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台美貿易倡議簽署協定 中國批美「掏空一中原則」
無視中國的反對,美國周四與台灣正式簽署「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深化雙邊經貿合作關係。中國外交部指責美國的做法是「虛化掏空一個中國原則的最新例證 」。
報告:中國投資開源情報 蒐集美軍資訊
一家美國情報公司的分析指出,中國官方和解放軍正在美國國防部、智庫和私營企業的公開數據,藉此更瞭解美軍的能力,其中也包含涉及跟台灣有關的防衛資訊。
香港抹去六四記憶 文物保存寄望海外
天安門事件將屆34週年之際,「六四紀念館」在紐約開幕。在香港當局系統性抹去這場大屠殺記憶的此刻,專家告訴DW,海外的紀念活動將延續香港的傳統,也代表人們對自由和民主的渴望不會那麼容易被澆熄。
馬斯克訪華成中國焦點 傳曾經會晤丁薛祥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6月1日結束炫風訪華行。有外媒報導,他週三曾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會晤,但中國官方尚未證實這項消息。
客座評論:「國進民退」的局面能持續多久?
中國經濟面臨「冰火兩重天」,國企利潤增長,形勢大好,但民間的就業和消費卻始終不振。這種「國進民退」的現象如果成為常態,將不利於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
德國總理顧問訪華:北京宣傳,柏林沉默
德國總理肖爾茨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顧問普呂特納本周訪問北京,會見王毅、秦剛等中國外事高官,中國媒體予以高調報導。但有關他中國之行的消息,在德國媒體乃至政府官方發布中都未見隻字。
財新PMI上升 中國經濟復甦出現不一致訊號
中國官方公佈的製造業PMI顯示工業生產繼續萎縮。不過,經濟雜誌財新公佈的PMI則顯示工業生產處於擴張狀態。但即便是財新的調查也顯示,就業以及企業信心仍處於低位。
紐約警官捲入中國「獵狐行動」案件開審
一名前紐約市警官被指控為中國特務,涉嫌恐嚇在美國的「中國逃犯」,試圖脅迫他們返回中國。美國週三在紐約針對涉及中國「獵狐行動」的此案,展開首次聯邦審判。
涉嫌行賄 包凡拘留期遭延長3個月
今年2月失蹤的中國華興資本董事長包凡,日前傳出拘留期遭延長三個月,跟其相關的華興資本香港證券子公司董事長叢林,拘留期也遭到繼續延長。
中國海軍將赴印尼參加多邊海上聯演
中國國防部網站星期三(5月31日)發布消息稱,中國海軍湛江艦、許昌艦將赴印尼參加6月上旬舉行的「科莫多-2023」多國海上聯合演習。
美商務部去年拒絕四分之一出口中國的許可證申請
美國政府高級官員在本周二公佈的一項書面證詞中說,美國商務部正密切審查向中國出口商品的許可證申請,去年對26%的申請予以拒絕或退回,目的在於阻止可能會推進北京軍事化的出口。
中印互逐媒體:印度將無中國官媒記者
一個多月以來,中國和印度分別以拒發簽證的方式,迫使對方國家的多名記者離境。據媒體報導,在印度的最後兩名中國官方媒體記者,因無法繼續獲得簽證而將被迫離開印度。
5月中國官方PMI不如預期 工業尤其堪憂
中國經濟恢復速度放緩。預示經濟走勢的採購經理指數PMI5月不如預期。工業領域繼續收縮,服務業擴張放慢。
AI威脅堪比核戰?東西方態度不同
ChatGPT問世以來,人工智慧(AI)成為關注焦點,但一批全球頂尖科學家和企業領袖,近日卻要求正視人類文明可能毀滅的風險,其中包含ChatGPT母公司的執行長。他們的擔憂為何?東、西方對待AI發展的態度又有何不同?
中國加強打壓力道 維權律師屢遭逼遷
自從多名歐洲高官上個月陸續訪中,許多中國維權律師與家屬傳出遭房東逼遷,或遭警察上門騷擾的情況。他們告訴DW,雖然逼遷的問題一直存在,但近期的打壓力道確實比過往還強。
南海較勁:美稱中國戰鬥機逼近挑釁攔截
美國週二指控,一架中國戰鬥機日前在南海國際空域,對美軍偵察機進行「不必要的挑釁攔截」,最近距離僅400呎;中方則呼籲美國「停止危險的挑釁行為」,勿卸責中國。這是今年以來,美中兩軍最激烈的摩擦事件之一。
打擊芬太尼 美國制裁中國13個實體與個人
為了打擊芬太尼的濫用,美國政府週二宣佈制裁中國和墨西哥的17個實體與個人,引發中國駐美大使館的抗議。
美歐經濟高官會晤 協調經貿政策應對中國
本周,美國和歐盟高層官員在瑞典會面,討論跨大西洋兩岸的貿易和科技協作。有消息人士透露,由於歐洲方面的堅持,會議聲明的最終文本在有關中國的多個地方做了軟化處理。
印度考慮削減光伏板進口稅 產品9成來自中國
消息人士稱,印度考慮將光伏板的進口稅減半,並同時降低光伏產品的商品與服務稅,以此彌補本地產能的不足,滿足不斷增長的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去年,為抑制來自中國的進口,印度對光伏產品徵收高達40%的關稅。
秦剛會晤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
2023年5月30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在北京會見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馬斯克表示特斯拉公司反對「脫鉤斷鏈」,願繼續拓展在華業務。
與美國「太空競賽」:中國再有三名太空人升空
中國成功運作著自己的空間站「天宮」,並與美國一樣計劃近些年內實現載人登月。周二,中國再次將三名太空人送入太空,接替「天宮」現有太空人。
涉嫌非法打撈二戰沉船 馬來西亞扣押中國船隻
因涉嫌在馬來西亞海域非法打撈二戰沉船,一艘中國船隻在馬來西亞被扣。英國國防部對這起"褻瀆"戰爭墓穴的行為提出強烈譴責。
經濟復甦緩慢 中國地攤重返街頭
中國嚴重的失業問題正在衝擊全國,許多城市放寬了對於小販的管控,淄博燒烤更在網上火紅。這樣的地攤經濟學能夠挽救復甦乏力的經濟和青年失業嗎?
傳抗議強拆清真寺 雲南爆警民衝突
美媒報導,中國雲南一座清真寺上週末傳遭當局強拆阿拉伯式外觀,引發地方穆斯林抗議,爆發警民衝突。相關影片在推特廣傳後,當地警方發文指,「發生一起嚴重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的案件,造成惡劣社會影響」。
南海情勢升溫 美日菲將首次舉行海防聯合演習
雖然菲律賓官員強調這只是例行演習,但美國、日本和菲律賓的海岸警衛隊將首次在南海舉行3國海上演習,此舉被認為是因應中國在該區域的擴張與軍事行為。
日本核廢水排海在即 原子能機構再赴福島審查
日本政府預計在今年夏天啟動將福島核電廠污水排入海洋的計劃,但當地漁民和鄰國至今對此強烈反對。日本希望國際原子能機構能提供協助,確保排放過程符合安全標準。
消息人士:馬斯克本周將訪問中國
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報導,特斯拉CEO馬斯克本周將訪問中國。這將是三年來馬斯克首次訪華。
德語媒體:「去風險」本身就會造成風險
《商報》的一篇客座評論警告,北京正在努力讓歐中相互依賴變成歐洲單方面依賴中國。《明鏡周刊》則指出,在對華政策中「去風險」本身就會造成不小的風險,但總歸比「脫鉤」要好。
要求259家企業還款 武漢官方罕見登報催債
中國武漢市財政局罕見登報向259家企業或單位催債,引發各界高度關注。這也讓中國政府在新冠疫情後的地方債務問題,再次浮上檯面。
美副貿易代表:評估對華關稅不會取決於貿易關係是否有突破
美國副貿易代表薩拉‧比安奇向路透社表示,美國對是否保留對華關稅的評估將採取分析的方法,拜登政府沒有假設中美貿易關係會取得突破。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近日在華盛頓會見了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和貿易代表戴琪。
疫情數年 北韓加修邊界牆與外界隔絕
在新冠疫情困擾全世界的幾年時間裡,金正恩卻在「悶聲幹大事」:平壤政府對其北部和中國、俄羅斯接壤的邊界線進行了翻新和擴建,基本切斷了北韓人獲取外界訊息和逃離該國的一切通道。
C919完成首次商業航班飛行 波音發微博祝賀
中國商飛製造的C919客機5月28日完成了首次商業載客飛行,未來將在上海-成都航線上實行常態化商業飛行。專家指出,由於歐美航空部門尚未發放許可證,該機型目前主要依賴於來自國內的訂單。
客座評論:烏克蘭大反攻的可能結果和影響
俄羅斯的侵略戰爭不僅對烏克蘭帶來了災難,而且給整個西方陣營帶來了戰後前所未有的危機感。這幾個月的發展表明,普丁領導下的俄羅斯在其戰爭能力上已經達到極限。而烏克蘭的大反攻將什麼時候到來?對全球的安全格局甚至中國的台灣政策有何影響?
分析:封禁美光後 北京反制空間有限
北京禁止關鍵訊息基礎設施使用美光產品,以此反制美國對中國晶片出口的進一步收緊。分析認為,這或許會成為未來地緣政治爭執中所使用的新手段。但中國也必須意識到這樣的反制措施對本國經濟的影響。
德韓為什麼要分享軍事情報?
近日,德國和韓國簽署了共享軍事情報協議。柏林和首爾旨在通過該協議在烏克蘭衝突和印太緊張局勢下提高其防禦能力。
中國去年自然指數貢獻份額首次排名全球第一
據最新發布的自然指數數據,中國去年已經超過美國,在高品質期刊上發表論文份額首次排名第一。
烏克蘭請求德國提供「金牛座」巡航導彈
柏林方面證實,德國國防部已經收到烏克蘭方面有關提供「金牛座」巡航導彈的請求。這種巡航導彈射程可以覆蓋俄羅斯領土。德國總理肖爾茨日前重申,提供給基輔方面的武器只能在烏克蘭領土上使用。
德語媒體:李輝訪歐與中國的外交秀
德語媒體認為,中國特使李輝此次訪問歐洲,並沒有讓西方國家留下中國真的有意調解俄烏戰爭的印象,對於烏克蘭問題的計劃仍然模糊不清,其真實的意圖是建立維護和平的大國形象。
西方壓力增大 中俄關係加碼
專家認為,中國正在採取「雙軌策略」來處理烏克蘭戰爭,企圖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儘管在國際關係中存在著巨大的灰色地帶,但主要趨勢是中俄聯盟的鞏固和中美對抗的加劇。
「二陽」感染潮引發警惕 專家提醒弱勢群體接種疫苗
每周數千萬人感染,「二陽」成為熱門詞匯——這一波新冠感染和去年冬天有何不同?專家指出,儘管大多數人再次感染的症狀相對較輕,但是有基礎病的人群和老年人應該加強疫苗接種。
中國「山東號」航母編隊通過台灣海峽
台灣國防部周六表示,中國山東號航艦編隊三艘艦船當天午間通過台灣海峽,沿中線以西北行駛。
美國指控2人涉嫌協助中國打壓法輪功
美國司法部周五表示,兩名中國裔居民涉嫌參與由中國政府主導針對法輪功的計劃,賄賂自稱稅務局官員的FBI特工,以剝奪法輪功實體的免稅資格。兩人在被捕後遭到起訴。
紅線在哪裡?在華外商盼擁有更大「明確性」
中國英國商會在不久前發布的年度建議書中表示,咨詢公司頻遭警方突擊,在華外國公司對自己被允許的行事範圍感到很不確定,因而希望對新近擴大的國家安全及其他規定的執行方式能有「更大的明確性」。
《觀察報》:假網店把中國貨包裝成歐洲時裝
瑞士《觀察報》記者的調查顯示,多家時裝網店打著經營巴黎、阿姆斯特丹或者蘇黎世時裝的旗號,賣的都是來自中國的假冒商品。
阿根廷走上人民幣支付之路
阿根廷同意在面臨美元短缺的情況下,以人民幣支付從中國進口的商品。
德語媒體:誰改變了誰?
歐盟駐華商會會長伍德克(Jörg Wuttke)在北京生活了30年。即將離任之際,他接受《南德意志報》採訪,伍德克認為,以貿易促進變革,「改變的是我們」。《新蘇黎世報》在六四之際回顧中國民主運動。
德國失去對中國投資者的吸引力?
據咨詢公司安永的統計報告,外國在德投資降至2013年來最低水準,來自中國的投資也大幅下滑。分析家認為,除了新冠防疫限制的影響外,中國企業在許多歐洲國家的收購案中面臨政治阻力,中國投資者因此開始仔細審視收購目標。
聯邦議院要求嚴格立法 限制前軍職人員為"他國"效力
聯邦議院管控委員會前不久發出警告稱,退役聯邦國防軍官兵前往其他國家工作的問題應引起警惕,因為這對德國國家安全構成了威脅。有媒體披露,聯邦議院的警告同中國招募外國戰鬥機飛行員的嘗試密切相關。
中國特使李輝訪俄 歐盟籲中國促俄撤軍
繼訪問烏克蘭、德國、歐盟等之後,周五,中國特使李輝訪問俄羅斯。歐盟呼籲中國發揮影響力,促使俄羅斯從烏克蘭撤軍。
大陸人民亦為中華民國人民?台灣:即日停用
有中國男子在台遭路燈電死,此案獲台灣法院判定國賠,引發爭議。台灣行政院週四通令,「大陸地區人民亦為中華民國人民」的函釋已過時,應即日起停用。台灣行政院長陳建仁稱,這是為了避免國際誤解。
上一頁
第67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