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國經濟遭重創 在華德企商業信心探底
中國新冠疫情動態清零防控策略不久前剛剛鬆動,但是其對經濟造成的破壞是長遠的。據德國商會12月15日發布的最新調研報告,在華德企的商業信心以及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在2022年達到歷史新低。
世衛:中國放鬆清零前疫情已「爆炸增長」
世界衛生組織週三(12月15日)駁斥了中國新冠病例激增是因為放鬆「清零」政策的說法,並指早在這之前,中國疫情已經「爆炸性增長」。與此同時,有中國藥廠宣佈與輝瑞簽約,將進口新冠口服藥倍拉維(Paxlovid)。
恐嚇民主支持者 中國留學生在美遭捕
美國檢察官表示,一名在伯克利音樂學院的中國留學生14日遭逮捕,原因是他跟蹤及騷擾了一名張貼支持中國民主傳單的示威者,並揚言要砍下對方的手、向中國政府通報等。這名中國公民恐面臨哪些刑事責任?
曼城中國領館打人事件後續 6名官員被調離
英國外交大臣克萊弗利12月14日表示,今年10月發生在中國駐曼徹斯特領事館門前的外交官打人事件,已經導致6名中方人員被調離,而英國警方原先想對這些當事人進行訊問。中國方面則稱系正常人員調動。
德語媒體:"台積電"會變成"美積電"嗎?
晶片工業是台灣的支柱產業,在全球佔據主導地位。台積電大幅提升在美投資的計劃,在台灣島內引起不安,人們擔心,晶片工業一旦流失美國,台灣將失去重要的地緣政治盾牌。
全球被監禁記者人數再創新高 中國仍居榜首
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記者監獄」,有110名記者被關押,其次是緬甸(62人)、伊朗(47人)、越南(39人)和白俄羅斯(31人)。
中國停止公佈無症狀感染數 北京醫護帶病上崗
中國的新冠疫情迅速蔓延之際,當局宣佈,不再發布「無症狀感染者」的統計數字。與此同時北京疫情持續飆升,醫療機構面對越來越大的壓力。
美非峰會登場 美國警告中俄正破壞非洲穩定
美國向到訪華盛頓的多名非洲領導人承諾提供數十億美元支持,同時美防長發出警告稱,中國和俄羅斯正造成非洲不穩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周二則表示,樂見國際社會各方加大對非洲關注,但堅決反對把非洲當作大國博弈的競技場。
研究:全球汽車產業續受新疆強迫勞動威脅
一份新的研究報告披露,西方汽車品牌與新疆強迫勞動存在「巨大且持續成長」的連結。雖然德國汽車龍頭稱其供應鏈無強迫勞動跡象,但專家認為,各國政府應傚法美國,通過禁止強迫勞動商品進口的相關立法。
互控越界 中印最新邊界衝突吵什麼?
時隔兩年,印度及中國軍隊9日又爆發邊境衝突,雙方皆有士兵受傷。兩方人馬為何擦槍走火?中印官方接連提出聲明互指矛頭,抨擊是對方士兵先有意跨越邊界,才導致衝突一觸即發。
IMF再下調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
中國近期放寬防疫政策,經濟增長前景卻不樂觀。10月時,IMF將中國今年經濟增長預測下調至3.2%,已是幾十年來最低。如今面臨感染率激增的挑戰,IMF重申,增長預測進一步下調可能性「很高」。
山東重拾48小時核酸 中國錯失開放時機?
在中國各地紛紛放鬆新冠防疫管制,減少對民眾行動自由的限制之時,也有地方開始走「回頭路」引發爭議。此外有關放鬆防疫時間點選擇的討論也受到關注。
「現在都陽了,我可以去照顧父親了」
堅持了三年嚴格疫情管制的中國在12月初實施政策急轉,對防疫措施大幅松綁。在目前的情況下,中國普通人心中充滿的更多的是焦慮還是期待?
因呼籲政府放寬防疫限制 廣州一女子被警方逾期拘押
十一月底,中國多個城市爆發了大規模示威集會,要求政府取消嚴苛的"防疫措施"。一周後,中國政府宣佈放寬疫情限制,但一些參與過示威集會的人士卻遭到了警方的打壓。
「白紙運動」是否為習近平第三任期帶來新挑戰?
隨著中國繼續放寬清零政策的相關防疫措施,部分專家告訴德國之聲,在中國遍地開花的「白紙運動」打擊了習近平的聲譽,但卻未對他的權力造成太多影響。
資金外流:後疫情時代中國的新難題?
新冠疫情及其後果在無形中給中國政府幫了一個忙——讓大量資金留在了國內。但隨著人們對中國全面重新開放的期望上升,有分析預測,資本外流可能是讓北京頭痛的下一個問題。
蘋果的中國麻煩
限制AirDrop分享功能、最大的iPhone製造園區發生大規模抗議,生產高科技電子設備的蘋果公司近期在中國屢屢出現在新聞版面。
德語媒體:貿易促轉變 誰轉變了誰?
《新蘇黎世報》的客席評論指出,西方要想擺脫對華經濟依賴將非常困難,因為多年的緊密貿易已在西方社會結成了龐大利益集團,而民主政府卻無法像專制政府那樣雷霆萬鈞。《南德意志報》則分析了中國防疫政策的功過得失。
斯柯達有可能會撤出中國市場
大眾子公司斯柯達總裁日前對媒體表示,出於重新佈局全球市場的考慮,斯柯達不排除撤出中國市場的可能性。
防疫管控再放鬆 中國告別「行程卡」
中國政府周一宣佈,查詢服務 「行程卡」即日下線。隨著各地對人員流動限制的放鬆,伴隨很多中國人近3年的這一數字監控防疫工具壽終正寢。但它並不是唯一的追蹤程序。
伊朗召見中國大使 抗議中國-海合會聯合聲明
習近平上周拜訪沙烏地阿拉伯期間發表的中國-海合會聯合聲明引起伊朗政府和民間不滿,伊朗外交部因此召見了中國駐伊朗大使。中國外交部對此則稱,海合會國家和伊朗都是中國的朋友,並證實了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本周展開對伊朗的訪問。
台產品又遭禁 標示「中國台灣」仍闖關失敗
中國近日再禁台灣多項產品進口,遭外界解讀為「政治打壓」,台灣行政部門也出聲譴責中方違反貿易原則,「對台灣特別歧視」。台灣衛服部指出,產地標示「中國台灣」的產品也未通過審核。
告別「清零」後感染激增 中國醫療資源面臨重負
在各地取消強制性的核酸檢測義務之後,雖然官方統計的新增感染病例比前一周下降,但人們擔心實際感染數字要高得多。政府指令各地醫院進行「總動員」,增設重症監護室;同時官媒也呼籲民眾,不要一發熱就去醫院,以避免醫療資源擠兌。
星星的孩子——一個不一樣的樂隊
在北京,音樂老師陳慎思為自閉症患者辦了一個音樂課程,還成立了一支樂隊,名叫 "星星的孩子 "。樂隊甚至已經登台演出了。
專訪:中美關係的和與不同
康奈爾大學的萬家瑞(Jeremy Wallace)是研究中國和威權政治領域的專家,他最新的著作《尋求真相和隱藏的事實》探討了中國這樣的威權政權是如何統治的。 日前,德國之聲採訪了萬家瑞教授,談及中美關係的走向和未來有可能發生的中美合作。
中國防疫:從「新冠可怕」到「新冠不可怕」
多項放鬆防疫限制的措施顯示,中國正在放棄過去的「清零」政策。鐘南山表示,預計明年上半年中國能夠恢復到疫情前生活狀態,並強調預防重心要從預防感染轉到預防重症。
美國制裁西藏官員及兩家中國漁業公司
在國際人權日前夕,美國宣佈對兩名在西藏「嚴重侵犯人權」的中國高官實施制裁。此外,兩名遠洋漁業公司負責人及其企業也因侵犯人權及非法捕撈受到制裁。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譴責美國對其他國家「指手畫腳」,以人權為藉口實施單邊制裁。
德國批准在德中國人接種科興疫苗
據德國媒體報導,德國衞生部已對中國科興疫苗發布進口許可,但施打範圍僅限於在德國生活的中國公民。中國方面回應稱,「歡迎德方此舉」,並表示在中國的德國公民也將可以接種「德國疫苗」。
感染潮將至,中國該做的「功課」做好了嗎?
在經濟滑坡、財政緊張、民怨高漲的背景下,中國官方以所謂的改善防疫新十條給堅持了三年、卻越來越背離科學、弊端重重的強硬清零政策嘎然畫上了句號。民眾在感到如釋重負的同時,卻又擔心這個「急轉彎」太猛:感染潮將至,該做的「功課」都做好了嗎?
中國「白紙運動」:社交媒體扮演何種角色?
「白紙運動」遍地開花,西方社交媒體平台發揮了極其關鍵的作用。德國之聲訪問「李老師不是你老師」、參與海外示威的中國留學生與中國人權關注者,瞭解社交媒體如何成為「網絡廣場」,串連牆內、牆外的示威者們。
國際財經組織領導人歡迎中國告別「清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貿組織等全球經濟機構領導人對中國放棄「清零」防疫政策表示歡迎,認為這將有助於中國和全球經濟復甦。
德境內設有兩家中國"海外警務站"
德國安全機構相信,在德國設有兩個所謂"中國海外警務站",其主要目的是海外華人群體進行觀察和施加影響。
沙烏地與中國簽大單 華為也有份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沙烏地期間,沙烏地阿拉伯和中國簽署了一系列協議,其中包括與科技巨頭華為的合同。白宮稱,習近平訪問沙烏地不會改變美國的中東政策。
捷克外長:中國向我保證關閉了海外警站
中國遭控廣設「海外警務站」,長臂管轄施壓海外異議華人,站點據稱破百,捷克成為又一個對此做出反應的國家。該國外交部長利帕夫斯基(Jan Lipavsky)8日稱,已就此事與中國大使進行磋商。
習近平訪沙烏地:美沙交惡,中阿好朋友?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本週訪問沙烏地阿拉伯,並與中東領導人舉行一系列峰會。美沙關係跌落低谷的時刻,中國會否趁隙而入?有專家認為,中阿峰會其實並不表明阿拉伯國家要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德語媒體:極權的極限
周三開始,中國大幅度放寬疫情控制,以此宣告了"清零戰略"的失敗。對於一直在親自部署親自指揮中國防疫工作的最高領導人習近平來說,這無疑是一件顏面盡失的事情。
中國防疫「新十條」:專家和輿論怎麼看?
中國出台防疫「新十條」後,其放開幅度與速度令部分中國民眾又驚又喜,「吹哨醫生」李文亮的微博「哭牆」也湧入大批網民留言。但極有可能伴隨而來的染疫浪潮也令不少人擔憂,中國是否一下子步子邁開太大?
「披著羊皮的狼」 TikTok被印第安納州告上法庭
美國印地安納州對TikTok提起訴訟,指控這款APP在內容和數據保護上欺騙了消費者,向青少年推送成年內容。在此前一天,馬裡蘭州下封殺令,以網路安全威脅為由,禁止在州政府部門的平台上使用TikTok。
德國衞生專家:中國走上了他國的防疫之路
中國公佈「新十條」規定,將放鬆部分嚴格防疫措施。許多民眾盼望已久,但也有人擔心:中國是否能挺過?德國之聲請德國萊布尼茨傳染病和預防研究所(BIPS)所長、不來梅大學教授哈約‧澤布(Hajo Zeeb)分析中國防疫目前面對的考驗。
里程碑?中國推出防疫松綁「新十條」
中國官方12月7日公佈俗稱新十條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包括「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一般採取居家隔離「,」不再對跨地區流動人員查核酸陰性證明和健康碼,不再開展落地檢「等等。長期的」清零「政策重挫中國經濟,11月出口、進口同比各降8.7%和10.
歐盟就立陶宛出口禁令向WTO挑戰中國
中國自去年12月開始對立陶宛實施懲罰性貿易限制。歐盟委員會週三批評,北京此舉「對歐洲企業造成了嚴重損害」,並要求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專家小組進行仲裁,歐盟愈趨強硬的態度有可能解決對華貿易爭端嗎?
客座評論:中國的「白紙革命」失敗了嗎?
如何評判中國日前發生的「白紙革命」?它成功與否?政論家鄧聿文指出,要想在中國開展一場有組織、有綱領的政治反對運動,在當下可能還是一種奢望。 但「白紙革命」喚起了民心,這實際上為未來的革命培育了火種。
中國晶片提案引反彈 美放寬限制
美國參議員修改了一項對美國政府及其承包商使用中國晶片的提案,在最新版本中放寬部分限制。此前美國商會曾對提案提出反對。
澳議員團證實抵台 中國官媒批:「政治瘟神」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澳大利亞首個跨黨派國會議員出訪台灣。儘管澳國總理試圖淡化爭議,稱此行為「非政府訪問」,中國官媒《環球時報》仍以英文版社論嚴厲批評,威脅此行將為台灣帶來危險。
蒙古國數千人抗議煤炭行業腐敗
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數千人本周一不顧嚴寒再度走上街頭,抗議該國煤炭行業的腐敗和高通貨膨脹。該國反腐敗機構11月中旬宣佈,煤炭行業30多名官員因貪污受到調查。
德語媒體: 習近平在鋌而走險
"清零政策"在中國引發的抗議浪潮,一方面反映了民間積蓄已久的不滿情緒,另一方面也說明,為了維護權力,習近平並不在乎犧牲經濟利益。對西方而言,這也是一個危險的發展趨勢。
夥伴多樣化 沙烏地將中國加入「朋友圈」?
在美國和沙烏地關係的低谷時期,沙烏地阿拉伯將在本周舉辦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習近平是否會親赴會議引起外界關注。專家指出,儘管美國仍然是首選的合作夥伴,但沙烏地正在制定一個新戰略。
北京重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駁斥美國報告
中國國防部最新表態,稱中方「始終恪守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把核力量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準」,並對美國防部針對中國軍力的報告進行了嚴厲駁斥。不過,中方沒有直接駁斥美方有關中國核軍力增強的說法。
加拿大將派更多軍艦穿越台灣海峽
加拿大計劃派遣更多軍艦通過台灣海峽。該國外長喬利表示:「關於台灣海峽問題,我們需要弄清楚,確認它仍是國際海峽。」
美特勤局:中國駭客竊取數千萬美元疫情救濟金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來自成都的網路犯罪集團竊取了至少2000萬美元救濟金,成為首例美國政府公開承認、涉及他國政府的重大網路詐欺案。被稱為「APT41」的中國駭客組織,為何能引起如此軒然大波?
上一頁
第89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