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美關係
作為21世紀全球兩大強國,中美既是夥伴又是對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破冰契機再現 中美商務部長下週將會面
此消息由中國駐美大使館於18日主動釋出,外界推測,中方很可能是在為今年下半年安排「拜習會」鋪路。隨著中美關係跌宕起伏,北京對這場部長級會談有何期待?
中歐智庫專家談「多極化世界」中的國際關係
日前到柏林參加一場全球智庫峰會的中國國際關係專家團呼籲全球關係需更加「包容」,表示西方與中國應「同舟共濟」,然而一些與會的西方專家仍對中國實際的開放度表達出疑慮。
台灣「三腳督」總統選戰開打 如何牽動中美?
隨著主要反對黨參選人出爐,台灣2024年總統選戰正式開打。來自台灣兩大黨和第三勢力的3位候選人——賴清德、侯友宜、柯文哲,如何迎戰兩岸議題?當前選情將如何影響未來的台海局勢?
美公佈五起訴案 控中國公民竊敏感技術
美中科技戰持續,一位中國籍前蘋果公司工程師,因涉嫌竊取高端科技、使中俄企業受惠,遭到美國司法部起訴。案件詳情為何?還有多少人涉案?
德語媒體:誰在阻遏中國崛起?
中國最新發布的經濟數據令大多數市場觀察者大感失望。叫停"清零政策"後,中國經濟曾一度快速復甦,但四月開始,外貿和內需的數據都不容樂觀。
與中國打交道:菲律賓為何變得更大膽?
菲律賓與中國摩擦不斷,近期又與美國加強了合作,儼然成為南海地緣局勢焦點。中菲兩國近年爆發了哪些衝突?專家如何預測中菲兩國未來互動的發展?
美財長:G7將聯手反制中國經濟脅迫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11日稱,美國與其他G7成員國正在研擬如何反制中國的「經濟脅迫」。據悉,G7除計劃發表一份經濟安全聲明之外,也將各自採取對應的行動。
中美關係解凍?沙利文與王毅「坦率」長談8小時
「氣球事件」之後,中美關係降至冰點;美方有意恢復外交互動,卻屢遭中方潑冷水。近日,中美高官舉行了難得的雙邊會談,兩人說了什麼?會否有助布林肯重啟訪華之旅?
中美防長6月有望會談?雙方不同調
中美關係難回溫,據報美方有意促成兩國防長6月在新加坡會面,卻被中方回應「可能性很低」。專家指,中國若再婉拒美方邀約,恐使周遭國家不安;而美國態度如此積極,也可能失去外交優勢。為什麼?
美中關係陷寒冰 秦剛籲美「深刻反思」
中國外交部長秦剛會見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後表示,美國若想與中國修補關係,不能「說一套做一套」,雙方關係若要穩定,要與中方「相向而行」。美方怎麼說?
岸田:對日殖時期造成的苦難感到痛心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及韓國總統尹錫悅7日在韓會談,岸田表示,韓國人民於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所受的苦難令他感到「痛心」。日韓睽12年的「穿梭外交」,是否預示兩國的歷史宿怨或將融冰?
牆外文摘:當「潤」成為一種集體反抗運動
有評論認為,在社會運動失去了全部空間後,選擇徹底退出這個不公的體制也是一種反抗。當「潤」漸漸變成一種集體運動,並被賦予「用腳投票」的意義時,它將給一個極權國家帶來的動搖尚且難說,人們內心對公平、自由和安全的天然追求,仍然值得尊重。
美台聯合製武引戰?未解的4大爭議
美國國防產業代表團近日訪台,會晤台灣國防研發單位、軍火商,以尋求聯合生產武器。有專家看好進度、估計2025年即有具體成果;另有分析認為其「象徵性意義較大」。這項合作面臨哪些關卡?能否有效嚇阻北京、提升台灣防衛能力?
解凍美中關係?美駐華大使:願與中國對話
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在一場活動中,表明美方願意與中方溝通,但他承認,他無法預測雙方高層何時會重新接觸。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對華關係要"去風險" 而非"脫鉤"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 Jake Sullivan)表示,拜登政府正在努力在對華經貿關係中"去風險",而並非"脫鉤".
菲海警船巡南海遭擋道 險與中國海警船相撞
菲律賓海岸警衛隊23日在南海與一艘中國海警船對峙、甚至險些相撞,為中菲海上交手的一系列緊張事件,再添一筆。
中國修訂《反間諜法》 擴大國安執法權力
中國最高立法機構26日宣佈通過修訂《反間諜法》,將「網路攻擊」定義為間諜活動,並擴大了國安單位的執法權力,包含禁止嫌疑人出入境中國。相關修訂為何使在中國的海外人士、企業坐立難安?
隱瞞與中國關係 前哈佛教授被判軟禁半年
美國近年致力打擊中國在美學術圈的影響,近日爆發了一起學術頭銜極高的起訴案件。一名前哈佛大學的教授因隱瞞參與中國的「千人計畫」,被判處6個月的居家監禁。
美議員致信拜登政府 籲制裁中國雲服務商
繼TikTok之後,美國對中企的戒心持續擴大。 25日,多位美國參議員致信商務部等政府單位,呼籲應「使用所有可用途徑」制裁華為等中國公司推出的雲服務。他們最主要的擔憂是什麼?哪些中企遭點名?
中美角力延伸至東南亞 各覓盟友聯合軍演
中美兩國的軍事對峙不斷升溫。中國宣佈將與新加坡舉行聯合軍演,此前美菲也已開始在菲國各島演習。夾在中美兩國的角力之間,菲律賓和新加坡如何周旋其中?
馬克宏批盧沙野言詞不當 中國澄清立場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否定前蘇聯國家獨立主權地位的言論,引發歐洲近80名議員要求法國將其驅逐。北京在24日澄清,中國尊重所有蘇聯解體後成立的共和國的主權地位。與此同時,法國參院副議長24日率團訪台展現支持台灣態度,與馬克宏的立場形成鮮明對比。
台灣總統大選:戰爭與和平之間的抉擇?
隨著中美角力、台海局勢升溫,有人把2024台灣總統大選看成「戰爭與和平」之間的抉擇。各政黨潛在候選人陸續展開外交攻勢、就兩岸關係表態,他們各自提出什麼戰略?台灣選民怎麼想?
北京恐禁美光晶片 媒體:美籲韓勿填補缺口
英國《金融時報》23日報導,繼中國網信辦日前宣佈將對美光科技展開審查後,美國也向其盟友韓國發出了反制的要求。北京對這間美國公司的晶片進行審查,意圖為何?在韓國總統尹錫悅訪美前夕,美國此舉又將造成什麼影響?
秦剛訪菲會總統、外長 五月初菲總統將見拜登
菲國總統和外長在本周中國外長秦剛訪問菲律賓時,皆表示願加強同中國的溝通與合作。與此同時,美菲兩國正進行聯合軍演,菲國總統也將於下月初赴美與拜登見面。同時與立場不同的兩個大國往來,菲律賓的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英媒:情報指中國正建立劫持衛星能力
英國媒體《金融時報》報導指出,美國機密情報揭示了北京如何尋求對戰時通信的控制。莫斯科和北京最近都在衛星干擾和其他工具方面取得了進展。
出口限制寬鬆?美荷晶片設備商看好中國銷量
美中科技戰未冷靜,美國陸續祭出對中國的半導體出口限制,但近日有美國及荷蘭晶片設備商大廠表示,對中出口銷量預計會增加,究竟原因為何?相關管製法規是否未如預期嚴格?
FBI:中國伊朗「越線」打壓在美異議人士
美國聯邦調查局官員指出,中國和伊朗等政府在美國打壓異議人士的舉動越來越常見,近來觀察到的趨勢甚至涉及使用新策略和越線行為。
未停手賣硬碟給華為 美公司遭罰3億美元
美國商務部19日以違反出口法規限制供貨給華為為由,對美國硬碟大廠希捷祭出天價罰單,具體內容為何?希捷怎麼說?
巴西欲斡旋俄烏和談 烏克蘭邀盧拉親訪戰地
俄烏戰爭開打以來,巴西始終沒有加入西方對俄制裁。訪問中國時,巴西總統盧拉呼籲美國「停止煽動戰爭」;俄國外長到訪巴西,也感謝盧拉的表態。面對歐美指責巴西「罔顧事實、鸚鵡學舌」般散播俄中政治宣傳,烏克蘭怎麼說?
美艦法艦分別通過台海 中方反應區別明顯
美國海軍「米利厄斯號」驅逐艦4月16日通過了台灣海峽,中國軍方在次日表示抗議,指責美軍「公開炒作」。不過,就在一周前中國軍隊大規模圍台軍演期間,法國海軍一艘護衛艦穿越台灣海峽卻沒有引發中方任何公開不滿。
金援外交?中國斥資助尼加拉瓜建社宅
尼加拉瓜2021年與中國重新建交,17日跟中國共同展開尼國住房建設項目,規模達數千萬美元。尼加拉瓜認為這將使當地人受益,但近來中國在中南美洲的擴張引起美國擔憂。中資在尼加拉瓜曾有什麼爭議?
媒體:中國拒絕重新安排布林肯訪華行程
據《金融時報》報導,因間諜氣球事件,中國已告知美國,不會重新安排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北京的行程。
美國洩密門:中國計劃秘密向俄供應軍火
《華盛頓郵報》引述一份疑似美國洩密情報文件稱,在今年的早些時候,中國方面已經同意向俄羅斯秘密提供「致命性援助」,並計劃將軍事物資偽裝成民用產品。
「洩密門」暴露美國情報部門監控中國
連續幾日來,美國機密情報疑似洩密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包括烏克蘭、韓國在內的多個牽涉國家都做出了回應。不過,同樣被牽涉的中國,其官方機構暫未對此進行表態。
台灣是歐洲該面對的問題嗎?
法國總統馬克宏說歐盟在處理與中國的關係時應該更加獨立,這番話已引來不滿。但有分析人士懷疑,其他歐盟領導人對此可能也有同感——即使這代表站在美國一邊的壓力加重。
中國在亞洲擴張 歐盟如何做出自己的回應?
迫於美國的壓力,歐盟需要對中國在東南亞的戰略擴張採取更加強硬的立場。然而,歐洲領導人表示,他們希望避免被視為華盛頓的傳聲筒。
馬科斯:美駐菲軍事基地不會用於進攻行動
就中國對馬尼拉允許美軍使用菲律賓更多軍事基地表示不滿一事,菲律賓總統馬科斯今天回應強調,「如果不打算攻擊我們,他們就不必擔心,因為我們不會與他們作戰。」
中國軍演擴及台灣東部 或成圍台新模式?
蔡麥會結束後,中國對台展開一系列軍演,除將軍力部署延伸至原本被台灣視為「安全區」的台灣東部,開啟瞭解放軍包圍台灣的新作戰模式外,更引發美國軍方、日本政府的關注。中國此次的軍演有什麼意義?美、日方又如何反應?
客座評論:馬英九「登陸」的歷史意義
馬英九此次訪問中國大陸不僅是73年來中華民國領導人首次「登陸」之行,也是73年來中華民國領導人首次在大陸宣示中華民國主權,具有深遠的歷史性意義。
路透:中國造5億美元海底電纜 抗衡美國
北京與華盛頓之間的科技戰持續延燒,先前路透曾揭露美國奪下中國的海底電纜合同,現又傳出中國為與美國,要另造一條電纜。電纜之爭如何影響世界互聯網?
蔡英文會晤麥卡錫 兩岸民眾怎麼看?
蔡英文4月5日在加利福尼亞的雷根總統圖書館與美國眾議員議長麥卡錫會晤,雙方均強調要提升台灣軍力。與此同時,北京方面則表示了強烈反對與譴責。台海兩岸的民眾如何看待這次過境會晤?
駐美大使空缺逾三月 中國傳對美「搞失蹤」
美媒引述消息透露,美方一直積極安排與中國恢復對話,但中國卻對美國上演「突然消失」(ghosting)戲碼。同時中國駐美大使已空缺達3個月,專家認為這是北京在故弄玄虛,「就是要讓美方知道北京很不悅」。
欲角逐台灣總統 郭台銘:勿讓民進黨執政
兩岸關係升溫之際,台灣知名企業家郭台銘5日宣佈競逐國民黨總統提名,強調台灣需要「以和平為念」的領袖,且避戰的關鍵是「化解中美對抗」,以及「不讓民進黨執政」。他還說了什麼?民進黨有何回應?
日本能否在華盛頓與北京間找到平衡路線?
印太局勢持續緊張之際,日本在努力緩和同中國的關係,試圖為雙邊關係奠定一個求同存異的基礎。專家們普遍認為,在華盛頓和北京之間求得平衡,對日本來說,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禁用TikTok 印度早已先行一步
禁不禁TikTok? 這個問題近來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沸沸揚揚。印度早在2020年就全面禁用了這款來自中國的社交APP,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其他國家效仿?
反制美國?北京以國安為由審查美晶片商
中美晶片之爭再添新戰線,繼美國與其盟友限制對中國出口晶片技術後,北京也對華盛頓一家晶片製造商「美光科技」展開網絡安全審查。中國當局3日稱此舉為「正常監管」,只要企業守法經營「就沒什麼可擔心的」。
麥卡錫將見蔡英文 北京:傷害中國民族感情
台灣總統蔡英文上週出訪中南美洲,外界不斷揣測,她會否在「過境」美國期間與眾院議長麥卡錫會面。儘管中方堅決表對,麥卡錫辦公室今日終向外界證實,議長將於4月5日在加州與蔡英文會晤。
涉嫌詐騙 富商郭文貴謀求保釋
在因涉嫌大規模詐騙而被捕兩星期後,流亡美國的中國富商郭文貴向美國司法機構申請保釋。他的律師團隊指出,被控犯有詐騙罪的其他被告也都獲得了保釋。與此同時,他的組織正計劃拍賣未接種新冠疫苗者的精子和卵子。
德語媒體:中國市場不可替代
至遲從俄羅斯發起侵烏戰爭開始,西方世界就一直在討論減少對華經濟依賴的緊迫性。然而,中國畢竟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中國"說不"似乎並不容易。
台灣正副總統的過境外交
台灣副總統賴清德此次出訪巴拉圭途中過境美國,儘管行程低調,但也引發不少國際關注和來自北京的批評。在過去幾十年中,過境外交一直在台美政治互動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一頁
第15 頁,共6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