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日關係
中國和日本是近鄰,兩國是亞洲經濟上最強大、政治上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兩國關係重要又複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日關係緊張,誰之過?
十月份的法國外交世界月刊發表了數篇有關中國內政外交的系列文章。該刊德文版發表的中日關係篇從今年亞洲足球錦標賽中日對陣引發的兩國政治對立談起,回顧了中日關係史。文章認為,中國的反日情緒是中國民族主義教育的結果:
中國球迷噓日本:歷史和現實的原因
德國媒體繼續報導評論了亞洲盃中日足球決賽前後出現的風波。「法蘭克福匯報」在一篇題為「愛國者阿裡漢與中國人一起痛苦」的文章中寫道:
德國媒體報導亞洲盃中日決賽
上周六,亞洲盃足球錦標賽以日本和東道主中國之間進行的決賽宣告結束。鑑於日中球迷圍繞比賽所顯示出來的強烈民族情緒,以及兩國政界的相關表態,使這場比賽平添上幾分政治色彩。「科隆評論報」報導說:
與鄰國海上衝突,能源安全成中國外交重頭戲
香港廉政公署上周六為了媒體透露一個受保護證人的名字,而出動上百人大肆搜查香港八家報館。這一事件引起了香港輿論的極大憤慨,也折射出在新聞自由和法治之間的灰色區域。這一事件目前還在發展中。但除這一事件外,由中日東海能源爭端而引起的中國能源問題,以及隨著立法會選舉臨近而日益凸現的香港民主化問題,也是本周香港媒體關注的焦點。
李顯龍訪台,顯示新加坡更重美國
新加坡下任總理李顯龍訪問台灣,本周繼續成為香港媒體熱烈討論的話題。在香港局勢方面,駐港中聯辦「七一」遊行之後地位不穩,似乎也引起香港媒體的關注。而在中國國內政局方面,本周香港媒體則比較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江澤民今後去向,以及上海幫與中央的角力上。另外,中日如何妥善處理最近發生的東海大陸架能源之爭,也成為香港媒體關心的問題。
中日領海問題爭議又起
俄羅斯遠東與中日間的經濟關係
地廣人稀的俄羅斯遠東地區是俄羅斯經濟最薄弱的一環。近年來,那裡的俄羅斯人對莫斯科的政策越來越失望,紛紛把目光轉向中國和日本,希望以此在經濟上獲得新生。德國時代周報的一篇署名文章報導了俄羅斯遠東地區與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商務活動:
中日將共建化學武器處理系統
中日關係:經濟與政治各行其道
商報駐北京記者發表文章說,中日兩國經濟上日益緊密、但政治上並不和諧。
中日荊籬,如何修繕?
受中國外長李肇星邀請,日本外相川口順子於今天(4月3日)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兩天的短期訪問。外界認為,日本外相此行目的是修繕中日兩國間的關係。近期以來,中日間的各種紛爭不斷,其中包括十天前七名中國人在釣魚島被捕事件。
中日韓周六北京高峰談Linux
釣魚島事件使中日關係雪上加霜
中國七名保釣人士在被日本海岸巡邏隊拘留兩天後於上周周末獲釋返回上海,德國各大報刊都報導了這起影響中日兩國關係的事件。
風波不斷的中日關係
西安西北大學發生的反日動亂引起了柏林日報的重視,該報的一篇文章報導說,在西北大學共青團組織的一次文娛晚會上,三名日本男留學生和一名教師把胸罩套在短袖衫上,把紙制水杯夾在兩腿之間,表演一個據說是反映日中友誼的舞蹈。中國學生認為,這是以下流的方式侮辱中國人民。他們用石塊和椅子砸了留學生樓,打傷了日本學生,然後從學校遊行至西安市內。文章接著追溯了「日本鬼子」的侵華歷史和最近中日關係中出現的一系列不愉快事件,最後寫道:
新「九一八」嫖娼事件激化中日矛盾
七十二年前的侵華,七十二年後的嫖娼,被凌辱的總是中國人嗎?
法蘭克福匯報再看中日韓貨幣
法蘭克福匯報注意到,日本和韓國等國為了支持本國的出口業,對其貨幣進行了大幅度干預。由於美國要求實行更為浮動的匯率,亞洲金融市場上星期出現了浮躁不安。法蘭克福匯報寫道:
中日韓聯手-以Linux取代Windows
使全球上百萬台計算機癱瘓的衝擊波病毒,再次暴露了目前壟斷市場的微軟公司的缺陷和不足。中國、日本和韓國政府正在聯手開發可以替代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的開放性原始碼軟體產品Linux。中日韓三國能夠戰勝微軟嗎?
且看美財長如何攻打中日匯率
美國財政部長斯諾今天到達東京,開始他對日本和中國的訪問。此行,他身負美國經濟界的重託:壓中國和日本調整匯率。
民工死於日本二戰毒氣,中日友好蒙陰影
*
中國支持朝核問題多邊會談推動了中日關係
新蘇黎世報報導說,為紀念中日友好條約簽訂25周年,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福田康夫率團訪問中國,福田康夫是1978年與中國簽訂和約的日本前首相福田糾夫的兒子,是現任首相小泉純一郎的親信。新蘇黎世報認為,福田康夫在北京受到高規格接待,說明中日關係有了一些鬆動,中國促成北韓同意舉行六國多邊談判是主要的原因:
歷史陰影籠罩下的中日關係
在中日友好條約簽訂25周年之際,法蘭克福評論報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中日兩國關係一直籠罩在歷史陰影之下。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以及最近在齊齊哈爾發生的當年侵華日軍掩埋的化學武器導致32名當地居民嚴重中毒的事件,更加深了中國對日本的歷史宿怨。法蘭克福評論報寫道:
中日友好條約簽署25周年
中國和日本,這兩個堪稱亞洲東部最重要的國度,很重視他們之間存在的微妙關係。宏觀地看,這一關係近年來得到不斷地擴充和加強,但這一發展並不是任何時期都很穩定。中日友好條約簽署於1978年8月12日。25年來,兩國間的關係時而偏向合作,時而向猜忌和不信任的方向搖擺。
中日競相向俄羅斯「求婚」
新蘇黎世報的一篇文章說的是中國與日本的能源需求。文章說,由於中國與日本都沒有軍事能力保障自己的海上石油運輸通道,所以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石油資源就成了中日兩國的爭奪對象。
對小泉內閣的失望和惱火
「世界報」在關心中國發生的各種災害的同時,以相當大的版面刊載了該報駐京記者發回的有關中日關係進一步惡化的報導。這位西方新聞觀察家首先指出:
中日領館事件緊張關係加劇
中日兩國之間因逮捕闖入沈陽日本領事館北北韓難民一事引發的外交緊張關係加劇。
上一頁
第11 頁,共1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