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從北京冬奧到白紙運動:2022年中國大事記
2022年即將進入尾聲。這一年,中國舉辦了北京冬奧、上海經歷封城、佩洛西訪台引發北京震怒、習近平在20大後邁入第三任期、民眾因不滿防疫政策手持白紙示威、清零戛然結束....中國今年發生了哪些大事件?
秦剛接替王毅出任中國外長
根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五簽署的主席令,中國駐美大使秦剛被任命為中國外交部長。秦剛出身外交系統,歷任外交部新聞發言人、駐英公使、外交部部長助理、副部長等職務。
韓國以色列要求中國旅客檢測 日本疫情數字破紀錄
韓國周五宣佈從中國入境的旅客在搭機前以及抵達後需接受核酸檢測,以色列也宣佈,要求來自中國的非以色列公民旅客提供核酸檢測陰性報告。正面臨破紀錄的感染和死亡數字的日本,自今天開始對自中國入境的旅客進行抗原快篩。
長平觀察:「我們要去中國!我們要去中國!」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帳號發起年終總結話題「#12句話記住2022」,竟然沒有一句話提到疫情下的民間疾苦,而轉發區與評論區卻成為又一個「大型翻車現場」。時評作家長平由此想到又一則「蘇聯笑話」。
民調:中國若為「統一」攻台 七成台灣人願挺身而戰
台灣民主基金會發布的最新民調顯示,若中國以「統一台灣」為由對台發動攻擊,有超過七成受訪者願為了保衛台灣而戰。
美方:中國軍機逼近美軍機 相距不到10米
美軍29日表示,一架中國軍機上週在有爭議的南中國海靠近一架美國軍機,雙方距離不到10米,屬於危險的非常規操作。中方則認為,美國軍方長期以來的挑釁性危險行動才是引發海上安全問題的根源所在。
歐盟稱沒必要篩檢中國旅客 譚德賽則理解強硬措施
義大利近日宣佈對中國旅客實施強制篩檢,開出「歐盟第一槍」,並呼籲「歐盟都應該這樣做」。歐盟衛生總署29日稱此舉「不合理」,但此後仍有其它國家效仿義大利的做法,比如西班牙。
日本限中國航班數量 港府很「失望」
作為新的防疫措施,日本開始限制來自中國大陸和港澳的航班數目。香港政府對此表示不滿,並要求日本方面重新考慮這一決定。
德國仍然對投資者具有吸引力
德國開始去工業化?沒有這回事,因為儘管能源價格飆升,技術工人日益短缺,但人們擔心的外國對德國投資下滑的局面今年並未發生。
「疫情不透明」 美國將對中國旅客強制篩檢
中國本土疫情爆發之際,逐步邁向邊境重啟。美國28日以缺乏中方疫情透明數據為由,宣佈中港澳旅客登機前將必須出示陰性證明。日本、印度、義大利和台灣也相繼出台了類似政策。對此,中方呼籲各國防疫應當「適度」。
韓揭印太戰略細節 避談中國稱「關鍵夥伴」
韓國政府28日公佈了第一份印太戰略報告的細節,但全文幾乎避談中國,並稱北京為「關鍵夥伴」,重申支持維持台灣海峽的和平。這背後隱含什麼意義?報告還說了什麼?
德語媒體:有態度就會有代價
《奧格斯堡匯報》刊評指出,德國各界必須牢記中國既是夥伴也是對手,並且應該為堅持立場做好付出一定代價的準備。《法蘭克福匯報》則認為,在疫情以及體制競賽中,專制中國並沒能佔得上風。
德國暫不打算對中國旅客實施限制
中國即將松綁入境限制,民航局也公佈恢復國際客運航班的具體措施。鑑於中國新冠感染數激增,印度、日本、韓國、台灣相繼宣佈對中國旅客實施防疫特別措施。德國則仍在觀望,暫未宣佈是否採取任何限制措施。
疫情海嘯下中國放寬出入境 多國考慮採取措施
中國放棄「清零政策」後,新冠病毒大肆傳播引發感染海嘯,脆弱的衞生系統不堪重負。在此背景下,中國官方卻宣佈即將取消出入境限制。出於對新變種有可能產生以及被旅客攜帶輸入的擔憂,一些國家宣佈或開始考慮對來自中國的入境者實施旅行限制。
張展遭判刑滿兩年 關注組:家書透露她仍精神強大
因報導武漢封城遭判刑四年的中國公民記者張展28日宣判屆滿兩週年。近日家人分享她寫的家書,當中顯示張展在獄中情況似乎有好轉。但消息人士透露,家屬因數月無法探視張展,對她的健康狀況仍存有擔憂。
解封后將迎春運 中國民眾返鄉過年嗎?
新年將至,中國政府不再大力倡導「就地過年」,並在27日印發春運工作方案,表示返鄉不再查核酸、測溫、掃碼,但要求各地實行錯峰休假。在高染疫風險之下,中國人返鄉嗎?如何返鄉?
解禁太快躺平?中國官方:降級絕不是放開不管
中國即將開放邊境,但疫情依然嚴峻。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7日承認,有省份重症病床資源「已經接近臨界值」。但針對新冠降級,官方指是實事求是,「絕不是放開不管」。至於是否太快?中國疫情專家梁萬年做出解讀。
台灣兵役延長至一年 蔡英文:無比困難決定
台灣總統蔡英文27日在記者會上宣佈,自2024年起,現行4個月義務兵役將延長至1年期,並發布多項國防新制。對此,美國白宮表示歡迎,稱這凸顯了「台灣對自衛的承諾」。
德語媒體:中國新冠政策的驟變表明其制度的不可預測性
在中國驟然放開防疫導致疫情洶湧之際,數十架中國軍機穿越台灣防空識別區。《慕尼黑信使報》文章認為,中國政府這種轉移視線的做法應令德國政府警惕。《商報》文章認為,中國部分出於經濟考慮推行新的新冠政策再次表明,其制度是多麼難以捉摸與不穩定。
中國取消入境隔離規定 海外航班數量有望大增
中國官方宣佈即將取消入境隔離規定,大幅開放邊境。新冠疫情爆發前中國曾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旅遊市場。2019年中國遊客在海外的旅行支出達到1275億美元。德國漢莎航空公司表示將對飛往中國的航班做出調整。
駐華歐盟商會:取消入境限制是正確的一小步
中國宣佈取消防疫入境限制後,駐華歐盟商會主席表示,中國員工將可以重新去歐洲培訓,歐洲的總裁們也終於可以前來中國。他同時也說,目前病毒正在中國快速擴散,短期內將讓在華歐企面臨一個艱難的冬天。
改善之後, 中國遊客將紛至沓來?
中國放鬆針對入境旅客的新冠限制措施,人們燃起旅遊業將再次蓬勃發展的希望。但渴望中國遊客回歸的國家,可能還要繼續等待。
中國開放邊境消息帶動各大股市上漲
經歷三年封鎖後,中國將自明年1月8日起取消對入境旅客的防疫政策,此消息使得全球各大股市反彈。專家稱,這像是一個周期結束的時刻。
防範新冠 日本全面檢測中國旅客
由於擔心中國疫情訊息不透明,日本將針對自中國入境旅客採取特別措施,在機場實施全面病毒篩查。除此之外,韓國、印度以及義大利倫巴第大區也針對中國旅客出台了防疫特別措施。
中國擾台軍機創新高 白宮譴責「挑釁」
中國25日在台周邊再行軍演,作為對「美台升級勾連挑釁」的堅決回應。台灣國防部譴責「武嚇」,並指當日擾台軍機數創新紀錄。對此,美國白宮26日譴責北京「挑釁」、「破壞穩定」。
中國將取消入境隔離 不再稱新冠為「肺炎」
儘管本土疫情攀高峰,中國政府12月26日宣佈,自2023年1月8日起,將取消入境人員的核酸檢測及集中隔離,對國內新冠感染者也不再進行隔離,並將替「新冠肺炎」更名,降低管制層級。
棄清零後首談疫情 習近平:面臨新形勢新任務
中國驟然放棄「清零」政策後,「親自部署、親自指揮」該政策的中國領導人習近平,26日首度針對疫情發聲。他指,中國當前「新冠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並對「愛國衛生運動」做出了重要指示。
德語媒體:中國防疫急轉 全球疫情從頭再來?
《世界報》刊評指出,在疫情早期,德國出現了一些混亂,但和中國如今的亂象相比,德國依然稱得上優等生。《南德意志報》則擔心,中國洶湧的新一波疫情會醞釀出危險的新病毒變種,而北京又一次玩弄數據的做法則讓全世界面臨疫情從頭再來一遍的風險。
中國疫情大爆發 新冠病毒變異幾率再增加
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病毒的劉善慮博士說,在中國已經檢測到許多奧密克戎變體,包括BF.7——它非常善於逃避免疫,被認為是推動目前感染病例激增的原因。專家們說,沒有內在的生物學依據來證明病毒必然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溫和。
資訊不透明 中國老年人接種疫苗疑慮重重
中國老年人疫苗接種率在東亞各國中墊底,讓這一群體成為了防疫政策放鬆後的最薄弱一環。中國國家衛健委要求提高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種率。但是,由於有關疫苗副作用的資訊不透明等原因,很多老年人疑慮重重。
習近平和普丁將於年底前進行會談
俄羅斯官媒稱,普丁與習近平將在本周進行會談,此前兩人已經在今年2月和9月進行過面對面交流。相較於與中國的頻繁互動,克里姆林宮發言人表示普丁近期沒有與法國、美國等西方領導人談話的計劃。
2022年經濟回顧
2022年,全球充斥著巨大的挑戰——戰爭、通膨、能源危機......從經濟的角度看,這一年中有那些大事?
中國正逐漸與病毒共存 疫情峰值仍未到
北京、上海等地的上班族已經開始重新恢復生活常態。與此同時中國各地的醫療機構也壓力山大。多地的急診、發熱門診、重症監護室均人滿為患。下個月將有數以億計的農民工返鄉過年,這將對各地醫療能力形成巨大考驗。
中國疫情海嘯衝擊經濟 蘋果、特斯拉受累
中國疫情衝擊,有供應鏈專家警告,蘋果公司恐將面臨工人短缺、iPhone產量下降的危機。同時,特斯拉日前也傳出大量員工生病,暫停上海廠產線的消息,但公司出面否認傳言。
廈門聚會案三週年 律師家屬籲北京放人
「廈門聚會案」週一滿三年,但多名當事人的案件至今仍未得到判決。維權律師家屬與德國之聲分享過去三年來的心路歷程,並要求中國當局「有罪便判刑,無罪便放人」。
王毅談2023中國外交:加深中俄關係
歲末將至,中國外長王毅25日在一場視訊演說中盤點了中國2022年外交成就,並展望2023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華章」。在國際地緣政治衝突迭起的這一年,關於中俄、中美、中歐關係,他怎麼說?
牆外文摘:中國疫情危機是否會再次殃及全球?
有評論認為,最近幾年防疫亂象,這兩周以來疫情大爆發下各方束手無策的狀態,以及資訊高度不透明、拒絕和國際社會共用完整資料問題的「加持」,中國出現新的「來者不善」的變異毒株的可能性很高。
國家衛健委停發疫情通報 浙江省日增百萬確診
中國國家衛健委宣佈不再發布每日疫情訊息,改由疾控中心公佈每日數據。比起中央發布的訊息明顯與現況不符,山東省青島市和浙江省等地方政府都開始提供較為接近真實情況的數字。
新疆黃金礦坑發生坍塌事故 18人失聯受困
新疆伊寧縣一處黃金礦坑發生坍塌事故,目前仍有18人失聯受困於礦坑內,救援隊伍在現場開展搜救工作。
客座評論:GDP主義能夠重振中國經濟嗎?
政治評論員鄧聿文認為,最好的提振信心的方式,當然是改變之前國進民退的政策取向,重新擁抱資本和私營經濟。不過,之前中國政府常用的辦法是否還能適用於目前的局面?曾經讓中國高速發展了40年的GDP主義,又對中國造成了哪些負面影響?
因西藏議題 中國制裁余茂春等兩名美國人
中國外交部12月23日表示,對余茂春、斯坦恩這兩名美國公民實施制裁,以反制美方因西藏人權議題對兩名中國官員的制裁。余茂春曾任前國務卿蓬佩奧的中國事務顧問,斯坦恩則是國會—行政部門中國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
德語媒體:德國應對中國疫情保持警惕
德意志廣播電台探討是否有必要如德國政治家所呼籲,僅僅因擔心變種病毒就暫停德中之間的航班。 《每日鏡報》則點出中國政府所犯的錯誤,並呼籲應繼續建議中國批准使用效果較好的mRNA疫苗。
疫情洶湧,中國宣傳機器如何自圓其說?
隨著中國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激增,官方媒體正在努力對防疫政策急轉彎創造一個自圓其說的敘述方式。
中國新冠疫情: 三周或已感染2.5億人
據彭博社、《金融時報》等媒體的消息,中國國家衛健委在12月21日的一次會議上估計,本月初至今,全國累計已有約2.48億人感染。不過,中國官方發布的同期正式數字則只有6.2萬人。
中國譴責美國通過對台軍援預算
美國在聖誕假期前通過「國防授權法案」和「綜合撥款法案」,未來將向台灣提供20億美元的軍事融資貸款。對此,中國外交部譴責美國肆意干涉中國內政,「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
德語媒體:中國的弱點就是印度的機會
《法蘭克福匯報》關注了重修舊好的中國和澳洲,在經過了三年多的緊張關係後,兩國的外交官員終於再次見面。 《商報》則指出,印度要追上中國並非易事,但目前的情勢對印度相當有利。
中國疫情日趨嚴重 德政治家呼籲叫停德中航班
新冠疫情在中國的海嘯式爆發態勢,也引起了部分德國人的擔憂。聯盟黨議院黨團外交政策發言人哈特呼籲叫停德中之間的所有航班。
疫情海嘯 中國各地醫院直面衝擊
在如海嘯般的疫情面前,中國各地醫院壓力山大,許多醫護人員不得不抱病上班。外界擔心,中國極低的老年人疫苗接種率,將會導致數十萬人在這波疫情中喪生。
陸克文將出任澳駐美大使 專家:有助避免中美衝突
會說流利中文的前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將於明年出任澳大利亞駐美國大使,引發國際高度關注,究竟這個任命案會提升外交關係,還是會製造更多問題,專家都在看。
字節跳動證實員工情蒐記者TikTok資料
多家外國媒體報導,中國字節跳動證實旗下員工透過TikTok,不當情蒐記者個人資料。受害者至少包含《金融時報》、BuzzFeed旗下2名記者。據報,字節跳動已開除4名涉事員工。
上一頁
第87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