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韓國召見中國駐韓大使抗議其"挑釁行為"
韓國本周五(6月9日)召見中國駐韓大使邢海明,就其對韓美關係的評論提出抗議。邢海明周四在與韓國最大在野黨民主黨黨魁李在明會面時說,美國正竭力打壓中國,有的人賭美國贏、中國輸,這顯然是誤判,沒看清歷史大勢。
中國「反戰文」引熱議 台灣學者: 愛國主義不敵對現狀不滿
中國網路上日前出現「不願為國而戰」的帖子稱,絕不上戰場也不讓孩子去,引發中國網民熱議。台灣學者王信賢撰文指出,中國的「愛國主義」已不敵民眾的生計考量及對現狀的不滿。
客座評論:中國資本市場為何與男足一樣不長進?
中國證監會日前表示歡迎國際資本進入中國資本市場,但缺乏公信力、形同賭場的中國股市讓本國投資者和民眾都不願意投入,如何才能吸引外資?
消費疲軟 中國經濟面臨通縮風險
統計數字顯示,中國消費、生產部門價格大幅下滑,通貨緊縮風險急劇升高。經濟學家認為,應當讓更多的貨幣流向民營企業和中等收入人群;而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的一系列結構性問題將導致增長率徘徊在2%~3%左右。
法律存灰色地帶 德國擔心退役飛行員與中國分享情報
德國退役空軍飛行員為中國空軍飛行員提供培訓已有多年。德國國防部長現在希望停止這種做法。然而,由於存在法律灰色地帶,德國政府阻止此類知識轉讓的權力有限。
美參院外委會通過「結束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法案
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全票通過「結束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的法案。該法案要求國務卿致力於爭取在美國參與的國際組織中取消中國享有的發展中國家地位。中國外交部回應稱,把發達國家帽子強加給中國是美國一張牌,「醉翁之意不在酒」。
中國「漢化運動」如何影響全國穆斯林社群?
中國回族穆斯林活動家警告,北京的「伊斯蘭教中國化」運動正在限制全國的宗教自由,並重新定義伊斯蘭教。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被「敲骨吸髓」還是經貿轉骨?
台美簽訂首批「21世紀貿易倡議」,遭北京批為不平等的「幌子」協議。這份台美斷交以來最完整全面的貿易協定,是讓台灣擺脫對中依賴?還是如北京所說反被「敲骨吸髓」?DW採訪專家請他們提出觀點。
中國海軍闖入鹿兒島附近領海 日本強烈抗議
日媒指出,這是近2年來中國軍艦第11次闖入日本海域。同日,還有2艘中國海警隊船隻也進入兩國的爭議領海。日本防衛省表示已為此向北京表達「嚴正關切」。
中國據報將在古巴建竊聽基地 美稱報導有誤
《華爾街日報》8日報導,中國將斥重金在古巴打造一處電子竊聽基地,與美國佛州僅相距100英裡,但此消息遭到涉事三國質疑或否認。各國分別如何回應此報導?
德語媒體:歐洲不應介入中美衝突
一段時間以來,中美關係變得越來越具有火藥味:兩國軍機和軍艦連續發生兩起"險些"相撞事件後,中國國防部長又拒絕了美國防長奧斯汀開展對話的邀請。
調查:結束「清零」後德企對華投資未見起色
周四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放棄嚴格的「清零」政策之後,德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並沒有出現反彈。經濟復甦遲緩和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都對中國商業前景構成了壓力。
人生憂患高考始?考生已憂就業難!
儘管中國的出生率在快速降低,但是高考人數暫時沒有減少,反而在今年創下新高:近1300萬考生。與此同時,中國的青年失業率卻也達到了創紀錄的20%。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談美中關係:「心誠則靈」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周三在履新的歡迎會上表示,中方對話的大門始終敞開。他也暗批美國稱,中國有句老話叫「心誠則靈」,一邊把對方放在制裁名單,一邊要求對話合作,是不可接受的。
維權律師常瑋平被判三年半監禁
繼今年四月維權律師許志永和丁家喜分別被判處14年和12年重刑之後,捲入"廈門聚會案"的另一名常瑋平周四也以"顛覆國家政權罪"被判處三年半監禁。
民調:美中若為台爆衝突 6成歐盟人盼中立
歐洲人怎麼看台海衝突?歐洲智庫週三出爐的一份民調顯示,逾7成歐盟民眾認為應減少對美軍事依賴,逾6成稱若美中在台海爆發衝突要保持中立,這與法國總統馬克宏先前提出「歐洲不應捲入台海爭端」的表態不謀而合。
專訪:高考制度並非中國「內卷」的根源
中國青少年的學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全國青年失業率也創新高。是什麼因素在推動著中國社會的「內卷」?人人爭取特權、爭當「人上人」的社會心態是否還能改變?德國之聲就此專訪了德國馬普研究院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的華人所長項飆教授。
字節跳動前高管稱中共曾訪問TikTok香港抗議者數據
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的一名前高管指稱,公司黨委成員可獲得「超級用戶」資格,也被稱為「上帝資格」,查看字節跳動收集的所有數據,包括美國用戶的數據。該公司否認了這一說法。
德語媒體:學術外衣下的間諜
德國安全機構發出警告稱,來自中國的工業間諜行為正在變得日趨頻繁。德國內政部長費瑟稱,中國對德國經濟、工業以及學術領域開展間諜活動,已經構成了"極大的危害"。
斐濟總理: 考慮廢止與中國的警察交流協議
斐濟總理蘭布卡6月7日表示,斐濟正在審議與中國的警察交流協議,並考慮是否徹底取消。他稱希望「與那些具有相似民主價值觀以及立法、司法等制度的國家合作」。
歐盟出台反制工具 對外來經濟脅迫說"不"
為了阻遏中國等國家以經濟脅迫手段,干預歐盟成員國的政治決策,歐盟即將推出反制工具。此前,因立陶宛同意台灣在該國設立代表處,北京曾對立陶宛實施大規模經濟制裁。
中俄第六次聯合巡航 日韓派戰機緊急起飛
中國和俄羅斯周二、周三在日本海、東海和太平洋西部空域進行了自2019年以來的第六次聯合巡航,韓國和日本因此緊急出動戰鬥機。
「再度令人失望」: 中國5月外貿數據大幅滑落
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最新進出口數據令人對今年中國經濟恢復增長感到擔憂。除了對俄羅斯出口持續大幅增加,5月,中國對東協、歐盟、美日、非洲和拉美的出口都出現大幅下降。通膨、高利率和能源價格飆升都對購買「中國製造」的國際需求形成壓力。
布林肯傳數週內訪華 或見習近平
多家國際媒體引述不具名美國官員消息報導,布林肯將在數週內重啟延宕已久的訪華之旅,或將會見習近平。美國國務院尚未證實,目前已知消息有哪些?
日澳美共同出資擴建太平洋海底電纜
日本宣佈,與美國、澳洲共同簽署一項價值9500萬美元的海底電纜項目,該項目將進一步連接密克羅尼西亞等太平洋島國,改善印太地區通信,而中國正在該地區日益擴大影響力。
德國內政部長要求加強防範來自中國的間諜活動
德國《商報》報導稱,中國官方委派中國客座學者對德國高校和企業採取間諜行動,盜取專業知識和技術訣竅。德國聯邦內政部長費澤爾指出,中國的間諜行動為德國經濟、工業和科研造成的「危險越來越大」,必須加強防範力度。
地方財政緊張 中國大學大幅提高學費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不少地方的大學大幅提高學費。路透社報導指出,這是受到國家高等教育預算減少和地方政府財政緊張的影響,而一些大學的學費是20年來首次上漲。
中美緊張下 歐盟將如何參與印太安全?
在中美因台灣等系列問題陷入外交緊張之際,歐盟派出了一個高規格的代表團參加亞洲頂級安全論壇香格里拉對話,承諾更多參與印太安全,以維護地區穩定。
每周工作一小時算就業?中國失業率統計引爭議
中國官方日前公佈的4月城鎮失業率為5.1%,青年失業率20.4%。有研究者認為,這兩個數字在統計上都有失真之處。
是鼠頭還是鴨脖?江西一高校食堂吃出「羅生門」
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一學生近日拍攝影片稱自己在學校食堂購買的飯菜中疑似吃出一個老鼠頭。幾日後該校發布通報表示,疑似的鼠頭實為鴨脖。當地的市場監管部門經比對也認定異物是鴨脖。不過網上輿論並不買賬,「鴨鼠之謎」仍在發酵。
德國出口4月重新實現增長 從中國進口貨物最多
今年第二季度,德國出口出人意料地出現了穩健增長的勢頭。四月份出口實現了1.2%的增長。不過,經濟學家們預計,來自中美市場的推動力將有所下滑。
中國AI爭議頻傳 馬斯克:北京或推監管新規
人工智慧發展方興未艾,中國近期傳出多起相關詐騙、假訊息案件。同時,馬斯克5日首談中國之行,稱中國政府正準備推動人工智慧的監管法規。
港府申請禁播《願榮光歸香港》 以免誤認國歌
香港政府週一向法院申請,禁止公眾以任何形式在網路等平台傳播《願榮光歸香港》,即便旋律或歌詞也不行,以免藉此意圖煽動分裂國家、混淆成「香港國歌」,甚至意指香港為獨立國家。
中國社媒審查升級 外國使館微博紀念六四被刪
網友反應,多個中國網路平台在六四期間都出現審查變得更加嚴格的現象,甚至連一些應用也以「系統維護」為由,暫時禁止更換用戶頭像和暱稱。與此同時,不少外國駐華大使館在微博上隱晦地發文紀念六四,但大多都迅速被刪除。
行業預測:2023年航空業將復甦 亞非拉航司繼續虧損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最新預測,鑑於中國結束防疫管制等利好因素,今年航空公司們將恢復盈利,總飛行人次將接近43.5億——幾乎快趕上2019年的創紀錄水準。不過全球疫情後的復甦仍很脆弱,仍有下行風險。
德語媒體:中國應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負責任的大國
今年的新加坡香格里拉安全對話變成了中美交鋒的"戰場":中國指責"某些大國"在亞太拉幫結伙,製造紛爭和衝突。而美國則指責中方拒絕中美軍方的溝通和會談,並敦促中國軍隊停止危險的挑釁。
多國海上聯演印尼開幕 美中軍艦均到場
儘管目前美中關係存在不少裂痕,但兩國都選擇派出軍艦、參加周一在印尼開始的多國海軍聯合演習。據法新社看到的一份印尼軍方名單,預計澳洲和俄羅斯也派出軍艦參加演習。
退役軍官在華培訓戰鬥機飛行員 德國防部長喊停
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裡烏斯在新加坡與中國防長李尚福會晤時,呼籲中國停止招募德國退役空軍軍官培訓中國戰鬥機飛行員。德媒報導稱,有至少數名德國退役空軍飛行員在中國提供培訓。他們可能洩露德國和北約的戰術機密,甚至模擬訓練進攻台灣的場景。
台灣六四晚會意義漸增 港人聚集悼念
台北在6月4日這天大雨不斷,自由廣場上的六四34週年紀念晚會吸引了近千人參與,雖然規模不比香港維園往年的紀念人潮,但在中國政府不斷文攻武嚇下,仍有不少台灣各年齡層的民眾到場響應,德國之聲記者也在現場看到幾位不斷拭淚的香港參與者。
中國:中美激烈衝突對抗是「世界不可承受之痛」
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在香格里拉對話上表示,如果中美發生激烈衝突對抗,將是世界不可承受之痛,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才是中美相處之道。但他強調,在台灣問題上,中國不會容忍任何挑釁行為。
六四週年之際 王丹陷性騷風暴
中國六四學運領導人王丹日前遭一名台灣男子指控性騷擾,包含強吻與強暴未遂。指控者在六四34週年這天召開記者會,要求道歉否則提告。隨後,王丹回應:歡迎提告,支持用法律的方式尋找事情的真相。
「六四」前夕,「四通橋」從中國地圖應用程式消失
「六四」34周年前夕,在地圖應用程式百度地圖、高德地圖和騰訊地圖上用在中國大陸普遍使用的簡體中文搜索「四通橋」,將出現 「未找到相關地點」的訊息。此前一直掛在四通橋上寫有橋名的路牌也被拆除。
德語媒體:中國是否會摧毀德國工業?
《商報》擔憂,中國憑借廉價大生產優勢,將會威脅到德國產業的根基,德國政界必須盡快採取行動避免去工業化。《新蘇黎世報》則刊發客席評論,指出儘管專制中國屢次打擊民主運動,但是人類的自由的渴求永遠不會被扼殺。
《5月35日》:香港「六四記憶」能移植台灣嗎?
香港六四紀念劇《5月35日》無法在港公演,今年首度移師台灣——這對香港人與台灣人來說有什麼意義?香港逐漸被「清洗」的六四記憶,能在台灣移植、落地嗎?
美國中央情報局長秘密訪問中國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官員表示,中央情報局局長伯恩斯上個月秘密訪問中國。這位情報官員進行過多次敏感的訪問,包括在 2021 年底訪問俄羅斯,討論莫斯科準備入侵烏克蘭的跡象。
美國防長批北京拒絕對話 中國:責任在美方
美國防長奧斯汀周六在香格里拉對話上強調,台海衝突將造成毀滅性後果。他也表示,美中對話對於避免可能導致衝突的錯誤判斷「至關重要」。此前,北京方面拒絕了他與中國國防部長的正式會面。
美國智庫:中國沒有大規模擴大與俄羅斯的貿易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一項研究顯示,自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中國等一些國家加強了與俄羅斯的貿易,但其幅度遠遠小於印度、土耳其、希臘等國。此外,有跡象表明,中國在與俄羅斯的經濟交往中保持了一定的克制。
德語媒體:供應鏈法讓歐企將市場讓與中國
《商報》刊發評論指出,中國經濟疲軟也將讓依賴對華出口的德國企業蒙受損失。《法蘭克福匯報》則擔心,旨在讓歐洲企業為境外供應鏈承擔社會與環境責任的歐盟供應鏈法案,很可能會導致歐洲人將市場拱手讓給努力拓展經濟影響力的中國。
李輝呼籲停止輸送武器 中國或再派員促談
中國特使李輝結束對烏克蘭、俄羅斯等國的訪問後在北京舉行記者會。他批評美媒稱他提議的停火將讓俄羅斯控制烏克蘭部分領土。但有記者提問中國在如何處理烏克蘭被佔領土問題上的立場時,他未予直接回應。
RCEP對15個簽署國全面生效
據中國商務部官網消息,6月2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對菲律賓正式生效,標誌著RCEP對15個成員國全面生效。
上一頁
第66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