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未見報復性出國潮 中國人多選擇國內過年
春節假期將至,正逢中國鬆綁防疫控管,結束近乎鎖國狀態,周邊國家觀光業者期盼中國遊客帶來收入。但根據最新調查顯示,受到收入減少和各國實施管控等因素,近4成中國民眾今年打消出國旅遊的念頭,以國內旅遊取代。
遭控「侵犯隱私」 中國駐葡使館拆全景監視器
中國駐葡萄牙大使館爆監控爭議,有民眾投訴使館外安裝的360度監控攝影機,可能拍攝到附近公寓及街道,危及個人隱私。報導釋出後,葡國外交部誓言展開調查,而這幾台監視器也在同日迅速遭撤除或調校角度。
IMF副總裁:中國經濟或在一季度後迅速復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吉塔• 戈皮納特本周三(1月18日)表示,根據目前的新冠感染趨勢,中國的經濟增長可能從第二季度起大幅反彈。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認為,放開防疫措施後,中國經濟正逐步恢復,問題在於3月即將組成的新一屆政府如何刺激經濟。
德語媒體:"未富先老"的中國
本周二,中國官方公佈統計,2022年中國死亡率首次高於出生率,總人口下降了85萬。專家們普遍認為,六十年來中國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趨勢將對中國的未來發展構成嚴峻挑戰。
堪薩斯法院判決:華裔教授陶豐獲釋
在美國司法部「中國行動計劃」中被捕的華裔教授陶豐,在最新判決下獲釋。他被控隱瞞在中國的工作關係,但法官認為此案不涉及間諜或剽竊。
首談防疫鬆綁 習近平:嚴格封控是「正確選擇」
習近平春節前夕對防疫鬆綁公開表態,認為中國近年新冠疫情嚴格實行「乙類甲管」是正確的決定,並表示現在疫情防控處在吃勁階段,防疫重心已從防感染轉移到醫療救治。
菲總統:南中國海爭議令人「夜不能寐」
菲律賓總統馬科斯18日在世界經濟論壇 (WEF) 上表示,南中國海日益緊張的局勢正在損害貿易、令他十分緊張。
客座評論:中國螺獅粉在台灣引發的統獨爭議
本來就沒有獲准進口的中國產螺螄粉,卻可以在台灣引發爭議,這是台灣民進黨政府太「玻璃心」還是中國方面聯合台灣內部發動的認知作戰?
德語媒體:人口老齡化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威脅
中國人口數量自1961年來首次出現下降。柏林《日報》發表文章認為,人口變化長期而言是中國崛起最大的威脅。《新蘇黎世報》文章認為,去年增長乏力的中國經濟今年的復甦也會較為緩慢。
莫德納CEO:正與中方談判提供疫苗事宜
正在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的莫德納首席執行官班塞爾表示,正在就向中國提供新冠疫苗事宜進行積極討論,並表示希望莫德納在每個大洲都能擁有製造mRNA疫苗的生產基地。
印度眼中的安全威脅:中國第一美國第二
作為存在邊界爭議的鄰國,中國被印度視為最大安全威脅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不過最近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不少受訪者將美國視為第二大安全威脅,認為北約對於烏克蘭戰爭難辭其咎,並且支持本國從俄羅斯購買更多石油和武器。
客座評論:劉鶴「否定」習近平,臨退吐真言?
中國副總理、習近平經濟顧問劉鶴在達沃斯的發言引起各方關注。本文作者認為,劉鶴的演講是真實感言,算是他在今年退休前對習近平過去十年政策的一點忠告。
台灣開辦女性志願役教召 訓練後備軍人
台海緊張情勢加劇,台灣國防部17日宣佈,將開放女性報名志願參加後備軍人訓練,以提升國防戰力,但仍處於試行階段。其中包含哪些新制?
媒體:中國醫生遭施壓 死亡證明避寫新冠
6名來自中國各地的醫師告訴路透社,他們收到指示,應避免將死亡病例歸因於COVID-19。有學者表示,中國的高染疫率與死亡數據不成比例,顯示死亡人數或遭低報。
劉鶴達沃斯致辭解讀經濟政策 強調對外開放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1月17日在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年會致辭,明確發出了堅持對外開放,擴大對外貿易、吸引外資的訊號。在回答有關中國疫情的提問時,他稱,"達峰的時間和恢復正常的時間"超出預期,"最近以來生產生活全面恢復正常"。
德語媒體:「負責賺錢的人現在必須要返回中國的工廠了」
隨著中國防疫政策的大幅放寬,德國經濟界也重新充滿樂觀的情緒,德國企業紛紛要求德國經理人們返回中國。《法蘭克福匯報》觀察到,德國經理人返回中國的過程並不是那麼順暢。德國航空業內媒體分析認為,中國航空市場恢復的速度會和外界的期待有所差距。
博明談中國威脅 稱日本提升國防有助避免台海開戰
前美國副國安顧問博明17日表示,美國持續與印太地區盟國針對台海局勢進行對話,而日本近期一系列提升其軍事能力的決策,對遏制台海爆發衝突來說非常重要。對於台美深化半導體領域的合作,他說此舉能迫使中國在入侵台灣的決策過程中謹慎評估。
專訪河野太郎:面對中國擴軍 鄰國有必要採取措施
作為西方重要工業國家,德國和日本都面對如何與崛起的中國打交道的難題。而日本作為中國的鄰國,還面對更直接的安全挑戰。德國之聲電視採訪了正在柏林訪問的日本數字大臣河野太郎。他還曾在內閣擔任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
中國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 專家警告「人口危機」
計劃生育政策的終結並未給中國的人口下降趨勢踩下剎車:根據官方統計,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2年出現了60年以來的首次人口負增長。專家警告,中國正在滑向人口危機的深淵。
中國2022年經濟增速3% 未達目標
1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報告稱,初步核算,2022年全年中國GDP比上一年增長3%。這個數字不到2021年(8.4%)的一半,遠低於中國政府提出的5.5%的目標,是除2020年以外,中國經濟幾十年來最差的表現。
德國對華出口減弱 進口依賴性增加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最新發布的報告指出,2022年,中國在德國商品出口國的排行中從第二位下滑至第四位,但德國從中國的進口量卻在快速增長。而且2023年德國對華貿易前景依舊喜憂參半。
台美貿易倡議進入尾聲 媒體:為FTA鋪路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進入談判尾聲,關注貿易便捷化、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交流、法規和反貪污四大焦點,能否成為台美自由貿易協定基石?
中國疫情飆升 世衛呼籲監測超額死亡率
中國疫情不斷加劇,世衛組織繼週末與中國衛健委通話、敦促北京更透明地分享疫情訊息後,1月16日更進一步呼籲中國監測COVID-19的超額死亡率。中國財政部亦將增加預算以因應疫情。
大眾(中國)總裁貝瑞德: 我們不能削弱在華地位
大眾汽車(中國)總裁貝瑞德呼籲德國政界不要對中國採取過於強硬的態度。他表示,對國際汽車工業而言,中國仍是一個決定性的市場。
德語媒體:中國開放邊境 鄰國喜憂參半
農歷新年到來之際,中國解除了實施了近三年之久的邊境封鎖。面對蜂擁而至的中國遊客,泰國、新加坡以及印尼等國可謂喜憂參半,他們既希望久違的中國遊客能給受疫情重創的旅遊業注入活力。
民調:中國人對歐洲好感遠勝美國
一項問卷顯示,中國人對歐洲國家的好感大大超過對美國。研究者指出,在中美關係緊張的環境下,兩國民眾間相互反感也在升級。而中歐民眾互相的觀感則相當不對稱。
貪腐觸目驚心 騰訊2022年辭退百餘名員工
本周一(1月16日),中國科技巨頭騰訊發布集團反舞弊通報,宣佈2022年辭退了100多名違反公司政策的員工,其中10餘人被移送公安機關處理,多人已被判刑。
日印舉行首次聯合空演
周一,日本和印度在東京附近開始了兩國間首次聯合空中演習。為了應對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實力,日印兩國計劃提升雙邊的防務及安全合作。
秦剛結束非洲之行 埃及外長:歡迎中國遊客
中國外長秦剛15日於埃及首都開羅,分別會晤埃及總統塞西和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長蓋特,為中國此次1月9日至16日的非洲之行劃下句點。各方談了些什麼?
中國經濟增長2022年或跌至40年來最低
周二中國將發布去年GDP數據。分析人士認為,在經歷了新冠疫情和房地產困境的雙重危機之後,中國2022年的經濟增長預計將跌至四十年來最低水準。
世衛要求中國提供更詳盡疫情數據
在中國官方公佈了更新的新冠疫情統計數據後,世衛組織領導人對此表示歡迎,並呼籲北京提供更多訊息。
岸田文雄:東亞可能是下一個烏克蘭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周六結束對七國集團國家的訪問。他在記者會上表示,他告訴西方國家,東亞可能成為下一個烏克蘭。面對崛起的中國和好戰的北韓,岸田呼籲西方國家統一陣線。
德國汽車工業擔心失去本土競爭優勢
經歷了過去一年的低迷之後,德國汽車工業總體對新的一年保持謹慎樂觀態度,但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以及美國出台的補貼措施,也令他們憂心忡忡。
德語媒體:對華戰略如何才能更明智?
正在醞釀中的德國新對華戰略,持續引發德語報刊的關注。《弗蘭肯郵報》指出,一方面,歐洲需要跨文化交際的同理心,另一方面也需要強硬。《經濟周刊》則認為,歐洲應該先做好自己的功課,而不是總想著限制別人。
中國最新通報:近期新冠死亡近6萬例
中國放棄嚴格的新冠清零政策近一個月後,官方首度公佈新冠感染相關死亡人數。據中國國家衛健委統計,12月8日至1月12日,新冠相關死亡病例共59938例。
美國專家指責德國學者助力中國軍事科技
美國「科研安全與誠信中心」日前發布報告稱,不少德國學者正在和與中國軍方具有密切聯繫的研究機構開展學術合作,德國科學界對中國的警惕水準非常低。報告還指責德國現行法規根本不足以杜絕德中科技合作成果被運用於軍事目的。
德語媒體:"中國戰略"引發熱議
過去幾年來,中國的內政外交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德國政府認為有必要重新調整對華政策。但擬議中的"中國戰略"尚未正式出台,就已經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美日擴大安全聯盟 應對中國威脅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任內首度訪美並將會晤美國總統拜登。日美安全聯盟中新的角色分配將是兩人討論聚焦的重點。兩國在周三的2+2會談後指出,中國對國際秩序構成前所未有的威脅。
俄中貿易互動頻繁 去年規模破兆人民幣
中國海關總署宣佈,中國去年對俄進出口額達到1.28兆元人民幣,這一數字佔中國進出口總值的3%。同時,作為推動能源出口多樣化的一部分,俄羅斯去年對中國液化石油出口也有所大增。
滴滴出行有望重新上架 整治行動接近尾聲?
路透社獨家報導稱,完成了從美國退市、繳納天價罰金之後,中國網約車服務平台「滴滴出行」有望在近期內重新上架。兩年前,滴滴出行違背當局意願,執意在美國上市後,中國政府對該公司採取了一系列整治行動。
研究稱中國染疫人數達9億 曾光:疫情高峰未過
北京大學一個研究團隊稱,中國新冠感染率已達到64%,感染人數累積約9億。流行病學家曾光則指出,全國範圍的重症高峰還未到來。他還指出中國疫苗接種曾錯失良機。
瑞典發現歐洲已知最大稀土礦床
瑞典國有礦業公司盧奧薩山-基呂納山公司宣佈發現大量稀土礦物。這一發現可望讓歐盟減少對中國的稀土供應依賴。
「『楊康』們讓北京比之前還堵」
中國取消清零政策後,政府公佈的感染和死亡人數極低,與民眾真實感受不符。一名上海基層工作者表示,新冠患者去世後屍體無法直接送火葬場,醫院急診則是人滿為患。也有北京居民表示,當地的感染高峰已經過去,交通流量回復不少,「楊康」們讓北京比之前還堵。
獨家專訪:德國議員訪台有何啟示
一大堆西方民主國家政治人物接二連三訪問台灣,這對維護區域民主,避免中國武力攻台有效果嗎?除了象徵性支持,如何以實際作為支持台灣呢?DW獨家訪問德國國會國防委員會主席史特拉克‧齊默爾曼及自民黨副主席沃格爾,看看他們怎麼說。
中客湧入打疫苗 港府:下週起外地人須自費
香港在與中國恢復通關後,湧入大批中國遊客接種mRNA疫苗,除有旅行社因此發展出「疫苗旅遊團」,更有銀行更祭出存款滿額送疫苗的優惠、吸引中客開戶存款。但港府也因此宣佈,下週起不再為非本地居民免費接種。
美國加強打擊中國海外警務站 FBI投入搜查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日前搜查了紐約唐人街的一棟大樓,讓這個疑似由中國警方設置的海外警務站曝光。中國駐美大使館則試圖淡化此一事件。
客座評論:台灣怎麼那麼多抓不完的「共諜」?
剛剛進入2023年,台灣又傳出有前立法委員和退役海軍將領涉嫌為中國發展組織任務被捕,在這之前則是一個退役空軍上校涉嫌拉攏現役軍官以獲取情報提供對岸。 過去這些諜報案有的重打有的輕判,台灣應該怎麼辦?
英外相批香港自由遭侵蝕 中使館:干涉內政
英國外交大臣克萊弗利(James Cleverly)週四指控北京多方面、系統性侵蝕香港自由。中國駐英大使館反駁英方歪曲事實、干涉內政。非政府組織「人權觀察」12日亦指,香港人權每況愈下。
美眾議院過新法 擬禁止向中國出售戰備石油
美國眾議院以壓倒性票數通過,將禁止美國出售戰備石油給中國,並有113位民主黨眾議員加入支持共和黨的行列。
捷克總統大選:前總理巴比什成熱門人選
因其親俄與親中共立場而備受爭議的捷克總統澤曼即將結束第二個任期,誰將成為他的繼任者?目前在民意調查中領先的候選人是另一位備受爭議的政治人物——捷克前總理巴比什。
上一頁
第84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