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高耀潔醫生葬禮在紐約舉行 骨灰將部分帶回中國
被稱作"民間防艾第一人"的高耀潔醫生的葬禮周日舉行。她生前曾希望將骨灰撒入黃河。
甘肅6.2級地震 低溫成救災挑戰
中國甘肅18日深夜發生規模6.2級地震.深度僅10公里,造成嚴重死傷。官媒報導稱,該起地震至今造成甘肅及青海地區超過百人喪命,部分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毀損。由於事發當時接近午夜,攝氏零下約13度的低溫恐怕也成為救災阻力。
中國周平均工作48.9小時 網民:底層勞動者有沒有權益?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48.9小時。這相當於八小時工作制下,每周工作六天多。與此同時,城鎮調查失業率仍為5%。
德語媒體:要麼生存 要麼毀滅
為什麼普丁的戰爭機器能頂住西方制裁壓力繼續運行?《資本》雜誌認為,中國向俄羅斯出口的軍民兩用物資起到了很大作用。《經濟周刊》則感慨中國汽車廠商在技術、成本方面全面超越德國競爭對手,而整個德國產業界依然躊躇不前。
「新絲綢之路」上的裂痕
中國已經在全球範圍內為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供了超過1兆欧元的貸款。但越來越多的債務國要求延遲償還貸款,這也是因為並非所有的投資都能盈利的緣故。
平壤試射洲際導彈可達美國 王毅會北韓副外相
韓國和日本官員表示,北韓周一再次發射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具有潛在打擊美國的能力。今年以來,北韓試射導彈的次數破紀錄,受到西方譴責。就在同一日,中國外長會晤了來訪的北韓副外相。
台灣偵測到兩只中國氣球踰越台海中線
台灣國防部周一表示,上周日9時3分和14時43分分別偵測到一隻來自中國的熱氣球踰越台海中線北端,繼續向東飄動。這已經是台灣國防部一個月內第二次偵測到中國熱氣球踰越台海中線。
牆外文摘:台灣108課綱怎樣「去中國化」?
有評論認為,台灣引發爭議的「108課綱」充滿了台灣與世界的互動,充滿思辨,強調的是歷史和社會進程的關係,世界局勢和台灣的關係,沒有某種主義的立場先行,這和中國歷史教育的核心天差地別。
《金融時報》:英國國家電網正拆除中國設備
12月17日,《金融時報》引述一英國政府官員稱,出於安全考慮,英國國家電網已經開始移除由一中國公司提供的組件。
日本東協峰會:維護印太「基於規則國際秩序」
為慶祝日本和東協建立友好合作關係五十周年而舉行的特別峰會上,各國領導人就加強安全合作達成了共識。中國近年在南中國海的一系列強勢行為,引起了周邊國家的強烈不滿。
金磚國家--紙老虎還是恐懼幽靈?
金磚國家數量增加,影響力也在增加。如此不同的國家組成的聯盟究竟是無關重要,還是逐漸形成了一個反西方陣營?專家建議與之合作。
中東、俄烏、中國:德國外交進入危機模式
德國外交政策的平靜時期已經結束:柏林必須為正在發生的兩場戰爭、日益具侵略性的中國、動蕩的世界秩序尋找解方。
專家擔憂中國錯失研究「長新冠」的機會
自中國放寬防疫限制、大規模人群感染新冠肺炎,已過去一年多的時間。科學家們擔憂,從中國數以百萬計的感染案例研究新冠後遺症的難得機會,可能正悄然流逝。
明鏡周刊:「溫柔」的中國間諜更注重長遠滲透
最新一期的德國《明鏡周刊》發表長文,盤點了中國間諜機關對德國社會各界的全方面滲透。作者援引多名專家觀點指出,相比俄羅斯間諜明目張膽的暗殺、抹黑行動,中國間諜機關的手法更加「溫柔」、更加悄無聲息。
緬甸少數民族武裝奪下貿易重鎮
與緬甸軍政府作戰的少數民族武裝組織周六表示,他們奪取了撣邦的一個貿易樞紐。幾天前中國表示,已調解雙方達成臨時停火協議。
德語媒體:西方抗衡中國離不開印度
《新蘇黎世報》指出,在抗衡中國的漫長過程中,西方和印度將相互需要。《經理人雜誌》則呼籲德國工業界學習中國競爭者的"軟體優先"思維。
同中國脫鉤將重創德國經濟,但可控?
位於基爾的世界經濟研究所發布一項調研顯示,同中國突然脫鉤,將給德國經濟帶來沉重打擊, 但打擊程度並不會超越以往的嚴重危機。調研同時還顯示,脫鉤讓中國蒙受的損失將遠遠超過德國。
解碼中國:南中國海攻勢
作為崛起中的大國,中國不時在國際舞台上作出咄咄逼人的姿態。專家認為,北京的做法將對自身目標造成損害,適得其反。
國安部發文嚴斥唱衰經濟 微博警告財經博主
本周五,中國國安部微信公號發文,稱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唱衰中國經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道路進行攻擊、否定。數名中國社群網站上的財經博主表示,已被微博警告不要發布任何唱衰經濟的言論。
媒體:中國國安是如何收買右翼政客以圖影響歐洲政壇的?
多家歐洲媒體調查爆料:一名比利時前議員被收買充當中國情報部門的線人,並幫助後者試圖滲透政界,影響歐洲輿論。極右翼的德國另類選擇黨也是中國拉攏的對象之一。
德語媒體:高產作家習近平
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在治國理政的同時,還是一位著述極多的高產作家。據新華社報導,習的著作"暢銷全球160多個國家",而他的思想也早已被寫入中共黨章和中國憲法。
「熊貓外交」很甜蜜 但這份愛有時會過期
在德國出生的第一對雙胞胎大熊貓寶寶,4歲的夢想和夢圓即將返回中國引發全德矚目。
消息人士:中國將明年預算赤字率設為3%
三名知情人士對路透社透露,中國領導人在本周的年度經濟會議上同意,2024年將預算赤字控制在GDP的3%。路透社指出,該數字低於預期。這顯示出北京明年可能不會考慮大規模的財政手段,但可能通過發行特別國債加大刺激力度。
客座評論:習近平打破越南平衡的努力
政治學者張俊華指出,對習近平的訪問越南,不能簡單從字面上去解讀。 能不能把越南當成真正的「好朋友、好鄰居、好同志」,要看北京有沒有能力打破越南十幾年來成功使用的平衡術。
消息人士稱中國總理李強將出席達沃斯峰會
據路透社報導,中國總理李強計劃參加下月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成為自2017年習近平出席瑞士達沃斯以來,中方與會的最高級別官員。知情人士說,李強將率領一個龐大的高級政府官員訪問團,展現北京對商業的開放態度。
中國經濟為何復甦「脆弱」? 世行預測中國明年增速4.5%
世界銀行本周四發布報告,預測中國經濟將放緩,明年GDP增速降至 4.5%,後年降至4.3%。美國政治學家裴敏欣認為,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更多是政治基本面的原因。
寒潮來襲 中國各地飄大雪
本周中國連續經歷兩次寒潮,氣象部門十年來首次發布冰凍警告。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降瑞雪,就連以往很少飄雪的一些南方地區,也裹上了銀裝。
無國界記者:2023年遇害記者人數減少
每年都有記者因工作殉職。與過去20年相比,今年記者遇害人數大幅下降。但是無國界記者組織的統計數字只是暫時結果,隨著以哈衝突持續,這一數字仍可能上升。
德語媒體:習近平的"史達林式大清洗"
過去幾個月以來,中國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多名親信接連失蹤,其中包括兩名部長級高官。由於中國政壇的黑箱作業,北京高層的人事變動,自然也引發了眾多猜測。
2023中國大事記
對於許多中國民眾來說,快要過去的2023年,依然是無比艱難,壞消息遠遠多於好消息的一年。能讓人高興起來的事情不多——但總還是有。DW德國之聲為您用12張圖總結2023年的中國大事記。
減少依賴中國 歐盟新法案強調原材料自給
歐洲經濟高度依賴來自外國的原材料。俄烏戰爭爆發後,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性越發成為了歐盟擔憂的話題。現在,歐洲議會高票通過決議,今後歐盟對單一國家的關鍵原材料依賴度不得超過65%,並且要大力提高歐盟境內的自給率。
客座評論:美中台三方再保證建議能否被接受
三位知名美中關係研究學者近日發文,提出在要確保台海穩定,美中台要向對方實行可信的再保證,還呼籲賴清德若勝選應考慮凍結台獨黨綱。該文在兩岸三地引起很大反響。時評人鄧聿文指出,文章在對兩岸提出的再保證上,存在邏輯矛盾。
德國發展部推出新亞洲戰略 中國不是被援助對象
德國發展援助部周二公佈了新的亞洲戰略。該戰略不再視中國為「被援助國家」,主張在此基礎上進行三邊合作。部長舒爾策(Svenja Schulze)接受了DW採訪。
中國國產大型客機C919首飛香港
這是C919第一次飛離內地,本周六將在維多利亞港上空做飛行表演。
防中國開戰風險 美國會建議銀行做壓力測試
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12日提出將近150點的「政策藍圖」,欲重新設定美中之間的貿易關係,要求政府針對北京對美國經濟造成的損害進行「強硬反擊」。此外,委員會也建議,為因應中國可能對外侵略的戰爭風險,聯準會應對美國銀行進行抗壓測試。
中國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釋放哪些訊號?
據新華社本周二的消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為2024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部署。據消息人士透露,多數與會者贊成將明年GDP增速設定在5%左右。
德語媒體:為什麼中國會大面積爆發呼吸道疾病?
全面放開"清零"政策整整一年之後,今年入冬以來,中國各地又出現了大量呼吸道感染病例,在中國很多北方城市,醫院裡患者人滿為患。這種狀況也引發了人們對疫情捲土重來的擔憂。
如何讓中國人多生娃?專家:發育兒補貼
中國多位人口經濟專家撰文建議政府發放生育補貼來促進生育、提振消費進而拉動經濟。專家認為中央政府應每月向有孩家庭發放數千元津貼。
英國商會: 中國經濟放緩導致投資意願低迷 關鍵看明年
中國英國商會表示,60%的英國在華企業認為,中國經濟放緩對他們的中國業務構成的挑戰甚於去年嚴格的新冠封控措施。該商會認為,明年「將是關鍵的一年」,需要採取行動,否則中國經濟可能會出現嚴重問題。
習近平抵達河內開始正式訪問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開始為期兩天的越南之行。中國是越南最大的投資國。
追隨美國腳步?日本為何「拉黑」中國核武機構
日本新修俗稱「貿易黑名單」的《外國使用者名單》,當中追加中國官方的核武研究機構。面對中國核武庫擴張,有意見認為日本應對已是慢半拍,但政府背後也有其考量。
德語媒體:中國在通縮中陷得更深
中國1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和環比均下降0.5%,《法蘭克福匯報》文章認為中國更深地陷入通縮。《新蘇黎世報》文章分析了中美競爭的本質以及可能發生的場景。
三中全會推遲 專家:揣測過早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未像過去那樣在10月、11月舉行,引起媒體揣測。但倫敦大學中國問題專家曾銳生向德國之聲表示,這並未違反中共規章。鑑於中國經濟形勢極其嚴峻,習近平很可能需要更多時間來考慮如何決策。
難做好鄰居的中國與菲律賓
中國目前是菲律賓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但因兩國在南海主權問題上的巨大爭議,也被菲律賓視為一大威脅。而菲律賓傳統上與美國的聯盟關係,也被北京視為心頭之患。
中國企業推銷國產AI晶片 英偉達霸主地位受威脅
知情人士表示,在美國收緊對中國的人工智慧晶片出口管制後,華為、騰訊等多家中國公司正積極游說AI開發商轉而使用其國產處理器。這可能威脅到英偉達在中國AI晶片市場的霸主地位。英偉達則希望通過專門為中國開發特供版產品,來滿足新的要求。
水炮、撞船 中菲在南海衝突再起
中國和菲律賓兩國對南海中的黃岩島(也稱斯卡伯勒淺灘)以及仁愛礁(也稱第二托馬斯淺灘)一直以來有著主權爭議。跡象顯示,那裡頻發發生的對峙有可能升級。
南海撞船事件: 菲律賓召見中國大使,中國反駁「抹黑」
在菲律賓和中國船隻在南海爭議水域發生衝突碰撞後,馬尼拉周一再度指責中國的「嚴重升級」行動,並召見中國駐菲大使抗議。北京則反指菲律賓「挑釁、抹黑」,並警告美國不要介入。
COP28氣候大會協議依然難產
正在阿聯酋杜拜舉行的COP28氣候會議進入艱難的談判階段。超過80個國家正在推動一項包括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協議。隨著會談進入最後階段,圍繞化石燃料的巨大分歧日益顯現。
中國囤積黃金 備戰台海還是未雨綢繆?
中國2023年持續購買黃金,是國際黃金市場上最大的買家。聯繫到侵烏戰爭爆發前俄羅斯的類似舉動,有分析人士擔心,這是北京為武力攻台做準備的一部分。
巴基斯坦申請入金磚 印度怎麼看?
為了加入金磚組織,巴基斯坦正積極接觸金磚成員國,特別是爭取中國和俄羅斯的支持。
上一頁
第46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