TikTok予以禁止或強制剝離。不過在年輕一代美國人當中,反對禁止TikTok的比例明顯增高。
美質疑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 北京反駁:雙標
中國力推太陽能、電動車等產業,近期遭歐美批評其政府補貼可能導致大量廉價產品湧入他國市場,「過剩產能」衝擊全球。最新的批評來自美國財長耶倫。
習近平晤荷首相: 限出口無礙中國科技進步
在會晤到訪的荷蘭首相呂特時,習近平表示,「脫鉤斷鏈」沒有出路,認為割裂產業鏈只會導致分裂和對立,任何勢力都無法阻遏中國科技發展進步。此前,應美方壓力,荷蘭限制了對晶片製造至關重要的光刻機對華出口。
擔心次級制裁 中國銀行機構對俄付款延誤
路透社從多名知情人士處獲悉,由於中國、土耳其、阿聯酋的銀行機構擔心美國的次級制裁,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企業正面臨長達數月的付款延遲。而這正是美國想達到的效果:既不中斷跨國能源貿易,又干擾莫斯科的外匯收入。
習近平會美商高管 只是「拍照作秀」?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落幕之後,習近平另與美國企業高層會晤,強調中美應該「求大同,存小異」。與此同時,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也在海南登場。專家怎麼看中國這一系列盼提振外商投資的活動?
德語媒體:歐美商界盼加入中國的新質發展
《商報》關注了北京舉行發展論壇,指出在企業高層的眼裡,中國市場的地位尚無法取代;《法蘭克福評論報》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銀行結束或減少了同俄羅斯的支付關係。
習近平將會晤美企高管 李強不搶上司風頭
今年的中國發展論壇已落下帷幕,李強總理沒有像去年那樣與外企總裁們一起座談。他的上司習近平將於周三會見美企大佬。
布林肯飛抵韓國出席民主峰會
三月17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達韓國首都首爾,他將出席周一開始的民主峰會,這是他此次亞洲之行的第一站,稍後他還將到訪菲律賓。
美中兩國官員互批對方行為極具「諷刺」意味
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昨天接受彭博電視台採訪時說,不允許本國公民使用X、臉書和谷歌的中國官員們卻利用X平台批評美國,「這極為諷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今天回應說,自詡為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卻不惜動用國家力量打壓特定企業,這才是真正具有諷刺意味。
川普曾授權反中認知作戰?專家:恐適得其反
近年美國情資多次警告網路上存在著散播「親中反美」言論的認知作戰,但據路透社獨家消息,川普任內也曾有CIA特工小組,專門在網路上引導反中輿論風向。對美國來說,這樣的做法會帶來什麼影響?
客座評論:美中攤牌已經開啟
各界分析普遍認為,在2024美國大選年,美中關係不太可能有好轉。時事評論員鄧聿文指出,從華盛頓方面強制Tiktok剝離的法案等一系列動作來看,兩國之間已經進入攤牌階段。
知情者:英特爾暫時保住供貨華為的特許
華為網站顯示,其筆記型電腦依然嚴重依賴英特爾晶片。知情人士稱,美國商務部今年晚些時候將可能撤銷對華為銷售尖端技術的特許政策。
拜登國情咨文演說: 他們搞錯了,美國正在崛起
美國總統拜登7日發表本屆任內最後一次國情咨文演說。在談及與中國關係時拜登表示,美國希望與中國競爭而非衝突,並駁斥了部分對手「中國崛起、美國衰落」的敘事。
講好中國故事?中外記者會王毅說了什麼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7日「回鍋」兩會中外記者會,在被海外記者提問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時,他提到了「科目三」,並說中國故事「是人類故事的重要篇章」。此外,針對台灣、南海與中美關係,他還說了什麼?
《美中科技合作協定》逾期不續 脫鉤又一步?
已有45年歷史的《美中科技合作協定》可能因美中雙邊關係的緊張矛盾而無以為繼。華盛頓認為,中國在科技領域的戰略和行動對美國國家安全和智慧財產權構成威脅。
牆外文摘:制止中國越線 賴清德當學菲律賓
有評論指出,賴清德的勝選為台灣提供了一個機會,使其對北京的軍事侵略能夠採取一種更透明的、類似於菲律賓的做法。同時,華盛頓還應與台北協調,以更有效的方式遏制中國的挑釁。
德語媒體:亞洲需要北約 但川普会讓其泡湯
《世界報》的一篇客席評論指出,如果川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亞洲版北約」就將成為泡影,而亞洲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自抗衡越發具有侵略性的中國。《西南新聞報》則指出,面對充斥歐洲市場的中國產廉價太陽能板,歐洲國家不應該啟動補貼競賽。
川普还是拜登?北京更鐘意誰?
川普曾因試圖遏制中國的發展而贏得了贊譽和批評。拜登上任後,華盛頓方面非但沒有撤銷川普时期執行的對華政策,反而施加了更大的壓力。那麼,中國政府希望看到誰當選新一任美國總統呢?
德語媒體:對Temu和Shein說不
Temu、Shein和阿裡快遞等來自中國的電商正在歐美快速擴張。上述企業瘋狂的促銷戰略,令歐美本土企業叫苦不迭。有鑑於此,要求德國政府出台措施制止不公平競爭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澳官員:拒絕中國插手太平洋島國治安
澳洲太平洋事務部長康羅伊表示,中國在太平洋島國的警務與安全領域不應扮演「任何角色」,澳洲将培訓更多當地安全力量以填補空缺。美國國務院則警告太平洋島國不要從中國引進安保人員。
「雇傭駭客」、公安部、境外華人——德國專家談安洵事件
柏林墨卡托中國中心專家赫買迪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安洵公司洩密文件很好地呈現出中國的確有了一個新的「工業領域」--雇傭駭客。
世貿部長會前中美互批 談判料無大進展
世貿組織(WTO)2月26日起在阿布達比舉行2年來第一場部長級會議,商討建立新的國際經貿規則。中國派出商務部長王文濤與會,主張中國在推動「多邊貿易體制」扮演重要角色。
中國將派更多大熊貓前往美國「親善」
中國計劃將更多大熊貓送往美國。這是在兩國關係惡化、中國幾乎召回所有借給美國動物園的被用作友誼標誌性的大熊貓之後,中國再次向美國表現出建立長期友誼的姿態。
專訪:美國對華關係跟領導人和政黨無關
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創始主任、中美關係問題專家李成近日在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接受了DW採訪,談及中國在俄烏戰爭中所處的兩難境地、美中關係現狀,以及美國大選對於中美關係的可能影響等話題。
解碼中國:無可避免的台海緊張局勢
剛剛開始的龍年裡,台灣海峽會太平無事嗎?專家們普遍認為,雙方劍拔弩張的態勢將會繼續保持。而對於美國來說,他們最不希望的就是在大選之年,世界上出現新的危機熱點。
美國貿易逆差大幅降低 中國不再是美國最大進口來源
美國政府周三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的貿易逆差已經降至三年來的最低水準,此外,墨西哥也首次超越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美中官員互動起死回生 經濟工作組北京首會
美中經濟工作組本週在北京進行會談,內容聚焦於中國在電動車等領域的補貼,以及美中經濟展望、投資審查制度等。與此同時,拜登政府也持續審查川普時期針對大量中國進口商品祭出的關稅措施。
德語媒體:美國人與其怕中國還不如怕川普
美國前國防部長在德國《每日鏡報》刊文指出,面對中國崛起,美國依然坐擁全方位優勢,但是如果讓川普这樣的民粹主義者執掌大權,則有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風險。瑞士《新蘇黎世報》則呼籲中國政府在恆大破產案中切實關心外國投資者的利益。
美參議院推遲涉藥明康德法案審議
美國上周傳出可能通過新法,限制美國政府與中國生物科技企業合作,中國的行業巨頭藥明康德股價聞聲大跌。不過,本周五有消息稱參議院推遲了該法案審議,具體日程尚未確定。
美官員:與中方芬太尼會談有意義但尚須更多措施
美中官員在北京會晤,就阻止芬太尼化學品流入美國舉行磋商。白宮代表團團長表示,會談有實質性,但還須採取很多措施。
沙利文:(美中)領導人之間的對話無可替代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在智庫外交關係協會舉辦的活動上表示,白宮對華接觸戰略取得積極影響,美中兩國都同意盡快安排拜登總統和習近平主席進行電話通話。但他也承認,兩國在俄烏問題上分歧嚴重,在紅海和朝鮮半島局勢上也未取得進展。
客座評論:中美獨創穩定兩國關係的「秘密」溝通機制
中美這對競爭對手創造的兩國外交最高主管官員的定期會晤形式成為一種穩定雙邊關係的機制,它不同於以往包括冷戰時期的兩個主要競爭對手打交道的方式。中美雙方最高外交官員在第三地進行定期會晤為兩國獨創,既有某種秘密外交的形式,可又不完全是秘密外交。
中美高層低調會晤 北京加大對台軍事壓力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和中國外長王毅在泰國舉行會晤的同時,解放軍海空軍在台灣周邊進行「聯合戰備警巡」。中方會後表示,雙方就妥善處理中美關係重要敏感問題進行了坦誠、實質性、富有成果的戰略溝通。美國則披露習近平和拜登將再通電話。
紅海危機繼續 媒體: 美國請求中國協助規勸伊朗
據英國《金融時報》消息稱,美國官員已經請求中國方面協助向伊朗方面施加影響力,從而制止後者支持的葉門胡塞武裝繼續在紅海水域襲擊往來以色列的商船。不過,美國政府內部人士透露,中方目前沒有任何協助的跡象。
中國工商銀行涉洩密 遭美開罰逾三千萬美元
美國金融監管機構調查發現,中國工商銀行涉嫌非法向海外監管機構洩漏「機密監管訊息」,且未遵守相關法規,重罰該行逾3000萬美元,並要求限期改善。與此同時,美國與中國金融工作組則在北京舉行了會談。
客座評論:賴清德當選 美中能否共管台灣?
賴清德勝選。在時評人鄧聿文看來,給中美關係出了一道新的難題。因為賴能否自我約束,不在台獨路上走得過激過遠,美中對此其實是沒有太大把握的。
賴清德就任前過渡期 中國打"觀望牌"
周末台灣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勝選總統,中國的反應頗為安靜。有分析人士認為,在賴清德上任前的這四個月裡,北京將謹慎計算改採取的舉動。
上一頁
第9 頁,共6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