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美關係
作為21世紀全球兩大強國,中美既是夥伴又是對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國未就氣球事件道歉 王毅:美方歇斯底里
氣球事件延燒至慕尼黑安全會議,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在周六發表的講話中批評美國的反應「近乎歇斯底里並且匪夷所思」。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則指,王毅與他在慕安會期間密會時,並未就氣球事件道歉。
王毅和布林肯秘密會晤說了些什麼?
原本計劃訪華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如今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一個秘密地點與中國外交高官王毅舉行了非正式的會晤。布林肯強調美國「不希望與中國發生衝突」,也不想有「新的冷戰」。
英媒:美台將舉行閉門高層安全對話
《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報導稱,台灣外長吳釗燮和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將訪問華盛頓,與美國副國安顧問等高層官員舉行會談。
美軍宣佈結束氣球碎片搜索打撈工作
美國軍方周五宣佈,在大西洋沿岸被擊落的中國氣球打撈工作已結束,將對碎片進行反情報調查。而對於其他在阿拉斯加和休倫湖被擊落物體的搜索也將中止,這些飛行物很可能是私人企業所有,或是娛樂、氣象追蹤用。
金融時報:五角大樓高官蔡斯已抵達台灣訪問
《金融時報》援引消息人士說法,稱美國五角大樓專司中國事務的副助理部長蔡斯已經抵達台灣訪問。蔡斯此次訪台,正值美中關係因「氣球事件」降至新冰點。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17日早些時候表示,有關蔡斯訪台的報導「到目前為止還不確定」。
拜登:不會因擊落中國氣球而道歉
美國總統拜登說,他欲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談話,希望「弄清楚」氣球事件的真相。然而,據中國外交部稍早的說法,卻稱美國「不能一邊要溝通對話,一邊激化矛盾」。美中關係至此還有解嗎?
德語媒體:「如果中國對台灣動武,美國會採取直接軍事幹預」
德國電視二台著名的政治脫口秀節目「Markus Lanz」昨天討論的話題關於美中兩個大國的未來與前景。該電視台駐華盛頓首席記者在節目中表示,「與烏克蘭衝突不同,如果中國對台灣動武,美國會採取直接的軍事幹預」。
客座評論:人類會活在AI的專制統治下嗎?
ChatGPT向人類打開了智慧型機器人擁有情感和生命的可能性和想像空間。一旦人工智慧真的具有自我賦能的意識,人類如何自保?如果智慧型機器人學會了「專制邏輯」,對人類又意味著什麼?
美副國務卿:各國都應勸阻中國別對台開戰
面對中國可能侵略台灣,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呼籲,各國都應該告訴中國政府不該這麼做。謝爾曼重申台灣海峽對國際貿易的重要性,並強調美國對台灣的立場不變。
關於近日的氣球與「不明飛行物」有哪些已知與未知?
數天以來,北美上空已經數次發現並擊落不尋常的飛行物。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目前有哪些已知與未知的內容?
德語媒體:在對華政策方面 歐洲應走自己的路
中美兩國因氣球事件吵得不可開交之際,中國負責外交事務的最高官員王毅於本周二開始了他的歐洲之旅。中國官媒證實,中共中央外事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本月將訪問法國、義大利和匈牙利...
傳布林肯將會晤王毅 美國務院:尚無規劃
路透社消息指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中國外交官王毅可能在慕安會上會面。對此,美國國務院稱現階段還沒有相關規劃。與此同時,「氣球事件」繼續延燒;針對近期美軍擊落的「不明飛行物」,美國政府還無法確認它們究竟是什麼。
日經:美眾議院中共特設委員會有意率團訪台
共和黨議員魏特曼告訴《日經亞洲》,美國眾院中共特設委員會打算率團出訪台灣。此前,眾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等人也曾表態有意訪台;眾院議長麥卡錫則說過,中國管不了他要去哪裡。若眾多美國議員皆訪台,對美、中、台三方將帶來什麼衝擊?
媒體:華盛頓擬禁美企投資部分中國科技公司
據知情人士透露,拜登政府計劃出台政令,禁止美國企業對一些中國科技企業進行投資。相關計劃將在徵求經濟界意見之後生效執行。觀察人士猜測,在「氣球事件」之後華盛頓可能會對華採取一系列懲罰性措施。
德語媒體:面對中國 拜登比川普更強硬
美軍又在阿拉斯加上空擊落了一枚來源不明的飛行物,《奧格斯堡匯報》認為,儘管暫無證據,但中國的嫌疑依然很大。《世界報》則感嘆,常常被指責對中國過於軟弱的拜登總統,其實是真正的鷹派。
氣球再掀風波 美將參與計劃中企打入黑名單
間諜氣球事件繼續發酵,美國商務部周五宣佈,將涉及與氣球計劃相關的6家中國公司列入黑名單。
美軍又擊落一高空飛行物 來源暫不明確
白宮2月10日晚間通報,在阿拉斯加海岸、美國領空內,空軍戰機又擊落了一枚高空飛行物。和一星期前擊落的中國氣球相比,這次的飛行物體積小許多,高度也較低,對民航航線造成了干擾。美方強調,暫不清楚飛行物的來源。
夏威夷夜空突降綠色光幕 疑來自中國衛星
1月底,日本國家天文台設在美國夏威夷的昂星團望遠鏡拍攝到了一組奇怪的畫面:夜空中突然出現了數條綠色雷射束,宛如幕布一般快速移動,前後只持續了約1秒。現在,日本國家天文台基本判定,光幕來自一枚中國大氣監測衛星。
德語媒體: 「氣球鬧劇」暴露了北京的政壇亂象
在擊落了一枚來自中國的高空氣球後,華盛頓日前又披露了更多細節以證實此前的間諜指控。美國方面稱,這枚氣球是中國大規模全球監控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北京則反唇相譏稱美國在發動「訊息戰」。
拜登:沒有人會羨慕習近平
在2月8日的一次電視專訪中,美國總統拜登一方面試圖緩和當前緊繃的中美關係,另一方面又稱沒有任何其他國家的領導人願意去坐習近平的位子。中國外交部則駁斥拜登言論有損外交禮儀。
五角大廈:2030年前中國不會大規模犯台
美國國防部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瑞特納9日在國會表示,中國犯台並非即將發生或無可避免,並且確信中方在2030年前,不會大規模侵略台灣。
美眾院通過決議譴責中國 國務院揭氣球細節
美國眾院以419人贊成、0人反對的票數,一致通過決議,譴責北京政府「明目張膽侵犯美國主權」的行徑。國務院則釋出新的氣球殘骸資訊,認定氣球廠商跟解放軍「直接相關」。
減少依賴?德中、美中2022年貿易額雙雙創新高
儘管德國政界不斷呼籲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但過去一年德中貿易仍再創新高。與此同時,儘管美中政治關係持續緊張,但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總額也創下了新高,進出口達到6906億美元。
德語媒體:氣球預示中美必有一戰?
《巴登報》感慨,假如美國打撈上來的氣球被證實確實是間諜氣球,那麼原本只是延期的布林肯訪華行程將更加不可能。《美因茨匯報》則擔心,氣球事件後中美關係將繼續惡化。
專訪:氣球、戰爭、台灣,北京到底怎麼想?
周波是前中共中央軍委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安全合作中心主任。他接受德國之聲《衝突地帶》訪問,從最近的中美氣球事件談到俄烏戰爭中中國所採的立場,也分析了北京面對台灣問題的心態,並對中美急轉直下的關係發出警告。
德語媒體:不惜一切代價用大炮打蚊子
雅虎德國網站刊評指出,假如中國發現一枚美國氣球闖入,一定會大發雷霆,因此西方今後在和中國打交道時必須嚴格遵守對等原則:凡是中國禁止西方企業的事情,中企在西方也不會被允許。《西德意志報》則感慨中美雙方都在不計代價地小題大做。
德語媒體:面對中國 拜登是否過於軟弱?
中美之間的偵察氣球糾紛依舊是德語報刊高度關心的話題。《新蘇黎世報》批評拜登政府在面對中國氣球時行動不夠堅決果斷,《商報》則注意到美國全社會的反華氛圍逼迫拜登必須對華強硬。
客座評論:中美關係在氣球事件後如何「漂流」?
飄蕩在美國上空的中國氣球,算是被擊落下來了,但是各種決定中美關係的因素則變得更複雜。而這個關鍵時刻,如果雙方沒有足夠政治智慧,本來世界期待的布林肯與中方會談中要提出的議題是不可能再有機會得到解決的。
伊辛格:中美應保持暢通的對話渠道
曾長年擔任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的沃爾夫岡‧伊辛格(Wolfgang Ischinger)呼籲中美加強對話,對當前的氣球危機更應低調處理。
中美氣球事件發酵 北京早研擬軍用
解放軍的公開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對高空氣球的軍事用途深感興趣。不同於中國外交部說法,美國軍方說一開始就判定這是「偵察氣球」。因為一個氣球,美中關係再度降溫,雙方有可能恢復關係嗎?
德語媒體:必須阻止中美開戰
中美之間的氣球糾紛依然讓德語報刊高度擔憂。《南德意志報》認為,中國釋放氣球固然是挑釁,美國擊落氣球也是在蓄意升級衝突。《商報》認為,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兩個核大國之間的矛盾升級。《慕尼黑信使報》則呼籲歐洲各界做好對華脫鉤的準備,切勿抱繼續騎
中國氣球「誤入」美國 德國政界亦有隱憂
中美關係正因偵察氣球事件趨於緊張,德國政界也對此高度關注。在野黨呼籲盡快出台更加全面的對華戰略,德國政府則開始核查是否在歐洲也曾發生過類似的氣球入侵事件。中國方面則強調將「維護中方企業的正當權益」。
客座評論:「氣球事件」讓中美穩定雙邊關係努力嚴重受挫
被中國稱為「誤入」美國領空的高空氣球被美軍方擊落。無論這個氣球究竟是用於「氣候研究」,還是「間諜行為」,圍繞此事的外交角力反映雙方的關係已脆弱到不堪一擊。
太晚擊落偵察氣球?拜登政府遭批對中國示弱
雖然拜登政府一再強調是為了人民安全,才選擇待氣球飄至外海再擊落,卻仍遭共和黨抨擊動作太慢,對中國太過軟弱。
德語媒體:北京向華盛頓發出的政治訊號
《法蘭克福匯報》評論指出,中國偵察氣球事件可以視作是北京向華盛頓發出的政治訊號——中國有能力隨時闖入美國領空。目前雙方的反應則顯示誰也不希望事態升級。「明鏡線上」則分析指出,氣球在偵察行動中所能獲得的機密情報非常有限,但它相比衛星卻存在一些
布林肯因氣球推遲訪華 對中美關係有何影響?
由於一顆偵察氣球,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原定對中國訪問推遲。按照計劃,布林肯本來預計2月5日在北京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兩位政治學者都向德國之聲表示,從此事看來,美國和中國仍對彼此相當不信任。
德語媒體:中國的試探性氣球?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前夕,五角大樓宣稱,他們在美國西北部發現了一個中國的間諜氣球。北京方面則呼籲"在事實澄清之前,猜測和炒作將無助於問題的妥善解決。"
為抗衡中國 美國重開索羅門群島大使館
去年索羅門總理和北京簽署的協議引發西方國家擔憂,本周美國重開了自1993年以來關閉的美國駐索羅門群島大使館,美國務卿布林肯稱這是對印太地區夥伴關係的承諾。
德語媒體:晶片爭奪戰中的里程碑事件
有跡象顯示,經過歷時數月的幕後磋商,美日荷三國已經就限制晶片設備的對華出口達成共識。在晶片設備領域,美日荷三國佔據全球領先地位,因此此次禁運行動必將對中國的高科技行業造成重大衝擊。
美印組高科技抗中同盟 著眼半導體供應鏈
中國持續拓展軍事與經濟影響力,美國、印度兩國以民主為號召,攜手深化高科技合作。與此同時,美國暫停對華為公司的部分產品出口,遭中國批為「赤裸裸的科技霸權」。
拜登將在布林肯訪華後發表國情咨文 談中俄挑戰
美國白宮週二表示,布林肯於2月5至6日訪華時,將與中國官員討論俄烏戰爭,其後,拜登將於7日發表國情咨文,屆時將談及俄羅斯和中國構成的威脅。
德語媒體:北京又在老調重彈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前夕,中美兩國間的唇槍舌戰仍在升溫。美國指控中國國企暗中向俄羅斯提供幫助,而中方則回應稱,"美國才是烏克蘭危機的始作俑者和最大推手...
為消資安疑慮 TikTok執行長將出席美聽證會
面臨美國對中國短影音平台抖音國際版TikTok的資安疑慮,TikTok首席執行官周受資已同意3月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澄清說明相關情況。
媒體:美日荷達成協議 聯手限制晶片出口中國
美聯社1月29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日本和荷蘭已經與美國達成一項協議,限制中國取得製造先進電腦晶片的材料。美日荷圍堵中國半導體業發展的陣型,儼然成型。
美中2年後開戰?共和黨高層:可能性極高
在美國空軍四星上將27日發給屬下的備忘錄說中美將在2025年交戰後,美國國會一位共和黨高級官員29日表示,美國和中國因為台灣問題而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很高。
美將軍預測:2025年習近平準備充足 美中或交戰
一位美軍將軍警告,美國很可能在2025年就會因台灣問題與中國發生衝突,屆時習近平將準備充足。他敦促其下屬指揮官們盡力讓部隊在今年達到最佳的作戰準備狀態。
中美貿易爭端再起 WTO上公開互嗆
世貿組織WTO本周五召開的會議上,中國與美國駐世貿代表發生口水戰,中方批評美國是「 單方面惡霸」。美方不甘示弱,稱中國採取非法的報復措施。與此同時世貿組織將介入歐盟與中國在立陶宛的貿易爭端。
耶倫促中國解決非洲債務 中使館:無端施壓
中美兩國就非洲債務問題互指矛頭。繼美財長呼籲中國解決非洲債務之後,中方24日尖銳反擊,稱美國「沒資格」對他國進行無端指責與施壓,且應該先解決自家的債務問題。
消息人士:拜登政府掌握證據中國國企與俄羅斯暗通款曲
彭博社報導稱,據消息人士透露,拜登政府已經掌握中國一些國企向俄羅斯提供援助的證據。報導指出,如果拜登政府確定中國政府參與或默許這些國有企業的行動,華盛頓方面將被迫決定在多大程度上進行反擊。
中國即將告別「戰狼外交」?
一些政治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外交部長易人也許是中國軟化其對外政策,改善同西方關係的一種嘗試。不過,也有人認為,駐美大使升任外交部長恰恰說明中國是要更好地應對來自美國的競爭。
上一頁
第17 頁,共6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