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APEC會議:全球各國領導人的「年終總結」
這是全球各國領導人本年度的最後一次齊聚。在最新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線上會議期間,各國領導人都發表了對當前世界時局的分析和展望。習近平在會上發出警告稱:亞太地區絕不能回到冷戰時期的緊張局勢中去。
通過收稅調節房價 中國樓市何去何從?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期提出要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在這個背景下,房產稅的推出進入倒計時。不過該舉措極具爭議,一位曾經在中國生活了10年的德國專家對此也頗有體會。
中共六中全會閉幕 習近平歷史地位確立
中共六中全會閉幕後,眾所矚目的第三份《歷史決議》尚未出爐,記者會上,中共高層解讀《決議》內容時,只聚焦在習近平一人,強調他在共產黨的核心地位,更高舉中國式民主大旗。
中美首腦15日線上見 習近平擬邀拜登出席北京冬奧
多家媒體11日報導,美國總統拜登預計15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虛擬峰會,但雙方都未透露會談細節。與此同時,媒體也報導,習近平可能邀請拜登出席2022北京冬奧。如果為真,拜登該答應嗎?
今年德國依舊是全球第二大電動汽車市場
一項調查顯示,歐洲消費者如果考慮購買電動車,最看重的依舊是續航裡程。美國和中國電動車市場上以純電動車為主,但是歐洲市場上混合動力車佔據了半壁江山。
中國疫情:引發民怨的「時空伴隨者」手段能否奏效?
這個疫情催生的新名詞,是用來追蹤與新冠確診者有重疊足跡的人,但就連與確診者相隔800米也需要篩檢隔離,引發部分民眾恐慌,就公衛角度而言,學者看法為何?
美中貿易協議:中國未達標 戴琪仍稱談判有進展
距離2021年結束剩不到兩個月,中國僅達貿易協議承諾目標的六成。外界關心中國若未履行承諾,華府會有什麼行動,美國貿易代表戴琪也對此發表談話。
「德國不能成為中美之間的『皮球』」
談及中國的人權問題,新上任的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APA)主席博樂仁(Roland Busch)明確表示這是政治問題,不應該轉嫁給經濟界。面對被置之高閣的歐中全面投資協議,博樂仁的態度與梅克爾完全一致。
德語媒體:中國的新紀元
本周一開始,由370人組成的中共中央委員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他們將就一份為習近平量身打造的「歷史性決議」展開討論。在中共一百年的歷史上,這將是第三份類似的決議。
客座評論:交卷之後的台積電還是「護國神山」?
一如預期,台積電准時交出了美國商務部要求的問卷,並且強調沒有洩露客戶機密。但美國對於台積電的「期望」就此告一段落了嗎?德國之聲客座評論作者烏凌翔的觀點是:恐怕未必如此。
中國房產風暴:佳兆業要國企相救 恆大拋資產變現
自恆大集團開始的中國房產風暴仍未止息,深圳最大地產商佳兆業稱其「已徹底喪失投資能力」、恆大也接連數日拋售手中持股變現,以應對更多的債務支付期限。
專訪:中國瞄準台灣年輕人進行反美日認知戰
中國對台灣的認知作戰近年受台灣政府重視,其官方發布的「國防報告書」中,更詳列中國認知戰的目的及手段。德國之聲專訪資訊戰專家沈伯洋,以瞭解在網路時代,認知戰是如何發展?
拜習會前夕 美延長中國「涉軍企業」投資禁令
彭博社報導,消息人士稱拜習線上會面最快下周登場,但白宮官員已表示「目的不在尋求明確成果」。而在此前夕,拜登宣佈將延續川普时代禁令,禁止美國實體投資被與中國軍方有關的中國公司。
美國議員乘軍機訪台 中國東戰區聯合戰備
台灣官方證實,周二有美國議員搭乘軍機到訪台灣。北京再次發出嚴正警告,同時中國東戰區組織兵力在台海方向進行聯合戰備警巡。
全球投資加注中國 美聯準警告中國金融風險
在中國大力度整治私營企業,房地產市場債務壓力接近爆表的大環境下,從《金融時報》最新的數字統計來看,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市場所能帶來的回報依然很有信心。同時,美聯準對中國金融市場的穩定性發出了警告。
台灣國防部:中國以灰色戰術 動搖台灣民心士氣
台灣國防部周二在一份最新的評估報告中稱,中國軍隊有能力封鎖台灣的重要機場和港口,從而對台灣構成了「嚴重」的軍事威脅。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軍機頻繁進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台海局勢日趨緊張。
外國學者在中國有多少自由?
中國與國際學術領域交流的空間越來越窄,各國、包括德國的學者都必須面對中國當局對學術界的意識形態審查和監控。近期兩位德國學者就此發出的不同聲音中,也有相同之處。
美聯準憂恆大危機影響美國
雖然中國恆大集團10月底宣佈陸續復工,但恆大債務持續影響投資者的情緒,動搖中國龐大的房地產市場。現在美國發出警告,指這樣的壓力可能會蔓延至全球,並影響美國。
六中全會之際 看習近平的一盤大棋
儘管之前坊間有各種中國政治高層激烈內鬥,反習力量孤注一擲,威脅習近平統治權威的傳言流出。但從目前情況來看,2021年11月8日開始的中共六中全會,將會進一步鞏固習近平的統治地位。DW為您整理,掌權後的習近平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德語媒體:為什麼要批評中國?
《新蘇黎世報》刊發評論指出,認為讀者不應當單純地認定西方記者是在惡意抹黑中國,因為民主國家的新聞媒體的主要職責本來就是批評,而非讚美。《世界報》則批評說,如果中國不加大減排力度,那麼其歷史碳排放總量也會很快超越西方。
中國外貿保持強勁 10月順差創紀錄
儘管面臨電力短缺和疫情抬頭,中國10月份外貿仍繼續保持強勁。據中國海關總署11月7日發布的數據,今年前10個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突破30兆元,同比增長22.2%,比2019年同期增長23.4%。
兩岸開戰假訊息:為何中國謠傳將武統台灣?
兩岸局勢緊張之際,台海即將開戰的謠言在中國甚囂塵上,雖然中國官媒做出澄清,但討論仍然持續。學者向德國之聲解釋,為何中國民眾會「過度解讀」?
中共召開六中全會 官媒先炒氣氛
此次會議將通過中共歷史上第三個「歷史決議」,可能顯示習近平的自我形象期許——「是與毛澤東和鄧小平並列,還是僅僅與毛澤東平起平坐?」
中國量子計算技術「至少追平西方」
中國學者近日發表論文指出,其最新研發的超導量子計算級與光量子計算機實現了創紀錄的運算性能。德國同行指出,這說明中國在這一基礎研究領域至少追平了西方水準。不過,目前全球的量子計算機尚處原型機階段,和實際應用相距甚遠。
會見川普——馬雲和北京關係惡化的轉折點?
中國知名企業家馬雲淡出公眾視野一年多後,路透社猜測,其遭遇可能與其曾在美國和當選總統川普高調會晤有關。
美司法部:首名被引渡至美受審中國情報官罪名成立
美國聯邦陪審團裁定一名中國國安官員串謀和企圖從事經濟間諜活動以及竊取商業機密罪名成立,最高面臨60年有期徒刑。據悉,被告是首位被引渡至美國接受審判的中國情報官員。
使用德國柴油機的中國軍艦
亞太地區的安全形勢正越發緊張,中國快速提升軍備是重要原因。儘管歐盟對中國實行武器禁運,但是德廣聯和《世界報》的聯合調查發現,由於現行法規存在漏洞,中國最新型號的驅逐艦、護衛艦正在使用德國廠商的柴油機。
中國公安部前副部長孫力軍被正式逮捕
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召開前夕,中國最高人民檢察署宣佈以涉嫌受賄罪對公安部前副部長孫力軍作出逮捕決定。此前,中紀委通報宣佈對其雙開時,措辭極其嚴厲,頗為罕見 。
中國出口管制致尿素短缺 韓國成立緊急專案組
在中國實行出口限制後,一些國家柴油車必不可少的尾氣淨化添加劑原料尿素出現緊缺。韓國已成立高層專案組,以應對危機。
長平觀察:彭帥指控張高麗 改寫中國宮鬥戲
網球名將彭帥公開指控中國前任副總理張高麗性脅迫,引發輿論震動。時評人長平認為,彭帥的抗爭讓人們得以透過受害女性的講述,而不是中紀委的通報或者宮鬥劇去瞭解官場腐敗和社會不公。
兩岸水果戰延燒 台灣向WTO申訴中國
針對三種水果遭中國禁止進口一事,台灣在WTO上提出「特定貿易關切」,但台灣官方稱,會議上中方未正面回應,並會在WTO下次的相關會議上再度討論。
亞洲多國開始「與病毒共存」中港台何時結束「清零」?
隨著亞洲越來越多國家開始轉向「與病毒共存」,各界都關注中國丶香港及台灣這些仍傾向「清零政策」的地區,何時會開始轉型?兩位專家對此提供了一些見解。
多國承諾淘汰燃煤 中美印澳未簽署協議
數個主要的燃煤國4日在聯合國氣候峰會宣佈將採取措施停用煤礦,並停止建造新的燃煤發電廠。然而,批評者稱,相關的願景仍模糊不清,因為幾個主要的燃煤國並未簽署協議。
彭帥事件:中國MeToo再現?會否影響網球生涯?
彭帥指控張高麗性侵的真相仍撲朔迷離,相關內容已在中國被屏蔽,但許多網民通過不同方式逃避網路審查,這是否代表MeToo運動在中國社會能持續發酵?
歐洲議會代表團見蔡英文 北京警告不要發出錯誤訊號
歐洲議會代表團4日在台北與台灣總統蔡英文會面,雙方都表達希望加深合作的期許。北京同日警告歐洲方面「不要發出錯誤的訊號」。
美國防部:中國核彈量可於2030年達千枚
美國國防部周三推出中國軍力報告,警告中國的核彈頭數量比之前預想還多,預計能在2030年增加至1000枚。此外,美國也引述中國媒體報告,預測中國可能在2027年逼台灣依其條件談判。
德語媒體:氣候保護需要務實態度
在遏制氣候變暖的問題上,人類需要的不是空想家和兩面派,而是需要各國政府以務實態度採取共同行動。
中國教育部:美國邊檢無端盤查中國留學生
中國教育部近日向赴美留學生發布"安全風險提示",稱發生多起中國留學生入境時被無端盤查,甚至拒絕入境遣返的案例。北京呼籲美方停止無理滋擾、打壓中國學生學者。
歐洲議會首次派出官方代表團訪問台灣
歐洲議會代表團一行13人今日抵達台灣,開始為期3天的訪台行程。這是歐洲議會首次派出官方代表團訪台。
調查:中國網民怎麼看美國和中國?
美國卡特中心近期對3000名中國網民進行了調查,問詢他們對於美國和中國國際形象的看法。結果顯示,超過6成受訪網民對美國的看法比較負面,同時,近8成對中國的海外形象很有信心。
彭帥事件真相撲朔迷離 專家:共產黨不許人們議論
微博周二晚間廣傳中國網球選手彭帥發的帖子截圖,文章內彭帥稱自己與中國前副總理張高麗發生性關係,但相關內容與關鍵字隨即在微博上消失。女權人士認為,中國政府打壓力道之所以這麼強,是因為案件涉及前政府高官。
未獲影片連結 習近平缺席氣候峰會
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無法以影片現身,僅透過書面方式做出三點建議。美國總統拜登則為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致歉,也承諾美國將在對抗氣候變化中扮演領導角色。
六中全會在即 中國單日確診達3個月新高
中國共產黨第19屆六中全會即將在11月8日登場,但中國疫情卻不斷延燒,3日的單日新增病例更達3個月來的新高。雖相較其他國家仍舊不多,但疫情對當局的疫情零容忍政策帶來更大壓力。
英媒:中國恐爆西方企業高管出走潮
近日中國疫情再起,防疫管控強度也再次回升。《金融時報》報導,在中國的西方企業高管恐爆發出走潮,因為他們預期在明年二十大舉辦之前,中國恐怕不會鬆綁防疫管制。
拜登再批中俄缺席氣候峰會 國際領袖承諾保護森林
美國總統拜登周二在聯合國氣候峰會上,再次公開批評中俄領袖缺席峰會一事。中國氣候特使解振華則捍衛中國立場,並說北京認為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應該為對抗氣候變化做更多努力。
事實核查:中國對氣候變化究竟負有多大責任?
目前,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多於任何其它國家。對很多人來說,結論很明顯:中國對氣候變化負有巨大責任。但若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問題並不那麼簡單。
客座評論:如果台海發生代理人戰爭?
台海局勢風雲叵測。政論家鄧聿文認為,儘管自中共建政以來,台灣在台海局勢的僵局裡一直扮演「美中代理戰爭前線」的角色,然而這次比起以往格外使人感到凶險。
又走了一個:雅虎徹底退出中國
雅虎宣佈停止其在中國大陸的服務,理由是「越來越具有挑戰性的商業和法律環境」。不久前,領英也以類似的理由關閉了中國服務。
九段線地圖再引爭議 Netflix下架澳影集片段
菲律賓官方因影集Pine Gap中出現中國「九段線」地圖的場景,要求Netflix下架該影集的部分片段,而後Netflix宣佈將該影集的第二集與第三集從菲律賓的服務中下架。
一帶一路:中國勞工在印尼的血汗不歸路
中國在印尼「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企業裡,許多中國工人表示遭到剝削。有人不敢吭聲、有人冒險偷渡、有人客死異鄉家屬卻找不到遺體。德國之聲訪問數名中國工人,他們說,「活著回家」是他們唯一希望。
上一頁
第131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