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世衛成立專家小組 退一步海闊天空?
新冠病毒溯源工作在今年報告發布後停滯不前。世衛持續敦促中國提供早期病例的數據,而中國則稱溯源應繼續在他國進行。為排除政治因素和政府干擾,世衛成立26人專家小組。
海軍生日 美國議員錯用中國產軍艦照片
一名美國參議員誤用了一艘中國產軍艦的照片來慶祝美國海軍生日,引發推特網民嘲笑。不少用戶指出,每年海軍生日時,都會有多名國會議員犯相似錯誤。不過,中國軍隊官方宣傳部門也時常出現這類「烏龍」。
加強市場監管 中國擴編反壟斷部門
「野蠻成長」的網路时代正式結束了?在阿里巴巴、美團相繼因市場壟斷行為而收到天價罰單後,中國政府正擬定將提升反壟斷部門的地位,進一步加強監管。
普丁:中國統一台灣不需靠武力
俄羅斯外長稱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隔天總統普丁對近期緊張的台海局勢表態,稱「中國不用通過武力就能統一台灣」,連續兩天俄方高層釋放出呼應中國的明確訊號。
台灣學生備戰2025年兩岸之戰?
新竹縣東泰高中開辦全台灣唯一收女生的「國防培育專班」,有學生本來是因為制服好看而報讀,但經過三年訓練,方知從軍的重量。面對台海局勢升溫,他們怎麼想?
新冠?氣候?還是中國?德國人最擔心什麼?
德國艾德諾基金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德國人最大的擔憂莫過於氣候變化。三成民眾願意加強德中安全合作,同樣比例的人認為德國安全威脅來自中國。
山西煤礦被淹 中國煤炭價格創新高
主要產煤省份山西發生洪災,進一步加劇了煤炭供應的緊張局勢,中國動力煤價格周三飆升至歷史新高。
國際奧委會:中國人權狀況不屬職責範圍
國際奧委會10月13日表示,不會就人權問題向2022年冬奧會東道主中國施壓。此前,一些人權組織認為,鑑於中國當局在新疆地區的種族滅絕行為,國際奧委會應當推遲賽事或者改變主辦國。
中國9月出口同比增28.1% "電荒"成隱患
中國9月份的外貿數據好過市場預期,出口強勁增長,單月同美國的貿易逆差升至420億美元。但電力不足的現象短期內得不到解決。
市場看壞恆大危機 IMF:中國有能力解決
再過一周不到,恆大第一個債券支付期限的的30天寬限期就將結束,即將正式違約。市場反應悲觀,不少專家也擔心債務危機將「延續很久」,但IMF卻有不同的想法,為什麼?
新冠起源:美媒稱中國將檢測上萬武漢血液樣本
中國官員透露,為了追求新冠病毒起源,當局將檢測涵蓋2019年病毒現蹤時期的血液樣本。但有專家表示,中國若排除外界單獨研究將影響調查公信力。
整治風暴 25家中國金融機構接受巡視
反腐行動持續數年之後,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目前已經將整肅目標對准了規模龐大的金融業。25家最大金融機構將接受歷時兩個月的巡視。
台海局勢日趨緊張 中美關係面臨考驗
台海局勢日趨緊張,而中美兩國也爭先在台灣問題上發出明確的訊號。現在的關鍵問題是,中美這兩個核武大國是否能夠把握好分寸,避免擦槍走火引爆衝突。
日本自民黨尋求提高國防開支 回應中國的軍事行動
據路透社報導,日本執政的自民黨周二公佈了眾議院選舉的競選宣言,重點是終結新冠疫情,承諾重建中產階層並抵禦日益強硬的中國。日本眾議院選舉將於10月31日舉行。
中國擬禁非公有資本從事新聞業務 言論自由再受限
中國在2021年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中,擬限制非公有資本從事新聞業務。中國學者認為,類似規定早已存在,此次是政策的一次重申,也是向商業媒體「劃紅線」,指明「不可為」的領域。
保護物種多樣化:中國投15億元設基金
正在昆明舉行的物種多樣化國際會議上,中國承諾將為保護世界生物多樣化投入15億元創立一個基金。
專訪:「不惜一切代價與中國對話是錯誤的」
曾在中國任教數年的德國學者Alicia Hennig接受了德國之聲採訪,談及她在中國高校的經歷、在華外國學者的困境,以及德國學術界在面對中國時的自我麻痺與自我審查。
世衛:接種中國疫苗的長者應打加強針
誰該打第3針?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免疫功能低下族群與完整接種國藥、科興疫苗的60歲以上長者,應追加施打第3劑疫苗。
IMF董事會力挺 格奧爾基耶娃獲准留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被指控擔任世界銀行首席執行官期間,曾操縱數據偏袒中國,經過一場馬拉松式會議後,IMF執行董事會對作出支持其總裁的決定。
救房市搶第一 哈爾濱推獎勵買房政策
中國房地產危機逐漸擴大,哈爾濱市昨宣佈多項獎勵政策,刺激該市買房熱情,成為中國國內首批推出救房市措施,支持房地產開發商的城市之一。
德語媒體:中國關門打烊與匈牙利接受亞投行貸款
《法蘭克福匯報》注意到中國近期以來政府採取的政策似乎顯示關起國門,並警告它的阻礙力量;《世界報》認為亞投行給匈牙利貸款是中國向美國叫板的又一舉動。
台海局勢:中國軍方發布搶灘登陸實戰演練影片
《解放軍報》在其新浪微博賬戶發布影片,顯示 「近日」在「閩南某海域"進行搶灘登陸實戰演練。
兩周5次橙色預警 中國東北停電背後的全球能源危機
中國遼寧省工信廳兩周內5次發布嚴重缺電II級橙色預警。能源危機凸顯了削減全球經濟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的難度。
民調:中俄兩國是美國網路安全最大威脅
一項最新發布的民調顯示,大多數美國人都對美國網路系統遭遇駭客襲擊的風險表示擔憂,他們認為最大的駭客威脅來自中國和俄羅斯。
中國再次發生水災:「心疼山西人」
中國山西在十一假期經歷了多天強降水,發生了罕見的洪災。但災情起初關注度較低,直到十一假期結束後的10月9日終於登上微博熱搜第一。
包圍台灣外島的中國漁船
台灣外島馬祖離中國沿岸最近僅9公里。根據台灣海巡署統計,越界進入馬祖海域的對岸漁船數量達五年新高。馬祖民眾表示他們經常看到對岸漁民在沿岸捕魚,甚至布下違法漁具,對當地海洋生態造成影響。
中國山西暴雨 逾175萬人受災
繼今年7月中國河南遭受嚴重洪災後,山西許多地區最近也因極端強降水引發山洪和洪澇等嚴重災害,專家稱山西受災範圍比先前河南更大。
前美空軍首席軟體官:美國在AI上輸給中國
尼古拉斯‧沙朗(Nicolas Chaillan)曾擔任美國空軍第一任首席軟體官。他在上周離職後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說美中之間的AI之戰,中國已取得勝利。
為邊境摩擦舉行新會談 中國:印度要求不實際
中印邊界摩擦不斷,經過雙方指揮官新一輪會面後,已長達17個月的對峙局勢有望緩解嗎?
牆外文摘:中國攻台,要有就是一個大動作
有評論認為,中國對台灣的外島採取軍事行動,政治代價和經濟代價都是很大的。如果一下子拿下台灣,它得到的東西就非常大。所以,中國對台的軍事動作應該不會是蠶食性的,而是要有就是一個大動作。
專家:澳煤進入中國並非是松綁對澳洲經濟制裁
大約一百萬噸澳洲煤炭在中國保稅區獲得清關。澳洲专家認為,少量進口澳洲煤矿只是為了緩解中國用煤緊張,對澳經濟制裁並未松綁。
世衛組織開始向北韓輸送防疫物資
世界衞生組織表示,他們正在通過中國大連港,向北韓運送防範新冠疫情的救助物資。這一消息也引起了有關北韓是否已經放鬆邊境封鎖的猜測。
一個節日 兩種表述:習近平雙十之際再提兩岸統一
很多台灣人憂慮北京當局的兩岸統一計劃。台灣「雙十節」前夕,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講話,再度加大對台北和華盛頓的壓力。
七張圖看一周大事
臉書、Instagram、WhatsApp大當機,日本新首相岸田文雄上任,法澳政治人物接續訪台,習近平雙十之際再提兩岸統一……本周還有哪些不容錯過的大事要聞?
中國擬禁止非公有資本參與新聞產業
中國政府發布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21年版)》中新增事項提到「禁止違規開展新聞傳媒相關業務」,非公有資本或將受限,不得從事新聞相關產業。
媒體:美國企業參與中國轉移新疆維族勞工
關於中國新疆地區的強迫勞動及其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的辯論仍在繼續之時,路透社報導稱,美國遙控器製造商環球電子公司與新疆當局達成協議,將數百名維吾爾族工人運送到其位於中國南部的工廠。
德語媒體:台灣正為中國入侵做準備
台灣國防部認為,2025年兩岸爆發衝突的可能性將大幅提升。《法蘭克福匯報》指出,對大國中國而言,武力攻台絕非毫無風險。
美國核潛艇撞上「不明物體」中方:美方故意隱瞞
美國潛艦碰撞發生在上周六(2日),但時隔數日才對外公佈, 媒體報導稱這是為了「康涅狄格號」有時間返回關島基地。美媒引用海軍官員說法稱,相信中國並未造成這次碰撞事件。中國外交部則指責美方「故意拖延和隱瞞事故詳情」。
先祝賀再電話:習近平與岸田文雄接連互動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10月8日同新當選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通電話,稱願同日方加強對話合作,兩國應「妥善」處理台灣等重大敏感問題。此前,習近平和李克強都在第一時間對岸田當選表示祝賀。
中國央行:將繼續打擊金融科技業壟斷
中國央行行長易綱近日的一席公開講話表明,北京政府將繼續推進對該國科技巨頭的監管打擊。此前,中國當局已採取了一系列管控措施。
中印邊境再爆摩擦 200中國士兵越界遭短暫扣押
印度媒體報導稱,上周中印軍隊曾在阿魯納恰爾邦實際控制線發生對峙,約200名中國士兵試圖「越境」破壞印度的防衛工事,部分中方士兵曾被短暫扣押。
澳前總理台北演說重批北京 籲中國尊重澳洲
澳洲前总理艾伯特在台北進行了一場言辭激烈的演說。香港、新疆、人權、網路審查到中國與周遭各國的區域爭議皆被他一一點名、抨擊。他也呼籲民主國家,要團結支持台灣。
媒體:中國轉移新疆維族勞工實例首次曝光
路透社發布調查報導揭露美國遙控器製造商環球電子(UEI)與新疆當局達成協議,將數百名新疆維族勞工轉移至中國南部廣西欽州市的工廠。這也是人權團體關心被轉移的維族勞工「強迫勞動」首個被證實的案例。
應對北京威脅 美國中情局成立「中國任務中心」
中情局局長伯恩斯曾稱中國是「一個可怕的獨裁勁敵」,並稱中國正在加強竊取智慧財產權、鎮壓人民,並在美國國內建立影響力。
美副國務卿:「已做好與中國激烈競爭的準備」
美國副國務卿舍曼本周出訪印度,她在參加印度思想峰會時表示,美國會在符合美國利益的情況下與中國合作,但在美國或夥伴的利益受到損害時將挑戰中國。她也強調,經濟脅迫不是建立一個強大國際經濟的途徑。
德語媒體:德國新政府如何同中國打交道?
如何應對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將是德國新一屆政府的外交重頭戲,畢竟「以外貿政策取代外交政策」的梅克爾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恆大危機未解 布林肯敦促北京負責
恆大危機暴發至今,北京還是沒有介入處理的跡象。美國對此首次發聲,擔心影響持續外溢,恆大股東以及相關產業已經先一步感受到凜冽寒意。
中國欲用澳洲煤炭解「燃煤之急」
中國在一年前就停止進口澳洲煤炭。然而最近,受國內煤礦產能、風電波動、經濟需求猛增等多方因素的影響,中國多地出現了電力緊張。在這種情況下,多個港口悄然重新放行來自澳洲的煤炭。
德語媒體:中國的債務新政牽動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債台高筑的基礎之上。現在中國政府要大幅調整債務政策,而此舉也會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
華盛頓簽發新禁令 給中國核電廠斷供
據路透社報導,美國政府不久前簽發了一項新的禁令,暫停向一家中國大型國有核電公司提供核電廠運轉所需關鍵材料,反映了華盛頓對中國生產積累核武器的擔憂。
上一頁
第134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