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國威脅仍在 「菲美軍隊互訪協定」三度延後終止
菲美「軍隊互訪協定」允許美軍進入菲律賓進行演習,去年菲總統杜特蒂决定暫停該協定,但暫停日期卻三度延後,背後有何考量?
聯合國專家稱中國強摘被關押人器官 北京駁斥
聯合國人權專家14日發布聲明,稱可靠訊息指出中國的少數民族被拘留者可能面臨被強迫摘取器官的風險,但中國也在第一時間稱相關指控為「拙劣的謊言」。
北約公報點名中俄 籲盟國共同應戰
北約14日結束了為期一天的峰會,並在峰會後的公報聚焦中國與俄羅斯帶來的挑戰。雖然北約首次將中國列為安全風險,但秘書長史托騰柏格也重申中國非北約的「敵人」。
德語媒體: G7拉攏世界抗衡中國 誠意幾何?
西方七國集團決定採取更為強硬的對華姿態,成為了周一德語報刊的關注焦點。《法蘭克福匯報》認為,G7的援助窮國計劃仍然不夠具體,尚不足以和中國「一帶一路」展開競爭。《世界報》則批評高喊援助的G7在疫苗援助方面卻拿不出比中國更大的誠意。
評論:七國集團的海濱派對
七國集團峰會以一張各國首腦笑逐顏開的海濱全家福而畫上句號。不過,德國之聲評論員Barbara Wesel則認為,承諾能否被付諸實踐,還有待觀察。
G7峰會:聚焦氣候、疫情與中國
在英國康沃爾郡舉行的G7峰會,是七國集團領導人兩年來第一次面對面交流。除了疫情與氣候議題外,不在場的中國也成為了會議期間的高頻詞。
客座評論:中國大學是在選媳婦,還是找保姆?
最近發生在上海復旦大學數學院的殺人慘劇引發許多不同面向的討論,其中之一是關於中國大學的人才選拔政策。作為人口第一的大國,中國為什麼就不能自己培養和選拔出足夠的科研人員,做出原創性的技術創新?曾留學德國的中國經濟學者沈凌做出了自己的解讀。
客座評論:習近平無意降低同美對抗程度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日前匆忙表決通過了《反外國制裁法》,試圖用「法律的武器」去反制西方制裁,特別是美國的「長臂管轄」,從而為中國的行動提供法律的正當性。至少習近平是這麼想的。
北約將中國定義為「系統性挑戰」
多年來的低調處理將成為過去:北約今後將會針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姿態。據媒體報導,北約峰會閉幕聲明會正式將中國定義為「系統性挑戰」。此前,白宮已經預告北約將推出「雄心勃勃」的策略。
湖北氣爆25死逾百傷 國務院安委會掛牌督辦
中共建黨百年前夕,中國多地發生重大事故,其中湖北十堰燃氣爆炸造成多人傷亡。習近平下令各部門「增強政治敏銳性」,全力維穩及為建黨百年營造良好氛圍。
美藉G7重返世界舞台 各國領袖樂觀其成
七國集團峰會13日落幕,會後美國總統拜登表示,這次的會議富有成效。美國白宮顧問沙利文則強調,這次會議中,各國領導人都認知到中國對民主國家是一大挑戰。
G7峰會閉幕 聲明猛批中國
6月13日,G7峰會在英國落下帷幕。在會議公報中,與會領導人花費了大量筆墨向中國喊話,要求維護新疆人權、香港自由、南海及東海穩定,並呼籲緩和台海局勢,允許對新冠病毒起源進行獨立調查。
牆外文摘:駐華大使將是誰,中美兩國如何鬥?
有評論認為,拜登挑選伯恩斯(Nick Burns)這類為人隨和、派系色彩不明顯的人來擔任駐華大使,則有助於避免政府內部出現對華上的政策分歧。另有分析說,台灣站在自身利益的立場,不應老是看中美關係「鬥」的一面,也要看看其「不破」的一面。
談完中國談氣候 西方七國要撒錢
西方七國集團峰會進入了第三天,各國領導人將重點轉向了氣候議題,醞釀每年為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保護資金。而在此前議程中,中國議題則是絕對的焦點,西方國家計劃斥資數百億美元與「一帶一路」競爭。
新冠疫情中的教訓:減小對中國的過度依賴
德國聯邦衞生部長施潘提出,歐盟國家應該從疫情中吸取教訓,減小對中國產品和中國市場的過度依賴。
維吾爾女子喪命看守所 北京遭批行人質政策
過去幾周,幾位著名海外維吾爾倡議者在新疆的家人,紛紛傳出被當地政府判刑或在拘留中心喪命的消息。但這些海外維吾爾人表示,儘管家人必須受多一倍的苦,他們仍有義務繼續為維吾爾群體發聲。
德語媒體:中國和七個小矮人
德國編輯部網路指出,中國眼中的G7或許就像七矮人,但拜登提出的民主國家網路影響力最終或將遠勝中國。北約秘書長接受《明鏡周刊》專訪時表示,中國的崛起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安全挑戰。
G7將推出全球基礎建設倡議 抗衡「一帶一路」
有美國高官透露,本次G7峰會將推出全球基礎建設倡議,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 另外,拜登希望能建立一個聯手抗中的民主聯盟。周五完成首日會談後,各國領導人應邀出席了英國女王的招待會。
歐盟啟動疫苗證書後中國遊客能來了? 並沒有!
歐洲議會通過引入新冠證書,歐盟成員國之間的通行將變得容易。不過7月1日生效的新冠疫苗證書只承認獲歐盟藥監局批准的疫苗,其中不包括中國疫苗,但這也並不意味著中國遊客近期赴歐出行就全然無望。
「曲線救國」:一帶一路盯上漢堡「福地」
在歐洲的14座港口背後,人們可以看見中國東家的影子。對於中國來說,這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部署。批評者則對這種擴張帶來的後果發出警告。
稱台灣「國家」引中國不滿 日本修正說法
日本首相菅義偉日前與在野黨立憲民主黨黨首枝野幸男在談論到台灣時,皆明確稱台灣為「國家」,引起中國強烈不滿並提出嚴正交涉。日本周五做出澄清表示,對台的立場並未改變。
「反送中」兩周年大事記
兩年前,一宗在台灣發生的殺人案,讓香港陷入主權移交中國以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也對北京政權構成嚴峻挑戰。這場「反送中」運動本來的初衷是為港人爭取更大自由自主的權力,但最後卻為自己套上了更強的「緊箍咒」。
匈牙利總理讓步 願以公投解決復旦校區爭議
中國復旦大學在匈牙利建校區的案件屢屢遭到當地社會的強力反對後,匈牙利總理奧爾班10日表示,他支持透過全民公投來解決相關的爭議。
國際特赦組織:中國對新疆少數民族實施系統性暴力
國際特赦組織最新公佈的報告指責中國在新疆採取系統性的暴力方式對待穆斯林少數民族維吾爾人。報告稱,過去一些年,成千上萬的維吾爾人和其他穆斯林少數族裔被投進再教育營並遭到酷刑。
德語媒體:中國的崛起之路不會暢通無阻
美蘇兩大陣營冷戰時期,民主制度令西方國家在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方面展現出了無比的優越性,並最終贏得了冷戰。但中國的崛起卻對西方形成了全新的挑戰,因為西方在經濟方面的優勢越來越顯得微不足道。
中國通過《反外國制裁法》反制美歐「長臂管轄」
中國人大常委周四表決通過《反外國制裁法》,意在以「法律武器」對歐美制裁進行反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歐盟商會認為,此舉將不利於吸引外國投資。
慕尼黑安全指數出爐:如何看待「中國威脅」
拜登訪歐之際,聚焦全球安全政策事務的慕尼黑安全會議(MSC)最新推出的安全指數顯示,全球各國民眾對「中國崛起」所涉威脅的看法十分不同。
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中國已秀出肌肉,歐盟應拿出應對策略
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伊辛格(Wolfgang Ischinger)接受德國之聲獨家採訪時批評了歐盟的對華政策。他敦促歐盟內部要有協調一致的中國戰略,並與美國協調建立統一戰線。
DW事實核查:中國靠貸款敲詐非洲?
關於中國在非洲大陸的投資者及借貸方角色,外界有眾說紛紜的各種傳言。若無法還債中國會接管其基礎設施?非洲國家必須遵守秘密條款?德國之聲針對幾個常見傳言進行事實核查。
歐盟官員擬訪港關注人權 中國使團反擊
歐盟高官再次發出聲明,除了批香港選舉新制,也關注香港人權和政治自由,強調這一直會是與中國整體關係的一部份。
拉攏歐洲對抗中俄 拜登:美國回來了
拜登9日展開上任後首次海外出訪行程,除了嘗試讓盟國團結一致外,也會在多場會談中,聚焦中俄帶來的挑戰。同時,美國也傳出要捐贈5億劑輝瑞疫苗。
德語媒體:劍指中國的拜登歐洲行
拜登總統此次歐洲之行的一個核心議題就是中國。他希望能夠聯手歐洲盟友,共同從政治、經濟和技術層面上,抗衡日益自信的中國。
德國出口持續增長 漲幅不及預期
今年四月,德國出口實現了連續第十二個月的增長。不過,按照德國聯邦統計署周三發布的數據,今年四月出口額同三月相比僅增長了0.3%。
澳總理莫里森呼籲改革世貿對抗經濟脅迫
在啟程飛往英國參加G7峰會前,澳洲总理莫里森呼籲健全並修正世貿規則,在不良行為發生時對其進行有效懲罰,從而對抗經濟脅迫。
東協與中國避談緬甸 南海爭議仍存分歧
中國-東協外長會就南海議題承諾要保持克制,知情人士稱菲國一度對於共同聲明內容有歧見,聲明中也未提緬甸,為什麼?
美報告稱實驗室外洩假設可信 布林肯質疑研究方法
在《華爾街日報》7日引用一份稱新冠病毒從實驗室外洩假設是可信的報告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8日表示,該報告在很多方面是不正確的,並表示該報告與拜登政府的調查無關。
美參院通過抗中法案 北京批「抹黑中國發展道路」
美國參議院8日通過一項提升該國與中國技術競爭能力的法案,中國人大狠批該法案旨在遏制中國發展。同日白宮也宣佈建立行動小組來對抗不公平貿易行為,外界認為此舉是將矛頭指向中國。
德語媒體: 競爭壓力催生『躺平』哲學
面對考學、就業、買房等重重壓力,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感到精疲力竭,而這些壓力也催生出了「躺平」現象。
中國歐盟商會:在華歐企面臨著「日益政治化的商業環境"
中國歐盟商會本周二公佈了一項報告,就在華歐盟企業2020年業績以及未來前景等問題進行了調查。中國歐盟商會董事會成員夏瀾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越來越多的企業考慮到不斷升級的政治緊張局勢帶來的風險,進一步將其供應鏈轉移到中國境內。
中國歐盟商會年度調查:這裡沒有危機
在中國的歐洲企業希望進一步加強其在華業務。中國歐盟商會的最新年度調查顯示,這些企業在華生意進展得格外好。不過也不乏抱怨聲音,商會主席特別談到了中國商業生活愈加政治化的問題。
拜登會晤北約秘書長 對華戰略是議題之一
拜登首次以美國總統身份出國訪問前夕,在華盛頓同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举行了會談。會談核心內容圍繞跨大西洋關係以及如何應對中國和俄羅斯挑戰。
中國「躺平族」都是怎麼想的?
「躺平」成為中國網路熱詞。支持者深感生活壓力無法承受,索性跳出惡性循環的競爭。中國官方媒體和部分成功人士則認為「躺平」誤國誤民,雖然可以理解但是萬不可取,必須明確反對。
歐洲理事會主席:歐洲在中國面前並不天真
美國總統拜登即將到訪歐洲之前,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為歐洲此前為達成歐中投資協定付出的努力予以了辯護。他表示,歐洲並不是在天真地和中國打交道。
兩名中國人在尼日爾遭綁架
在西非國家尼日爾邊境地區,兩名中國人被身份不明的武裝分子綁架。中國採礦企業活躍的這一區域也是極端組織和反叛武裝出沒的地帶。
報告:中國在新疆控制生育 料20年內減450萬人
鄭國恩的研究顯示,中國政府正在新疆稀釋維吾爾人口,並希望增加漢族人口比例至25%,此政策是出於國家安全考量,要提高當地對中共的忠誠度。
美國出手防堵中國在中美洲」有害活動」
美國國務卿與副總統破紀錄相繼出訪中美洲,高姿態重返川普”美國優先」下被遺忘的後院。美國尋求終結邊境難民潮之際,同時防堵中國藉疫苗與無償援助奪取勢力範圍的威脅。
德語媒體:中國疫苗外交並非無私
德國《商報》關注中國對全球出口新冠疫苗已遙遙領先,遠超過美國和歐盟。《法蘭克福匯報》則注意到,亟需疫苗的台灣四處求助,卻不願接受來自中國大陸的援助。
台灣湧現離境潮 赴美赴中打疫苗人數激增
今天疫情指揮中心宣佈將疫情三級警戒延長至6月28日。目前台灣境內新冠肺炎致死率達到2.4%,已超過全球2.16%的致死率。由於台灣疫苗嚴重缺乏,近日機場湧現出境人潮。台灣媒體報導稱,除了飛往美國接種疫苗,很多人也選擇前往中國大陸施打疫苗。
西門子前總裁:歐洲低估了中國「一帶一路」的影響
西門子前總裁、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APA)主席凱颯近日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向德國政府和企業提出建議,德國「不要站在中國的對立面,但同時也要努力尋找替代方案」。他說,一個出口國無法承受貿易爭端,但也不能依賴一個不可預測的外國市場。
中國5月進口激增 出口低於預期
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5月份出口同比增長27.9%,增速有所放緩;進口同比激增51.1%,是十多年來最快的年度增速。
上一頁
第148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