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從德國對台灣歷屆大選表態 看德台關係變化
德國外交部在台灣大選後發布聲明祝賀台灣選民和當選者,但未提及敏感的「總統」一詞。以往德國在台灣總統選舉之後多半會發布表態聲明,僅2020年相對冷淡,德國之聲梳理德國政府對近五屆台灣大選的回應。
中國金融系統又一「老虎」被逮捕
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唐雙寧涉嫌貪污、受賄一案被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中國最高人民檢察署以涉嫌貪污罪、受賄罪對唐雙寧作出逮捕決定。
世界銀行:2024年全球經濟繼續趨緩
世界銀行周二發出警告稱,2024年全球經濟將連續第三年保持趨緩態勢,這將加劇發展中國家的貧困狀況以及債務問題。
莫迪「海灘促銷活動」加劇與馬爾地夫的衝突
印度總理莫迪近日推銷印度田園詩般的拉克沙威普群島,這加劇了與馬爾地夫的緊張關係,馬爾地夫新政府致力於與中國政府交好。專家認為,馬爾地夫不應該這麼快就棄印投中,畢竟「遠親不如近鄰」。
選後分析:台灣準總統賴清德的必答題
台灣總統大選結果出爐,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以558萬多票拿下勝利,但得票率40%是民進黨除了2000年以外的最低,也失去立法院最大黨的地位,被專家評為「慘勝」。接下來兩岸有哪些急迫的議題?可能兵戎相見嗎?
解碼中國:打混合牌!北京如何幹預台灣大選
經濟施壓,虛假訊息宣傳,發出威脅……北京方面使用了哪些方式試圖給台灣大選帶來影響?當然這些並未能阻擋賴清德成為新一任台灣總統。
德語媒體:不能讓專制中國突破民主第一島鏈
台灣在周末舉行大選,德語報刊對此予以高度關注。《法蘭克福匯報》認為,台灣選舉結果高度影響中國利益,但這一事實不能成為北京干涉大選的理由。《明鏡周刊》則呼籲歐洲人更鮮明地支持民主台灣,否則就會面臨專制中國突破民主第一島鏈的危險。
海關數據: 2023年中國出口七年來首次下降
周五中國公佈的以美元計算的海關數據顯示,由於全球對大部分中國製造的需求放緩,中國全年出口自2016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不過,以人民幣計價的進出口數據表現則要略好一些,進出口總值同比增0.2%,中國官方稱「好於預期」。
北京: 中方斡旋下 緬軍與反叛武裝達成停火
中國外交部稱,近日「在中方斡旋和促推下」,緬軍同果敢、德昂、若開等三家緬北少數民族地方武裝組織代表在中國雲南昆明舉行和談,並達成了停火協議。一段時間以來,北京日益關注緬北衝突對中國公民的影響。
中國人權2023:即便微小的自由空間也被消滅
人權觀察組織發表最新報告,其中中國的部分寫道,高壓統治以及日益嚴密的社會控制正在對該國經濟和社會造成愈來愈大的損害。
中國當局推出重磅新規 便利外籍人員赴華
中國從1月11日起開始施行「便利外籍人員來華5項措施」,其中包括擴展「落地簽」的適用範圍,讓其覆蓋「絕大多數有緊急來華需求的外籍人員」。外媒普遍認為,中國此時推出便利外籍人員來華的新政,是為了提振疲軟的經濟。
中國或超日本,成世界最大汽車出口國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中國汽車2023年出口量達491萬輛,可望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其中,填補俄羅斯遭受制裁之後的市場空白成為一個重要因素。
中國經濟脅迫加劇 對台灣大選結果有何影響?
台灣總統大選前夕,中國一方面中止ECFA關稅優惠、打擊化工產業,另一方面又重新開放石斑魚進口,遭批「以商逼政」、介入台灣選舉。 DW訪問業界代表及專家,談北京的經濟脅迫策略在近年來有何變化,對選情實際影響幾何?
中國對美出口減少 抑或繞道第三國?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字,去年前11個月,美國從中國的進口同比下降約20%。墨西哥以及包括越南在內的亞洲國家成為美國日益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國商務部的數字也顯示,2023年對美出口下降13.1%。不過有專家指出,存在中國借道第三國出口美國的情況。
德語媒體:西方對俄制裁 中國從中獲益
俄羅斯發動侵烏戰爭後,西方國家開始對俄羅斯的原油和天然氣實施禁運政策,很快中國就成了俄羅斯石油的最大買家。不過,世界上並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促成同中國的交易,俄羅斯也不得不大幅削減原油價格。
中國全面提升與馬爾地夫的雙邊關係
去年9月上任的馬爾地夫總統穆伊茲在華訪問期間,同中方就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簽署了一系列新的協議。雙方的關係被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貝爾博克:南海風急浪高 中國擴張政策令人憂慮
正在菲律賓訪問的德國外長貝爾博克對近來中國海警對菲律賓補給船使用雷射、水炮甚至發生碰撞作出批評。中國外交部回應稱,非該地區國家無權干涉地區事務。德國外交部還表示,貝爾博克此行是落實印太及對華戰略的重要部分。
德語媒體:"永遠在路上"的中國反腐
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近日呼籲黨政官員對"反腐敗鬥爭的新情況新動向要有清醒認識。"習近平上台以來掀起的一系列反腐鬥爭中,迄今為止,已有數百萬官員受到調查和處罰。
美國會呼籲審查阿聯酋公司G42 華人CEO引關注
美國眾議院中共問題特設委員會致信商務部,要求對一家阿聯酋人工智慧企業G42與中國的合作進行審查。該公司被指與列入黑名單的中國企業保持活躍的關係。
中芬元首就海底管線毀壞進行了"建設性對話"
芬蘭同中國兩國的國家元首周三進行了影片會晤。對芬蘭而言,澄清去年波羅的海輸氣管道毀壞事宜非常重要。
中國公司破解蘋果「隔空投送」加密?
近日有中國媒體報導,蘋果的隔空投送(AirDrop)加密功能被一家中國網路技術公司破解。利用這一功能「傳播不當訊息」,今後會更容易被當局查出。
Ifo:中國是俄羅斯受制裁商品重要來源國
德國著名的Ifo經濟研究所的一項分析顯示,許多受制裁的歐盟商品正通過中國、土耳其和其他國家運往俄羅斯,專家認為其中存在逃避制裁的嫌疑。
李鐵鏡頭前認罪 媒體人評論:也是被扭曲
中國官方推出的反腐紀錄大片中,前國足主教練李鐵出鏡供稱行賄上位、以利益回報選球員,引起網友感慨說,知道中國足球"爛",但不知道這麼爛。但也有媒體人評論稱,李鐵是在一個體系裡被扭曲成這樣。
官方稱"中等收入群體達四億" 中國人收入有多少?
近日,中國"中等收入群體達四億"的說法再次引起爭議。有人提出疑問說,既然有四億中等收入群體,為何拉不動消費?一些網友認為,這是因為對中等收入的統計跨度太大。也有專家指出,不要忘記還有更多的低收入者。
繼許家印後 恆大系再有高管被拘
中國恆大集團旗下的恆大新能源汽車執行董事劉永灼因涉嫌違法犯罪,已被刑事拘留。該公司1月8日發布公告。這是債台高筑的地產巨頭恆大陷入危機的最新跡象。
中國國安部稱破獲英國軍情六處間諜案
中國國家安全部周一(1月8日)表示,境外某咨詢機構一位黃姓負責人在2015年被M16「吸收」與之建立了「情報合作關係」。黃某英方提供機密級國家秘密9份、秘密級國家秘密5份、情報3份,目前已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美國停飛170餘架波音737 Max 9型飛機
繼阿拉斯加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 MAX 9型客機發生事故後,美國監管機構下令暫時停飛171架該型號客機。多國航空公司隨後采納了這一指令,中國民用航空局據悉也有反應。
反制美對台軍售 中國宣佈制裁五家美軍工企業
中國周日宣佈對五家美國軍工企業實施制裁,以回應美國對台軍售以及美國對中國公司和個人的制裁。美聯社認為,此類制裁通常只是象徵性的。
中國在太陽能行業遙遙領先於歐盟和美國
新報告傳遞了這樣一個明確的訊息:即在太陽能組件生產方面,美國和歐洲已無法與中國競爭。
歐盟對俄實施鑽石禁令 中國印度掏錢收購?
根據去年12月歐盟通過的第12輪對俄制裁,自今年起歐盟不再進口俄羅斯的鑽石。鑽石產業為俄羅斯帶來豐厚利潤,光是在2021年,俄羅斯從鑽石出口賺進了約40億美元。
解碼中國:台灣大選 兩岸主張之異
台灣即將迎來總統大選,與大陸的關係依然是選戰中的重要話題。兩岸之間互不承認主權、維持現狀、憲法刻在心中……三名總統候選人在電視辯論會上表達了何種態度?
德語媒體:我們對中國抱有扭曲印象
《新蘇黎世報》的記者分析了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及其政策仍受民眾歡迎的原因,並呼籲西方更全面地認識中國。德國《經濟周刊》則關注了即將舉行的台灣大選。
台灣譴責中國氣球 稱其為安全威脅和心理戰
台灣國防部周六指責中國威脅航空安全,以頻頻向台灣附近或上空投放空飄氣球的方式,對台灣民眾發動心理戰。眼下正值台灣總統大選臨近的關鍵時刻。
南北韓對抗加劇 中俄分別表態
韓國軍方稱,北韓發射逾200枚海岸炮後,韓軍實施海上射擊予以反制。北韓隨後做出強硬回應。中國和俄羅斯方面也有所表態。
劍指法國?中國對歐盟白蘭地展開反傾銷調查
中國宣佈將對來自歐盟的白蘭地進行反傾銷調查。媒體分析認為,這一看似首先僅針對法國的舉動可能讓中國與歐盟的關係再度緊張。
德語媒體:中國無人機仍流向俄羅斯
《新蘇黎世報》記者在深圳參觀了一家無人機製造商。據悉,中國無人機仍在大量流向俄羅斯。《商報》聚焦台灣選舉,以及台灣對美國的戰略意義。
媒體:花旗將在中國設立全資投行部門
多家媒體報導,花旗集團計劃於年底前在中國成立全資投資銀行部門,尋求擴大在華業務佈局。德國之聲就此聯繫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
美政府計劃補助微芯科技1.62億 提高晶片產量
美國商務部表示,計劃發放1.62億美元的政府資助給美國微芯科技公司,旨在大幅提高該公司的晶片產量。這筆補貼是美國晶片法案框架下的一部分。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佈雷納德表示,這有助於減少對全球供應鏈的依賴。
金磚國家添五名新成員 中國領頭抗衡西方
在新的一年,石油國家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和阿聯酋以及非洲大國埃及和衣索比亞加入金磚國家集團,這個以中國為首的組織希望建立對西方的制衡。
緬甸炮彈落入雲南?中國促衝突雙方停火
緬北戰火不斷,本周三在雲南鎮康縣,疑似一顆誤入境內的炮彈爆炸,導致多人受傷。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回應表示,中方對武裝衝突導致中國民眾受傷表示強烈不滿。
中國多地霧濛濛:安徽發紅色預警 能見度低於50米
中國多個省份出現大霧天氣,受霧、霾天氣混合的不利影響能見度極低,江蘇和安徽部分地區能見度甚至低於50米,導致高速公路關閉,航班延誤。安徽發出「紅色預警」。到本周四,中國官方已連續9天發布大霧預警。
美菲軍艦展開南海聯合巡邏 中國同步巡航
菲律賓軍方稱,菲律賓和美國周三開始在南海進行為期兩天的聯合巡邏,而中國軍方也宣佈同步於南海進行例行巡航。
德語媒體:脆弱將成為中國的新常態
同西方的關係持續緊張,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失業率居高不下,新的一年裡,中國將面臨哪些挑戰,德中關係又將如何發展?
財新發布12月製造業PMI 高於官方數據
《財新》公佈了去年12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8,高於幾天前中國統計局公佈的PMI指數49.0。德新社指出,《財新》的指數主要反應規模較小私營企業的狀況,而官方發布的數據則更多地反映了大型和國有企業的情況。
德語媒體:海軍將領出任中國國防部長
前任國防部長李尚福神秘消失四個月之後,現年62歲的董軍被任命為新一任國防部長。觀察家們普遍認為,中國首次讓一位海軍將領出任國防部長,凸顯出中國軍隊現代化進程的重點所在。
牆外文摘:中國「毛澤東熱」裡的反智行為
有評論認為,中國毛派人士在種種因素下,其價值觀、主張、言行,高度保守化和反智化,與國際主流左翼勢力的立場完全相反。左翼人士、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者,本應該以促進自由解放、扶助弱勢為基本原則,但毛派人士卻反其道而行之,與極右保守勢力所做雷同。
內外需走弱 中國12月製造業PMI創6個月新低
中國國家統計局12月3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2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49.0%,連續3個月處於收縮區間,創近6個月新低。
在中國和歐盟之間 阿根廷將如何選擇?
阿根廷新總統米萊支持在南美南方共同市場聯盟和歐盟之間達成自由貿易協定,但一些歐盟國家仍猶豫不決。相較之下,中國一段時間來已持續加碼在阿根廷的投資。
超級富豪到底受不受歡迎?
全球各地對財富和億萬富翁的看法差異很大。雖然它們在歐洲部分地區——例如德國和法國,可能會受到嚴厲批評,但在美國或印度卻並非如此。這是為什麼呢?
日本:武器出口將有助於間接援助烏克蘭
日本放鬆武器出口管制也旨在推動日本軍火工業發展,進一步遠離了亞洲戰後和平主義道路。
上一頁
第44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