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媒體: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或接任駐美大使
《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稱,擁有豐富對美工作經驗的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或接任駐美大使,此舉被認為是中國想要逐步淡化「戰狼外交」風格。
德法、中國外長前後腳訪衣索比亞 釋放什麼訊號?
德法外長本周結伴前往衣索比亞进行訪問,以恢復之前趨冷的雙邊關係。與此同時,中國也向這個非洲國家拋出橄欖枝,中國外長秦剛此前訪問該國時,表達了中國參與重建的意願。
德語媒體:永遠正確的中國防疫政策
儘管疫情快速蔓延,醫院人滿為患,殯儀館不堪重負,但在中國官方媒體看來,同當初嚴防死守的清零政策一樣,現在實施的全面放開政策也同樣是正確無誤的。
美台簽署100枚響尾蛇飛彈採購案
台灣國防部周三宣佈將向美國採購百枚響尾蛇空對空戰術飛彈,預計今年底前將全數交付。台灣總統蔡英文在會見華府智庫訪問團時強調,唯有強化自我防衛能力以及經濟、社會韌性,才能維護民主自由。
中國限制日本簽證申請:兩國關係再掀波瀾?
中國10日突然宣佈,次日起限制日本與韓國的簽證申請兩天,只受理相關人道簽證處理。中國快速祭出限制,除了要強調中國的疫情不嚴重外,有分析認為,日、韓或許也是相對好下手的「軟柿子」。
客座評論:中國經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從去年末開始的中國政策的突變,給全球帶來很大的影響。以這次突然解封為例,儘管這被理解為一場賭博, 但一個在不太考慮道德問題(譬如老年人的生命安全、農村地區人醫療條件)以及政策一貫性的國家,全黨也就很快地、「默默地」把突變作為事實認可了。
德國議員:訪問台灣回應中國挑釁
德國國會國防委員會主席史特拉克‧齊默爾曼及自民黨副主席沃格爾訪台期間接受DW獨家專訪。作為一系列訪台的政治人物,除了象徵性支持,有什麼實質效用?德國是否會提供武器給台灣?俄烏戰爭對德中關係有何影響?聽聽他們怎麼說。
中國新冠死亡知多少 官方專家:沒必要糾結
中國的新冠疫情仍在迅速蔓延,官方發布的感染和死亡數據與人們的親身感知和非官方媒體的報導有天壤之別。中國多個城市火葬場的衛星照片也提供了佐證。英國健康數據分析公司Airfinity估算,中國目前每天因新冠死亡人數超過2萬。
德執政黨領袖:侵台將迫德與中國斷絕關係
德國執政聯盟的社會民主黨(SPD)領袖克林拜耳(Lars Klingbeil)11日表示,若中國侵台,德國將被迫如對俄羅斯般、與中國斷絕關係。德國國會議員訪團11日接受DW獨家專訪,談及了德國新的對華戰略。
或與台灣斷交?宏都拉斯公眾掀輿論戰
台灣在拉丁美洲的邦交國宏都拉斯,近日湧現大量關於該否同台灣斷交、改與中國建交的論戰;當地商界人士支持轉向中國,而主流媒體則展現對台高度支持。輿論爆發的導火線為何?宏都拉斯人民怎麼想?
台外交部證實 巴紐將關閉駐台外館
巴布紐幾內亞傳出將關閉駐台辦事處,這是否與中國有關?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將於週四出訪巴紐,雙方又會談些什麼?
德議員團訪台稱 德須減少對中依賴
德國議員訪團在台灣受訪時表示,俄烏戰爭讓德國意識到須減少對中依賴。訪團並在我們的獨家專訪中提到,對德國而言,台灣與烏克蘭狀況不同,避免台海戰爭是經濟議題,不是軍事議題。
黎智英案引發中英隔空互嗆
香港當局和中國外交部都對英國國務大臣與黎智英律師團隊會晤表示不滿。中國外交部駐港公署指責英國力挺嫌犯,是毫無底線的雙准鬧劇。英國方面發出回應,首相蘇納克誓言要捍衛香港自由。
德語媒體:對中國入境者實施防疫檢測 象徵多於實質
施防疫檢測象徵多於實質新冠疫情在中國大規模爆發之際,中國於一月八日放寬了出入境限制。
台灣軍官分享赴北約交流細節
台灣空軍中校吳邦彥分享了赴北約防衛學院交流的的細節,台灣國防部稱他不是台灣派往北約防衛學院的第一位軍官。
中國農村感染峰值將至 鄉村醫療能否應對?
中國各大城市逐漸跨過新冠感染高峰期,農村地區也開始經受疫情肆虐。面對春節前後返鄉的巨大人流,薄弱的鄉村醫療體系能否承受住衝擊?
美國將在日本增加部署反艦導彈數量
路透社報導,美國將大幅增加其在日本的反艦導彈能力。新的部署可能是今年在亞洲發布的一系列軍事消息中的第一個。這些舉措旨在讓北京在發起任何衝突之前三思而後行。
長平觀察:中國政府可以不惜一切代價拒絕好藥好疫苗嗎?
中國政府拒絕有效性更高的西方mRNA疫苗,並將可以明顯降低重症和死亡風險輝瑞Paxlovid排除在醫保藥品之外。時評作家長平認為,中國政府的作為違背了國際通行的「人道強制」原則。
專訪:2019年已成「回不去的美好年代」
三年前的今天,中國通報境內第一起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案例。去年出版一本關於武漢封城小說的中國作家慕容雪村告訴德國之聲,在經歷3年的疫情後,2019年的生活已成為「回不去的美好年代」。
2023經濟恐衰退 世銀下修增長預測
世界銀行下修2023年的經濟增長預測,警告全球經濟正在下一次衰退邊緣。中國的增長率預測亦因清零政策等限制,進一步調降。
兩黨共識下 美國眾議院成立中國委員會
在共和黨籍的麥卡錫就任美國眾議院議長後,兩黨罕見達成共識,週二同意在參議院成立中國委員會,以應對中國對美國的威脅。
拿日韓開刀 中國暫停簽發2國公民赴華簽證
隨著多國對來自中國的旅客採取入境限制,中國拿日本、韓國開刀動手反擊。中國駐韓國使館及中國駐日本使領館周二(1月10日)宣佈暫停簽發2國公民赴華的多種簽證。韓國學者指出,北京的決定在韓國引發憤怒。
防疫大轉彎是受「白紙運動」影響或被動破防別無選擇?
新華社發布長文解釋中國在短時間內政策大轉彎是出於「科學決策」,文中也罕見提到去年民眾對於政策的不滿。 《聯合早報》對此刊文稱,新華社此文間接承認「白紙運動」逼中國政府改變抗疫思路。不過也有專家認為,宣佈解封是因為疫情失控別無選擇。
再有美國兩州對TikTok下禁令
美國的新澤西州和俄亥俄州本周一表示,將禁止在州政府管理的設備上使用TikTok。在美國,已經有十幾個州對這個短影片分享平台祭出禁令。
陡然放開導致疫情大爆發 中國經濟復甦陷困境
「清零」政策使得中國製造業和航運業陷入困境,但是毫無準備的突然開放讓病毒感染人數激增,又讓市場消費大幅度萎縮。
輝瑞CEO:有望在中國本土生產新冠口服藥
在輝瑞的新冠口服藥Paxlovid未被中國納入醫保藥品,引起輿論關注後,輝瑞首席執行官艾伯樂表示,該公司將繼續與當地夥伴合作,推動在中國生產這一款新冠藥物。
再教育營獲釋後又遭新疆政府威脅 哈薩克女求援
哈薩克女子加娜古麗曾因替哈薩克牧民維權而被關進新疆再教育營兩年,近日因再被警察威脅送進精神病院,向國際社會求救。她告訴德國之聲,自己獲釋後無法就醫、求職,也擔憂未來處境會越來越糟。
中國駐澳大使暗示今年關係可改善 日本警惕
中國駐澳大使肖千週二表示,今年是中澳關係轉機的關鍵階段,雙方關係可能從穩定走向改善,但日本駐澳大使山上信吾認為,日澳仍須對中國保持警惕。
中國若侵台 美智庫:美日台慘勝
美國智庫CSIS週一(1月9日)公佈的一份台海戰爭兵推顯示,2026年中國若侵台,將以失敗收場,美、日、台方則將慘勝。
中國外長秦剛首訪非洲 戰狼外交擬轉彎
新任中國外長秦剛於週一出訪非洲,中國外交部稱這是中國外長每年首訪非洲的優良傳統延續,非洲經濟學家指出:中國的投資對非洲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此外,秦剛幾日前撰文稱,中美關係的大門打開了就不會關上,意指中美將不再是劍拔弩張的關係。
德語媒體:檢測中國旅客是必要的政治施壓
許多國家都紛紛引入了對中國入境旅客的強制病毒檢測,這樣的措施到底有什麼作用?《法蘭克福匯報》認為,不應該僅僅關注防疫方面的作用。《經濟周刊》則注意到,北京宣傳官員正在利用這一契機宣揚西方亡我之心不死。
不當「戰狼」外交官了 趙立堅新年調任
有著「戰狼」外交官之稱的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調任。50歲的他的新職務是中國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司副司長。調任的消息以及原因都引起網民的熱議和猜測。
中國遊客回來了!泰國高官親往機場歡迎
可以自由出境後,中國遊客湧向能辦落地簽證的泰國,讓他們驚喜的是,泰國副總理以及兩名閣員親自來機場恭候。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啟程出訪歐美盟友
在日本進行了數十年來最大的國防政策改革之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周一(1月9日)啟程出訪歐洲和北美。
嫌太貴,中國未將輝瑞新冠藥物列入醫保
在全球新冠治療中被看好的輝瑞公司新冠藥物Paxlovid未能被納入中國醫保支付系統。對疫情仍在洶湧傳播的中國,這意味著該款藥物將繼續供不應求。
中國開放大門 河南新冠感染率已達近90%
1月8日是中國取消對入境者強制性的隔離措施的第一天,成千上萬的旅客抵達中國各地。同時,多國也對來自中國的旅客採取入境限制。隨著農歷新年在即,專家估計,中國感染人數將會再次激增。
歐盟離戰略自主還有多遠?
在一個危機四起、美國也越來越不給力的新世界秩序下,歐盟必須尋求戰略自主。然而,這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艱難無比。
中國深夜突宣佈軍演 57架軍機擾台
中國週日(1月8日)深夜突宣佈對台進行多兵種軍演,台灣國防部旋即偵獲57架中國軍機擾台。這除是中國兩周內第二次對台軍演外,更是去年12月美國通過國防授權法案後,中國對台頻繁軍演的又一次動作。
清零結束旅遊等服務業重拾信心 春運帶來新挑戰
隨著長達三年的清零政策結束,中國與旅遊、休閒相關的行業開始重拾信心。一些經濟學家也表示謹慎樂觀。然而,中國防疫政策的大轉彎導致疫情井噴,反過來也影響經濟的復甦。
中國核酸企業大裁員 工人與警方爆發衝突
重慶大渡口一家生產核酸檢測試劑的工廠疑因大幅裁員以及勞資糾紛,大批員工聚集示威並出現打砸行為。網路影片顯示,示威的工人員與到場維穩的警方發生衝突。
牆外文摘:從「螺絲釘」到「人礦」
中國網路上爆出有一個新名詞:人礦。有評論認為,許多中國人「自小在黨的教育下,精神、靈魂從未吸收天然養分,可能連礦物也沒資格做,只算是實驗室合成出來的材料」。
中國結束入境隔離 中港免隔離通關
經歷三年封控後,中國1月8日取消入境隔離,中港則啟動首階段免隔離通關,每日開放兩地各6萬人過境。中港通關首日,兩地民眾在關口排起長龍,北上人氣高於南下。中國周日也恢復了對大陸居民的護照和旅遊簽證簽發。
2023年,亞洲新興國家經濟何去何從?
對於亞洲地區的許多經濟體來說,新的一年可能會歷經坎坷,但隨著企業開始在中國市場之外尋找多元化投資機會,一些經濟體也可能將從中受益。
100年前第一家中餐館在德國開張
也許中餐館登陸德國的歷史還更早些,但有史料可尋的第一家中餐館,是柏林康德大街由中國使團廚師經營的"天津"餐館。
歐盟投資者開始冷淡中國
雖然中國取消了嚴格的封控清零政策,但很難指望歐洲投資者2023年會重燃熱情,大舉返回中國。它們已開始青睞東南亞國家。
德語媒體:檢測中國旅客並非為了阻擋病毒
德國衞生部也響應歐盟建議,將對自中國入境旅客實施新冠病毒檢測。德語報刊繼續關注這一話題。《南德意志報》認為,儘管強制檢測主要是衞生部長的形象政治工程,但也並非一無是處。《萊茵郵報》則指出,強制檢測之後的測序、隔離也非常重要。
「多多益善」: 亞洲旅遊勝地準備迎接中國遊客潮
中國防疫政策大轉彎,給亞洲各國重振旅遊經濟帶來了希望。景區經營者們已經為「高朋滿座」做好準備,而一些國家的政府則謹慎地實施了限制措施。
德國外交部建議:非必要別去中國
鑑於中國目前的新冠感染潮,德國政府呼籲民眾如非必要不要前往中國。自1月9日起,德國將中國列為「受威脅的病毒變異地區」,入境者必須接受強制新冠篩檢。
中國迎春運 千餘微博因抨擊防疫被封號
中國當局封停了1120餘個抨擊當前防疫政策的微博帳號。自12月初突然放寬防疫以來,中國的新冠疫情呈現爆發式增長。與此同時,中國的「春運」大幕本周末正式開啟,交通部預計,今後40天的客流量將達到20億人次,為2019年水準的70%。
博明:中國願犧牲全球公衛來鞏固政權
川普时期的前美國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與其妻子鄢唐(Yen Pottinger)受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邀請出訪台灣。在接受德國之聲獨家專訪時,他表示中國政府為鞏固政權,願意犧牲全球的公共衞生。
上一頁
第85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