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國老年新冠患者激增 醫院人滿為患
在重慶、上海等中國主要城市,眾多老年患者出現疑似新冠肺炎症狀,排隊就醫的人潮擠滿醫院。法新社記者目睹多位年長者奄奄一息,醫療人員也向媒體證實,大部分患者都是驗出「陽性」的新冠染疫者。
中印再爆邊境衝突後 雙方首度舉行軍長級會談
中國與印度本週舉行第17輪軍長級會談。這是兩國12月初再起邊境衝突後,首度的軍方會談。兩國23日發佈官方新聞稿表示,雙方同意維護邊界西段的安全穩定。屢生摩擦的中印關係有解嗎?
世衛最新報告缺乏中國醫院數據 引發外界關注
世衛最新的兩週報告數據中,都缺乏中國新冠肺炎的住院人數,讓外界擔憂中國是否爆發嚴重疫情,並且對此隱瞞。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再次提出,願意與中國分享美國疫苗的建議。
中俄聯合軍演 莫斯科:回應美國印太軍力集結
中國與俄羅斯22日舉行聯合軍演,兩國派出多艘軍艦與軍機參與。俄羅斯國防部稱,演習目的是要加強兩國海軍合作,也是對美國在印太地區軍事潛力集結的自然反應。
數據分析:中國每日百萬人染疫、數千人死亡
英國一家健康資訊分析公司的數據模擬顯示,中國眼下每天新增新冠感染者超過百萬,數千人死亡,最終可能有上百萬人死於新冠。此前另一些研究團隊也對新冠死亡人數進行了預測。
德語媒體:柏林的中國難題
至遲從俄烏戰爭爆發之後,德國聯邦政府就一直在試圖減少德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然而這一切談何容易,畢竟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
媒體:中國計劃一月放寬入境隔離措施
據媒體報導,中國大陸將於明年一月取消對入境旅客強制集中隔離的措施,入境者或可居家隔離。這將是中國在三年疫情閉關後開放跨境人員流動的一個重要舉措。
媒體:德願供數億外國疫苗抗疫 中國拒絕
德國首批發貨11500劑疫苗入華,僅限德國公民施打。《明鏡週刊》引述消息報導,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日前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通話時表示,願供數億劑疫苗協助抗疫,卻遭拒絕。與此同時,美方表態願意分享疫苗也碰了釘子。
客座評論:致命的競爭——動態清零的根源及後果
進入2022年底,中國卻開始了三年來全球範圍最後一波的新冠病毒傳播。且不論這一波疫情將在何種混亂中結束,人們更好奇的似乎是中國與世界的脫節。而歷史上,這種總趕著世界潮流末端的景象,也就是中國社會的落後,大概算是常態,卻總是被美化為中國特色。
一日內39架次:中國軍機密集進入台東南空域
台灣國防部發布的消息指,12月21日,中國軍隊近40架次軍機在台海周邊活動,大量飛機深入台灣東南空域。台灣正在東南部的軍事基地進行飛彈試射。
年終盤點!中國2022年度熱詞有哪些?
回顧中國2022年所經歷的重大事件,從年初轟動全國的「鐵鍊女」事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獲得史無前例的第三任期、遍地開花的「白紙運動」,到鬆綁嚴格的「清零政策」等,在在引發全球關注。德國之聲統整了6大年度關鍵字,看看哪些字詞榜上有名?
客座評論:中國疫情給台灣政府帶來的困擾
中國疫情飆升,世界多地出現的蒐購鎮痛解熱藥的現象延燒到了台灣,但是這裡跟其他地方有幾個不同之處,讓台灣政府有些為難。
中國「疫情海嘯」難估計 世衛:非常關切
中國疫情嚴重,但卻在官方失真數據之下成為「黑洞」。世界衛生組織21日表示,在中國放棄「清零」之後,對於當地的嚴重疾病通報「極度關切」,並警告中國判定新冠死亡的標準過於狹隘。
美要求香港產品標「中國製造」世貿裁定不合規
世貿組織專家小組21日裁決,美國2020年要求香港將其出口產品標記為「中國製造」的作法,違反全球貿易規則。美國稱將不會遵守該裁決,香港則對結果表示歡迎。
德語媒體:從比拚「清零」到比拚「放開」
中國結束清零政策後大城市出現洶湧的感染潮,但各地政府卻似乎在你追我趕地加速放開。多個德語媒體都關注到這一現象。
澳外長在北京:願促兩國明智地處理分歧
澳中外長周三於北京會面,談及貿易、人權等議題。同一天稍早,習近平和阿爾巴尼斯互致賀電,慶祝兩國建交50周年。自從上個月中澳領導人在G20見面後,兩國的緊張關係逐漸緩解。
中國改變新冠死亡標準:死於基礎病不算
中國的疫情仍在快速上升,官方公佈的確診和死亡數字卻少得令人難以置信。衞生部門確認,新冠死亡的判斷標準發生了改變,這讓民眾和專家感到不安。
解封了,正常生活卻沒有回來
不用掃碼後,街上行人比解封前更少,剛剛開始的線下課又搬回到線上。在焦慮和不安中,有人還是認為放開措施是對的,因為"總有這一天的"。
抖音疑設分公司 台灣政府考慮全面禁用
抖音再度在台灣引發爭議,除了可能已在台灣設立分公司外,其衍伸的個人資要保護、假訊息甚至是國安問題,都引發台灣朝野和民間熱烈討論。
豪賭式解封後中國陷入疫情黑洞
中國官方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放開疫情管控後,第一批落實新政策的大城市出現感染者激增局面,本應尤其得到保護的老年人紛紛染疫,感嘆無處可逃。北京更傳出殯儀館前靈車排長龍的畫面。西方專家擔心,中國海嘯般的感染潮會引起病毒突變,再次威脅全球。
中國疫情兇猛:奧密克戎BF.7毒株與眾不同?
北京的奧密克戎感染潮為何比中國其他一些地方來勢更洶湧?有專家分析,這或許和北方流行的變異株有關。
北京殯儀館壓力山大
中國政府12月初突然放鬆防疫管控後,許多大城市的疫情正在爆炸式增長。在2200萬常住人口的北京,殯儀館壓力陡增。
澳外長訪華尋求中澳破冰 北京表示歡迎
澳大利亞外長黃英賢(Penny Wong)12月20日訪問北京,這是三年來首次有澳大利亞部長級官員訪華,顯示中澳關係即將走出冰點。在黃英賢出發前,中澳雙方都謹慎地對待,並期待達成外交突破。
專訪: 中澳關係將逐步獲得緩解
澳大利亞外長黃英賢週二展開為期兩天的中國之行,她的前資深顧問貝姆告訴德國之聲,中澳兩國之間的爭端,會以逐步放鬆的方式慢慢獲得緩解,所以外界不該過度解讀黃英賢此次出訪。
德語媒體: 歐洲錯失機遇 中國乘虛而入
《商報》擔心,德國企業忌憚風險不去非洲投資,將會把機遇拱手讓給中國人。《焦點》雜誌則認為,歐洲在力推氣候保護,中國卻依然優先考慮經濟增長,長此以往會讓歐洲企業面臨中國人的不正當競爭優勢。
急轉放開引發疫情海嘯 中國向「陰性清零」沖刺?
中國官方報告12月18日北京有兩例新冠死亡病例,公眾則認為這一統計數字完全不可信。從」被動破防「到多地出現疫情海嘯,中國正以專家們也未能料想的速度向「陰性清零」沖刺。
英國下議院外委會:支持將中國定為「威脅」
英國下議院外委會18日指出,中國對英國構成「重大威脅」,應遏止對這個超級大國的依賴。此外,英國欲強化印太戰略,台灣攸關英國在該區域利益的核心,但英國《綜合政策評估》(IR)隻字未提台灣,令人意外。
澳外長本週出訪中國 政商界樂觀看待
澳大利亞政府19日宣佈,外長黃英賢本週將出訪中國,預計將與中國外長王毅會晤,並出席紀念中澳建交50週年的活動。外界認為,這次出訪象徵中澳兩國關係有所改善。
拯救生物多樣性 聯合國談判中國提折衷方案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希望達成一項雄心堪比《巴黎協議》、全新的自然保護協議。各國談判進入最後緊要關頭,主席國中國提交的折衷方案受到許多國家歡迎,其內容是什麼?疑慮又是什麼?
「一波三峰」下的中國:老人院壓力山大
近日中國各地新冠感染數量激增,中疾控專家吳尊友預判今年冬天的中國疫情將會是「一波三峰」。對於中國眾多老人院而言,這是一場艱難的戰鬥。
肖爾茨:堅持「一個中國」框架 反對武力攻台
擔任德國總理已滿一年的肖爾茨日前接受了《南德意志報》的採訪,認為自己領導的執政聯盟在2022年「做了很多事情」,包括應對俄烏戰爭危機。在涉及對華政策方面,肖爾茨強調了自己反對「與中國脫鉤」的立場。
牆外文摘: 中國疫情失控,台灣如何面對?
有評論認為,把中國人民與中國共產黨區分開來,平常不容易做得到,但在疫情蔓延的艱難時刻,格外有意義。本於人道,表達關懷,這是台灣人面對中國這場災厄最好的態度。
日媒:多數日本人反對加稅資助軍費
日本共同社周日援引其民調報導稱,大多數日本人不支持提高稅收、為擴充軍備提供資金。本周五,東京剛剛宣佈了二戰後最高的、總額約43兆日元的軍事支出計劃。
海外華人自述: 我如何與親朋好友談論中國政治
中國網民就是否應該放開防疫措施爭論不休。反對嚴格清零政策的人覺得中國浪費了三年時間,有人則覺得祖國保護了我們三年。而對於許多旅居海外的華人來說,如何與身邊的親朋好友討論防疫、新冠或人權、女權,就更加是令人頭痛的難題了。
IMF總裁:中國同意組建全球主權債務「圓桌會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中國官員已同意參加一個全球主權債務「圓桌會議」。擬議中的圓桌會議提供了一個框架,有助於改善債務處理程序和避免系統性債務危機。
德語媒體:不再強大的中國更危險
瑞士《新蘇黎世報》的一篇客席評論指出,新冠、房產危機、老齡化等多重因素讓中國經濟盡顯疲態,而這有可能促使北京鋌而走險攻打台灣。德國《世界報》則批評歐盟新出台的對天然氣價格封頂機制反而會讓中國變成贏家。
疫情如山倒 北京殯儀館員工帶病上班
中國政府12月初突然放鬆防疫管控後,許多大城市的疫情正在爆炸式增長。在2200萬常住人口的北京,殯儀館壓力山大,許多已經被感染的員工也不得不帶病上班。
台灣水果出口中國剩1.7% 日本成最大市場
兩岸農水產之戰近年越演越烈,台灣農委會主委本週表示,台灣生鮮冷藏水果出口過去高度仰賴中國市場,但如今佔比跌至1.7%,日本反成最大市場。這是否代表台灣水果已擺脫「中國依賴」?有專家認為,現實仍有挑戰。
從「清零」到「共存」 中國核酸產業何去何從?
為數眾多的整天穿著白色防護服的核酸檢測工作人員失業了,從大規模核酸檢測中獲得巨額利潤的公司本月的股價出現大幅度下跌。
盧沙野談白紙運動:「也是顏色革命」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日前表示,中國的白紙運動是被境外反華勢力收買,「否則一場普普通通的遊行不可能有如此嚴重的意味」。他還稱,白色也是一種顏色,也是顏色革命。
告別「清零」:民間籲反思 官媒唱贊歌
中國一朝告別「清零」,大尺度放開防疫限制,令民眾有恍若隔世之感。在官方媒體繼續宣揚中央的政策永遠正確之際,民間有聲音呼籲反思過去三年的防疫政策。
譚德賽希望明年結束新冠緊急狀態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12月14日在日內瓦表示,他希望在2023年的某個時候能夠宣佈CoViD-19不再構成全球公共衞生緊急事件。同時,他也再次呼籲中國方面公開數據,以便更好地進行病毒溯源研究。此外,中國的新冠死亡人數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中國漠視伊朗的主權完整?
中國在海灣國家領土糾紛問題上的立場讓伊朗民眾憤怒,不過專家指出,中國並非反對伊朗,中國所有重要決策的中心因素都是圍繞經濟。
美參院通過《國防授權法案》 擬派官長駐台灣
日本媒體報導,美國計畫明年開始派遣官員駐台,包含在政府部門合作,最長可達2年,以深化台美合作。這項派駐計畫被納入美國2023年度《國防授權法案》中,該法案將提供台灣高額軍援,12月15日已獲參議院通過。
中國大規模採集虹膜掃瞄 專家:恐強化監視維穩
加拿大「公民實驗室」一份新的研究報告披露,中國警方正在青海省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大規模採集人民的虹膜掃瞄。報告作者告訴德國之聲,該項目顯示,中國警方近來加大與科技公司合作,強化對特定族群的監視與打壓能力。
美國列36家中企為貿易黑名單 長江存儲入列
中美晶片戰持續白熱化。拜登政府確定將中國國產晶片廠長江存儲(YMTC)和其他35家中企列入貿易黑名單,限制這些公司取得美國晶片技術及特定零件。還有哪些中企遭到美國「封殺」?這將造成什麼影響?
史上首次 美監管機構稱獲權全面審查中概股
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週四(15日)表示,已經獲得了全面檢查和調查中國公司審計文件的權限,並已對兩家中港會計師事務所進行了審查。這是史上第一次,也意味著200多家中國公司在美國退市的風險暫時解除。
德語媒體:奧密克戎橫掃中國
放寬其嚴格防疫政策一周之後,中國政府似乎已經失去了對疫情的掌控。周三,中國衛健委表示,現在已經無法提供準確的感染數字。中國副總理孫春蘭也坦承,北京的感染人數正在「迅猛攀升」。
美非峰會 意在中國
華盛頓上一次舉辦美國非洲峰會還是歐巴馬時代,為抗衡中國在非洲大陸的影響力,拜登在本次峰會上強調將"全力以赴共建非洲未來"。
十一月份中國零售業再度滑坡
疫情限制及房地產危機,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造成了嚴重的衝擊。官方周四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十一月中國零售業大幅下跌。
上一頁
第88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