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客座評論:不保護好產權 民企信心何來?
民營企業對中國經濟意義重大,而要讓民企有信心,不是光靠喊幾句口號就能解決。經濟學家沈凌認為,用產權制度保護企業家的產權是其中關鍵,也是政府的當然職責。
中國房地產:迎來復甦訊號但是……
在經歷去年房地產危機的衝擊之後,今年一些中國房地產開發商開始看到希望的曙光,但分析師和經濟學家警告說,該行業長遠看來仍會放緩。
德語媒體:應該接受中國的調解嗎?
對於習近平與澤倫斯基之間的電話會談,德語媒體分析認為,雖然西方有理由去懷疑北京調解姿態背後的動機,但是目前卻並沒有更好的替代選項。畢竟中國是當今世界唯一還能對俄羅斯施加重要影響力的國家——而澤倫斯基應該也看到了這一點。
中國能成為中東的「和平使者」嗎?
中國一直試圖扮演中東的和平使者。在促成了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之間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和平協議之後,北京目前正在關注以巴衝突。
人口超越中國的印度能獲得「人口紅利」嗎?
印度在4月底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一地位是否能為印度帶來經濟方面的好處?面臨低生育率、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的中國又是如何回應被印度超車的?
中國五一假期創旅遊高峰 一票難求寸步難行
在當局取消大部分防疫措施後,中國國內旅遊業出現了反彈。今年的五一勞動節假期有望創下旅遊高峰紀錄,火車票和熱門景點門票已經售罄,甚至有城市警告旅客不要前往該地。
經美墨邊境「潤」往美國的中國人數量激增
根據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的數據,自2022年10月以來的六個月內,在美墨邊境逮捕的中國公民人數達到 6500多人,同比增長超過15倍,創下歷史新高。
分析:習近平與澤倫斯基通話會帶來多大改變?
專家認為,儘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通了電話,卻並未帶來多少變化。一些專家表示,中國扮演調停者的角色是出於自身利益。
《明鏡》周刊漫畫在印度引爭議 德國大使忙滅火
德國《明鏡》周刊發表的一幅漫畫在印度被一些政界人士指責為「傲慢」和「種族主義」。作品內容是印度人口「超車」中國,成為世界之最。
1周內第2次 中國無人機又繞台近一圈
台灣國防部3日表示又偵獲數十架中國軍機在台海周邊活動,其中更有1架無人機繞台飛行逾半圈,這是7天內第2次有類似狀況發生。
德晶片化學品對華出口管控?柏林: 目前沒有計劃
據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稱,德國政府內部對於有關向中國實施晶片化學製品出口管控目前有初級階段的討論。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周四與德方舉行會談時,對「德方有關出口限制措施表達關切」。德國政府周五做出回應,表示德國總理府目前沒有相關計劃。
立陶宛總統:習近平親訪烏克蘭很重要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接受DW的獨家採訪,他對中國作為烏克蘭問題調解人的可信度表示懷疑,認為北京應該清楚表態是站在國際秩序這邊,而不是俄羅斯那邊。他也強調,任何和平協商都應該把烏克蘭領土完整作為不容妥協的要素。
獨家:立陶宛總統質疑中國調解俄烏戰爭立場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在接受DW的獨家採訪時,對中國作為烏克蘭問題調解人的可信度表示懷疑。而自從立陶宛允許台灣開設事實上的大使館以來,中國和立陶宛的關係一直很緊張。
搜尋引擎配合北京審查 專家:牆外也受影響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近日發佈一份報告指出,有多個中國、外國的網站配合中國的網路審查機制,制定演算法、對搜索結果加以過濾。專家告訴DW,這樣的趨勢影響的不只是中國內部的使用者,自由世界也可能受影響。
聯合國特別報告員:中國強迫數十萬藏人參加「轉移就業」計劃
聯合國特別報告員本周四(4月27日)發表一項聲明,譴責中國強迫數十萬藏人參加威脅其文化認同並可能導致強迫勞動的所謂職業技能培訓和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計劃。
晶片化學品對華出口管控?消息人士稱有所討論
據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稱,德國政府內部對於有關向中國實施晶片化學製品出口管控目前有初級階段的討論。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周四與德國副總理哈貝克舉行會談時,對「德方有關出口限制措施表達關切」。
中國官媒作品進入德國私營電視台
近年來,中國一直在嘗試改善自己在海外媒體中的形象。成效之一是,目前德國的一些私營地方性電視台播放有中國官方背景的媒體公司製作的影片和節目。而德國觀眾對此並不完全知情。
專家們如何看中烏領導人26日的通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26日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通電話時做出了「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烏關係的政治基礎」,「核子大戰沒有贏家」,「中方將堅持勸和促談」等表態。莫斯科對這場對話有何反應?專家們如何看俄全面侵烏以來中烏領導人的首次通話?
中國修訂《反間諜法》 擴大國安執法權力
中國最高立法機構26日宣佈通過修訂《反間諜法》,將「網路攻擊」定義為間諜活動,並擴大了國安單位的執法權力,包含禁止嫌疑人出入境中國。相關修訂為何使在中國的海外人士、企業坐立難安?
客座評論: 尹錫悅選邊站,中韓關係改善難
政治學者鄧聿文指出,尹錫悅上台後,一改文在寅政府在美中之間採取相對平衡的做法,選擇疏遠中國、加入華盛頓的反中陣營。這不能僅歸咎於領導人的個人偏好,而是韓國國內以及韓中關係出現了某些趨勢性的變化。
中國或正在擴張核武庫 目的何在?
據《紐約時報》近日報導,中國正準備啟動一座新的反應堆,該反應堆的核材料由俄羅斯提供。五角大樓認為,這座反應堆將為中國核武庫大規模擴張提供燃料,有可能使中國在核武能力方面同美國和俄羅斯並駕齊驅。中國增加核力量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障礙?
戰爭以來首次!習近平與澤倫斯基舉行電話會談
據中國官媒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26日應約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通電話,就「中烏關係和烏克蘭危機交換了意見」。澤倫斯基表示,這是一次「很長很有意義」的電話會談。
馬克宏計劃聯手中國 推動俄烏和平峰會
俄烏戰爭爆發後,歐洲各國在支援烏克蘭的問題上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團結精神。也正因為如此,法國總統馬克宏的一系列單方面行動和表述,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防範強制勞工--德國供應鏈法落實得了嗎?
2022年,德國服裝品牌受到批評,其產品可能使用了來自新疆的材料。自此之後,這一情況有改變嗎?
楊智淵遭控「分裂國家罪」 為何情況特殊?
台灣民族黨副主席楊智淵遭中國以「分裂國家罪」起訴,成為台灣首例。這意味著中國對在台人士態度有何改變?同樣曾遭北京判刑入獄的台灣人權工作者李明哲怎麼說?
定調對中政策 英外相:若台海開戰將衝擊全球
英國外交大臣克萊弗利25日晚間表示,台海若爆發戰爭,全球都將受影響。不過,他同時也主張「孤立中國」無法解決問題,他的論點是什麼?
德語媒體:中國聊天機器人面對審查無所適從
《新蘇黎世報》分析了中國的審查、政府干預和政策的朝令夕改對於人工聊天機器人的研發,帶來怎樣巨大的挑戰。此外,多家德語媒體關注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的言論爭議。
德國總統出訪加拿大: 「民主政體不應陷入劣勢」
正在加拿大進行國事訪問的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發出呼籲稱,自由民主政體應團結起來,共同抵禦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攻擊。
中國「戰狼外交」走向何方?
中國駐法大使有關克裡米亞及烏克蘭主權的言論讓近來備受孤立的中國外交官再次被聚焦。中國咄咄逼人卻往往自相矛盾的國際立場或許也是外交官們的難題。中國新任外長能帶領他的部門走出「戰狼外交」的誤區嗎?
客座評論:中共的外交興奮時期已見頂
自間諜氣球事件後,北京調整了其外交策略,出現一個外交興奮期,各國高管紛紛前往中國,北京政府在國際舞台上也活躍異常。現在大概是評估習近平外交「劇烈運動」後的產生的效果的時候了。
民調: 絕大多數德國人不相信中國能當俄烏戰爭調停人
最新發布的一項民調顯示,三分之二德國人不相信中國能夠在俄烏戰爭中居中調停,並促成和平。此前不久,基民盟外交政策專家呂特根也表示,北京在乎的是自身利益,並不關注烏克蘭是否能實現和平。
中國大學生找工作到底有多卷
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攀升,與此同時,高校畢業生就業愈加困難,競爭越來越「內卷」。他們如何找工作?如何面對職場「996」?聽聽這些年輕人怎麼說。
為黨媒撰文30年 中國媒體人遭控間諜罪
中國資深媒體人董郁玉已遭中國政府關押逾1年,如今面臨「間諜罪」指控,使其親屬決定對外發聲,24日首度公開案件詳情。董郁玉究竟是何許人也?為何遭中國當局打壓?
赴立院演說 危地馬拉總統直稱「台灣共和國」
在宏都拉斯與台灣斷交之後,危地馬拉成為台灣僅存的中美洲邦交國之一。危地馬拉總統賈馬特25日在台灣立法院重申支持台灣主權。據路透社報導,他以西班牙語演說時是以「台灣共和國」稱呼台灣。他還說了什麼?
台灣再遇斷交危機?巴拉圭會否「棄台投中」
巴拉圭是台灣在南美洲唯一的邦交國。今年4月30日,巴拉圭將舉行總統大選,反對派候選人已數次揚言,若當選與台灣斷交、中國建交。巴拉圭會否成為宏都拉斯之後,下一個「棄台投中」的國家?對於台灣來說,這可能帶來什麼後果?
時間提前!聯合國:印度人口本月超越中國
聯合國上週表示,印度人口預計今年6月超過中國,但24日又將時間提前,指中國世界人口最大國的地位,最晚將在本月底遭印度取代。聯合國為何修改時間?中印兩國分別迎來哪些人口挑戰?
德語媒體:台灣用小石子打敗巨人的戰略
《世界報》關注台灣軍費低如何制定防範戰略。《新蘇黎世報》指出美國強大的領先地位也並非全無顧慮。
盧沙野有哪些引起西方震驚的言論?
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4月21日在訪談中有關「前蘇聯國家不具獨立國家的主權地位」等言論引起歐美國家廣泛撻伐。2019年7月出任駐法國大使以來,盧沙野已多次因「戰狼言論」引起西方震驚。
SIPRI:全球軍備支出快速增高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最新發布的報告指出,基於通貨膨脹、俄烏戰爭以及中美對抗等諸多原因,2022年全球很多國家的軍備支出都創下了最高記錄。
蘇丹撤僑: 多國派出軍機軍艦 中國開始陸路轉移
蘇丹敵對武裝間的衝突爆發一周後,周末多國啟動行動撤離在該國的本國僑民。德、法、英、美等國家的首批人員已安全撤回。首批中國僑民也已離開了戰火紛飛的喀土穆。
澳洲实施防禦調整 應對地區軍事威脅
澳洲政府的一份防禦戰略報告認為,該國在地區衝突中的防禦能力不足,須進行顯著的改革。其中包括,加強遠程精準打擊的戰略威懾力。
台灣總統大選:戰爭與和平之間的抉擇?
隨著中美角力、台海局勢升溫,有人把2024台灣總統大選看成「戰爭與和平」之間的抉擇。各政黨潛在候選人陸續展開外交攻勢、就兩岸關係表態,他們各自提出什麼戰略?台灣選民怎麼想?
美方「中國武統台灣」的戰爭模擬究竟什麼樣?
2027年4月中國動武攻打台灣?這是最近美國眾議院的立法者和該國的中國問題專家開展的一場「戰爭推演」所假定的場景。中國官方對此表達了否定的態度。這場戰爭游戲的結果讓美國的議員皺起了眉頭。
歐盟外交代表:歐洲軍艦應在台灣巡邏
準備訪問北京的歐盟外交代表博雷爾最近在法國媒體發文支持歐洲國家軍艦在台灣海峽巡邏,以維護航行自由。中國官媒第一時間予以反駁,稱貿易航海自由從未受到阻礙。
秦剛訪菲會總統、外長 五月初菲總統將見拜登
菲國總統和外長在本周中國外長秦剛訪問菲律賓時,皆表示願加強同中國的溝通與合作。與此同時,美菲兩國正進行聯合軍演,菲國總統也將於下月初赴美與拜登見面。同時與立場不同的兩個大國往來,菲律賓的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中國極地試駕Nio電動車
試駕蔚來EL7電動車,在黑龍江省零下40度氣候下開上崎嶇道路,挑戰1500公里極地旅程。
《金融時報》:華格納集團曾尋求向中國購買武器
據《金融時報》報導,一份洩露的美國情報顯示,俄羅斯私人雇傭軍華格納集團的代表曾在「2023年初」向中國「尋求彈藥和裝備」。
德語媒體:習近平應該接電話
德國《每日鏡報》的一篇評論指出,目前中美兩個核大國發生衝突的風險很高,文章呼籲北京與華盛頓、台北對話。《新蘇黎世報》的評論則聚焦中國的「一帶一路」,表示該項目目前遇到債務違約這樣的難題。
蔚來CEO: 與其「卷」價格不如「卷」價值
上海車展期間,蔚來汽車NIO創始人李斌接受德國之聲專訪,談到中國汽車行業現況、NIO的未來規劃,以及在國際形勢變化下,如何建立外國消費者的信任。
德國網球聯合會:彭帥不應被遺忘
在國際女子網球協會(WTA)決定放棄對中國實施的抵制行動之後,德國網球聯合會回應稱,尊重相關決定,但同時也應該繼續呼籲對彭帥事件進行調查和澄清。
上一頁
第71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