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美關係
作為21世紀全球兩大強國,中美既是夥伴又是對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間諜新型態?美媒:中國人屢扮遊客闖美軍基地
《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公民自稱遊客、闖入美軍敏感場所的案例已達上百起,引發美方擔憂。不過,美國很難以間諜罪實際起訴這些人,多數個案只因「非法入侵」而遭短期拘留。
媒體:拜登未計劃在G20正式會晤習近平
日前傳出習近平可能缺席印度G20峰會,如今拜登據報也不打算在峰會上與習近平正式會面。與此同時,有專家認為,中國缺席印度G20峰會,可能是為了遠離西方主導的國際組織、並拒絕將「舞台」讓給印度。
史上首次 美國藉「外國軍事融資」軍援台灣
美國將首次透過「外國軍事融資」計劃軍援台灣,該計劃通常用於援助主權獨立國家,此舉料將激怒中國。與此同時,美國軍方據報有意在距台灣不到200公里的菲律賓島嶼建港,或將加劇印太緊張情勢。
德語媒體:雙管齊下的美國對華政策
中美關係持續緊張之際,美國商業部長雷蒙多開始了訪華之行,並在北京受到了高規格接待。德語媒體認為,雷蒙多之行凸顯了中美至少在商貿領域相互依賴的程度仍非常之高。
雷蒙多會李強:美商稱中國變得「難以投資」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29日會見了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等領導高層,雙方就中美關鍵問題進行討論。雷蒙多也向李強直言,中國一連串打擊外企的行為,已讓美國商界對於赴中投資興趣缺缺。
蘭伯特有望就任美國務院中國事務負責人
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導稱,美國國務院正在討論讓資深外交官蘭伯特擔任去年12月新設立的對華政策協調辦公室負責人的可能性。一般認為,這一人事安排並不會改變拜登政府當前的對華政策。
美中商務部長同意每年會晤 將設交流機制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28日在北京會晤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雙方決定設置工作組,尋求解決具體商業問題的辦法;此外,還會設立「出口管制訊息交流」機制,供兩國解釋各自的法規制度,並促進溝通。
美商務部長訪華在即 中國將放低姿態?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受中方邀請,於周日開始進行為期四天的訪華行程。有評論認為,目前面臨經濟停滯的中國可能會請求雷蒙多幫忙度過難關。這兩個昔日貿易的夥伴能否借此機會改善關係?
中美博弈 「棋子」義大利很為難
出於對經濟依賴、地緣戰略、貿易平衡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義大利正在猶豫是否退出中國的「一帶一路」。但是,退出過程的艱難以及之後的後果,也讓羅馬方面舉棋不定。
德語媒體:暴風雨即將來臨?
上周五在大衞營舉行的美日韓首腦會晤,普遍被視為美國"印太戰略"的一個重大突破。但在北京看來,這是美國在打造"亞太小北約",激化地區局勢的又一個步驟。
諜影幢幢 中國再調查CIA間諜
北京上個月實施了修訂後的《反間諜法》,賦予當局比以往更大的權力來懲罰構成國安威脅的行為,本月更鼓勵公民參與反間諜工作。這引起了美國的警惕,兩國的諜報戰開始浮上檯面。
牆外文摘:如何阻止年邁獨裁的習近平打台灣?
有評論認為,外交手段沒能阻止普丁入侵烏克蘭,也不大可能改變習近平吞併台灣的念頭,他已將收復台灣描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一步。想收復失地的獨裁者們一般不會被好言好語說服。他們只能被強大軍事力量和韌性經濟體的聯盟阻止。
德語媒體:美日韓結同盟 歐洲被晾一邊
美國、日本、韓國三國領導人在華盛頓近郊的大衞營達成協議,強化安全合作,引發德語報刊的密集關注。《法蘭克福匯報》警告,鑑於美日韓三國面臨的中國威脅是長期的,歐洲必須做好美國無力兼顧歐洲防務的準備。《新蘇黎世報》則指出三國同盟仍受歷史積怨的困擾
拜登期待「今秋與習近平會面」
美國總統拜登表示,預計會在今年11月的三藩市APEC峰會上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這也將是去年11月峇里島G20峰會之後,中美兩國元首的首次會面。儘管兩國關係持續緊張,但是拜登依然對會晤充滿信心。
經濟下行之際 中國表示歡迎美商務部長訪華
中國商務部最近表態,歡迎美國商務部長訪華。而不久前,拜登政府剛剛發布了對外投資管制,限制對中國高科技領域的投資。美聯社分析指出,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中國更願意與美國經濟官員接觸。
賴清德低調過境美國 「疑賴」或更「信賴」?
台灣副總統賴清德過境美國,再遭中國抨擊「竄美」,台灣部分輿論亦喊出「疑賴論」。作為台灣總統大選候選人,賴清德的美洲行傳遞了什麼訊息?DW訪問3名專家,解讀美、中、台的各自盤算。
美對中國鍍錫鋼加徵122.5%反傾銷稅
美國商務部這項新的反傾銷稅,將影響包含寶山鋼鐵在內的中國鋼鐵製造商,以及德國和加拿大的知名鋼鐵公司。對於英國、荷蘭、韓國、台灣和土耳其進口的產品,則未加徵反傾銷稅。
中國對美加徵報復性關稅 WTO裁定違規
世界貿易組織16日裁定,中國對部分美國產品徵收的額外關稅,違反貿易規則。這起爭端可追溯至多年前,美國以國安為由,對進口鋼鐵、鋁加徵關稅,中國對此也作出反擊。
新加坡副總理:中美對抗或致「災難性」影響
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14日表示,西方世界對中國的科技限制,不僅無法壓制中國,美中的極端競爭還將成為世界隱憂、為全球經濟帶來難以預測的「災難性」影響。
美軍官員:解放軍拒絕對話加劇對抗風險
美國印太司令部官員稱,美軍一直以來持續向解放軍發出談話邀請,但未曾收到回復。印太司令部副司令斯克倫卡在接受澳洲媒体採訪時表示,無法進行對話是很危險的情況。
牆外文摘:賴清德過境紐約 小粉紅不見蹤影
有評論認為,「小粉紅」在賴清德過境當日的戰術迴避不無道理。2019年,爭取連任的蔡英文過境紐約,紅僑抗議隊伍如影隨形,讓台灣民眾反感,形同「助選」蔡英文。
賴清德過境美國 中國批「麻煩製造者」
中國外交部周日發表聲明,強烈譴責台灣副總統賴清德「過境竄美」,形容他是「麻煩製造者」,並強調正密切跟蹤事態發展,將採取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台灣陸委會則回批中方「蠻橫對外擴張、窮兵黷武的行徑,嚴重威脅區域和平,才是國際公認的麻煩製造者」。
拜登稱中國為「定時炸彈」 北京反擊
在本周的一次政治籌款活動上,美國總統拜登稱面臨經濟增長疲軟的中國是一枚「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中國官媒回應稱,面對國內困局就拿中國說事是拜登政府的「老把戲」。對於相關言論是否會影響「拜習會」舉行,白宮發言人柯比未置評論。
德語媒體:向中國輸出技術須謹防「軍民融合」
中國以其龐大的市場和雄厚的資金,一向對德國企業有著強大的吸引力。但畢竟中國政治正在同西方漸行漸遠,繼續向中國輸出技術,很有可能對西方國家構成威脅。
美國正式限制對中投資敏感科技
美國總統拜登9日正式簽署行政命令,限縮美國資本對中國半導體、量子運算與人工智慧等敏感科技的投資。
德語媒體:不是美國無能 而是中國太強大
《南德意志報》的一篇客席評論警告說,今後的美國將把主要精力用於對付中國,歐洲必須更多地承擔起維護自身安全的職責。《焦點雜誌》則指出,習近平清洗火箭軍高層,是吸取了普丁在俄烏戰爭中的教訓。
阻美企投資中國敏感科技 拜登將頒行政命令
據消息人士透露,美國總統拜登即將發布行政命令,審核美國資本投資中國的敏感技術,從而阻止美國資金和技術加速支持中國軍事現代化進程、延緩中國研發能夠威脅美國國安的科技。與此同時,美中兩國正在構建新的直接溝通渠道。
北京抗議:不得安排賴清德「過境竄美」
台灣副總統賴清德8月中旬將過境美國,預計去程停留紐約,回程經舊金山返台。中國外交部3日強烈抗議,要求美國「不得安排賴清德過境竄美」。
中美高層罕見對話之際 美據報擬再軍援台灣
美國國防部與中國外交部高層2日展開會談,這是中美防長對話破局後,兩國罕見的安全有關對話。同時,《金融時報》報導稱,白宮擬再藉外國軍事融資對台提供軍援。
對華業務顯著回落 DHL營收利潤雙降
經歷2022年創紀錄的盈利後,今年第二季度,德國物流巨頭DHL宣佈業務額"趨向正常化"。重要業務領域--與中國的空運和海運量都明顯下降。
中國呼籲全民反間諜 美國務院表示憂心
中國國安部日前發文呼籲「反間防諜需要全社會動員」,稱將加強舉報、獎勵等機制。美國國務院2日表示讓公民彼此監視,此舉令人憂心,有中國觀察家更把這跟北韓或蘇聯政權相比擬。
美總統候選人:若當選將取消中國優惠貿易地位
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現任佛州州長德桑蒂斯(Ron DeSantis)31日稱,他若當選美國總統,將取消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也會阻止中國武力犯台。
德語媒體:脫鉤的輸家
德國《商報》刊評認為,中美兩國圍繞晶片的爭鬥,正在抬高全球產業鏈的成本,歐洲也深受其害。《經濟周刊》則刊發了一篇由美國耶魯大學知名經濟學家羅奇撰寫的客席評論,指出不論是脫鉤還是去風險,美國的經濟利益都會受損。
中國宣佈九月起對部分無人機實施出口管制
高科技領域的種種限制措施令美中關係日趨緊張之際,中國七月31日宣佈將對部分無人機設備實施出口管制。中國商務部一名發言人稱,中國一貫反對將民用無人機用於軍事目的。
美媒:中國駭客已在美國電力與通信系統埋入「定時炸彈」
《紐約時報》援引美國軍方、情報部門以及安全官員稱,中國駭客已經在美國的主要電力網路以及通信網路中植入了一款惡意軟體,一旦發生衝突,北京將能夠借此切斷美軍基地的供水、供電以及通信。
爭奪人工智慧領導地位 中國的優勢與劣勢
中國希望在人工智慧領域成為全球領導者。乍看之下,中國似乎可以從其對本國民眾進行的大範圍監控中得益。但仔細看來,這也可能成為一個劣勢。
美官員訪澳洲 承諾助澳製造導彈
布林肯和奧斯汀本周訪問了澳洲,会見總理阿爾巴尼斯和相關官員。美澳兩國還宣佈將進行項目合作,由美國協助澳洲制造導彈。此外,澳方也提到涉及核動力潛艇的奧庫斯協議正在按計劃進行中。
價值3.45億美元 美國再次軍援台灣
繼出售F16戰機之後,美國白宮日前宣佈再次向台灣提供3.4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與此前軍售不同,此次供應的攜帶型防空導彈、槍枝等物資直接來自美軍現有庫存,台灣無需等待軍火商生產。中國方面則對此表示堅決反對。
韓戰:朝鮮半島平民百姓是最大輸家
1950年到1953年期間,肆虐朝鮮半島的戰爭讓數十萬各國軍人陣亡,平民喪生人數更是超過兩百萬。即便在七十年後的今天,半島民眾依舊深受其害。
德語媒體:"老朋友"見面有用嗎?
《時代周報》評論說,季辛吉在中國受到高度禮遇,然而,真正對中美關係產生影響的是年底拜登與習近平在三藩市的會晤。《新蘇黎世報》認為,中國對烏克蘭的立場聽上去是和平主義,實則不然。
朝鮮戰爭 誰贏誰輸?
七十年前結束的朝鮮戰爭,奠定了當今東亞地緣政治的基本格局。韓國與北韓,以及美國與中國,為何要打這場損失巨大、令無數生靈塗炭的戰爭?中美兩國會否再次在朝鮮半島重燃戰端?
牆外文摘:秦剛一代寵臣 為何莫名失蹤?
有評論認為,秦剛一代寵臣,莫名失蹤,更將大大打擊中共高級幹部的士氣,人人自危,豈有心思認真打拚?外交上倒行逆施,搞到裡外不是人,誰又會認同習近平的領導才能?
美國海軍艦艇首次在外國港口服役
周六,美國在澳洲悉尼舉行了一艘軍艦的入役儀式,這是美國海軍艦艇首次在外國港口服役。該儀式是在美澳兩年一度的「護身軍刀」軍事演習期間舉行的,多國參與了這次聯合軍演。
德語媒體:黨和民企又相愛了
《南德意志報》文章關注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中央"31條"。《商報》分析為何中國未必像預期那樣趕超美國。
美高官訪華成效不彰?共和黨批拜登政府軟弱
美國高官近期接連訪華,20日遭共和黨議員批為「軟弱」之舉,眾院的中國問題特設委員會主席更批評這是「殭屍接觸」政策。同時,以公民身份前往中國的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似乎更受北京歡迎。對於此差異,白宮表達遺憾。
「我們不忘老朋友」習近平見季辛吉透露了哪些訊息?
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以私人身份訪華的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習近平說,「中國人重情講義,我們不會忘記老朋友」。有專家指出,季辛吉受的禮遇明顯高於之前訪華的三位美國官員,這是中方要向外界發出訊號。
謝鋒批美不公平競爭 王毅:改造中國不可能
雖然中國外長秦剛繼續「消失」,但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外交往來沒有停歇: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訪華,與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會面;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在美國的論壇中,則呼籲美國勿進一步祭出科技管制。
克裡告訴中國將氣候與政治分開 北京會接受嗎?
在中美外交緊張的背景下,美國氣候特使克裡周三在與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會晤時表示,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威脅」,應與外交問題分開對待。他也呼籲中方在杜拜氣候大會前齊心協力。習近平則於周二表示,中國將按照自己的節奏減排。
客座評論:中國青年的高失業或是個死局
時評人鄧聿文認為,儘管青年失業率相對偏高是一個國際性的普遍現象,但中國的數據畸高表明導致這種現象有一些非正常的因素。
伯克利與北京清華合作深圳學院 遭美國會關切
美國國會委員會「嚴重關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北京清華大學在深圳的合作案,認為兩者的合作可能犧牲美國利益、有利於中國政府取得科技與軍事優勢。
上一頁
第12 頁,共6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