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國出生率創新低 老齡化速度超預期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一發布的數據,2021年中國內地31個省份出生人口為1062萬人,比2020年明顯下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顯然要比預期更快。專家指出,放寬生育限制對於提高人口出生率的作用有限,中國距離所謂「生育友好型社會」還有很大差距
中國2021GDP成長率8.1% 貿易順差創新高
中國國家統計局17日公佈2021全年GDP數據,相比去年增長8.1%,贏過外界預期的8%。中國外需勢頭強,貿易順差創新高,但與此同時,中國內需的疲弱也減緩了經濟復甦的速度。
專訪:「吊照」成北京打壓人權律師之王牌
在中國政府去年吊銷多名人權律師的執照後,同樣遭到打壓的中國人權律師梁小軍告訴德國之聲,吊照被北京視為打壓人權律師「效果最好」且「影響最小」的手段。
冬奧開幕倒數 北京為防疫強化出入管制
北京冬奧進入倒數階段,面對持續擴散的本土疫情,中國各地相繼祭出更嚴格的管控措施。首都北京也加強出入管制,至於這波疫情的爆發地點西安則宣佈將逐步解封。
牆外文摘:中共控制不了病毒,但可以控制人民
有評論指出,即使中國實施嚴厲的清零,也無法控制疫情的蔓延。對於西安居民無法忍受飢餓而發出的求救訊號,官方一律以「有害訊息」加以封鎖,於是,「清零」實際上是「清人」,也叫「求救無門」,它清除不了病毒,卻清除了人性。
北京證實恢復與北韓鐵路貨運
在周末日韓媒體報導稱北韓貨運列車進入中國丹東市後,中國外交部證實與北韓已重啟鐵路貨運。此前報導稱,列車將運載「緊急供應」物資回北韓。
達沃斯線上論壇的五大看點
在下周的達沃斯線上論壇上,習近平將如何展示中國的全球野心?福奇將對新冠疫情發表什麼意見?比爾‧蓋茨和克裡又將怎樣討論氣候問題?
中伊宣佈啟動25年全面合作協議
中伊雙方於去年三月簽署了25年全面合作計畫協議,並在今年一月宣佈啟動該合作協議,這一廣泛的夥伴關係將涵蓋能源、安全、基礎設施和通信等領域。
德語媒體:「萬能主席」習近平
《世界報》關注了極大權於一身的中國國家領導人帶來的影響。《法蘭克福匯報》則將目光投向中國疫情下的清零政策,包括愈加嚴厲的懲罰措施。
春節前夕中國疫情蔓延 北上廣深皆現新病例
隨著河南、天津病例數下降,專家認為目前這兩個城市的疫情已經受到控制,但南方城市包括上海、廣東等地卻又接連傳出新的確診病例。
中國GDP:2021估計增加8% 2022預將大幅放緩
在預計中國下周將公佈經濟成績單之前,多方估計2021年中國GDP年增長可達8%,為十年來最高,但是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
台灣海軍啟用快速佈雷艇 蔡英文出席成軍典禮
台灣周五啟用了新的海軍佈雷艇,媒體認為,台灣希望增加其對中國的防禦能力。
德語媒體:為什麼德國工業界不敢批評中國?
德國《世界報》關注到德國工業界同德國新外長推行的對華強硬路線唱反調,因為工業界「顯然不想也不能拿中國這個巨大的銷售市場來冒險」。《新蘇黎世報》發表文章分析為什麼哈薩克斯坦國內發生的騷亂讓北京當局感到不安。
去年中國外貿總額創新高 今年增長壓力大
隨著去年各國在新冠疫情管制中有所放寬,全球的貨物需求量激增,這也帶動了2021年中國出口量大幅增長。中國海關總署14日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以美元計價,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6兆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武漢暴發疫情兩周年 病毒起源陷入羅生門
兩年前,新冠病毒在中國武漢爆發了大規模的傳播。事發兩年後,專家表示國際社會仍非常難對病毒最初在武漢傳播的情況有完整的瞭解。
丹麥指外國諜報威脅加劇 點名中國俄國伊朗
丹麥13日點名中國丶俄羅斯與伊朗等國的間諜威脅升溫,而該國資源豐沛的北極地區也成了目標。中俄駁斥哥本哈根的指控,俄國駐丹麥大使反提起丹麥協助美國竊聽鄰國政府首領的黑歷史。
英國情報機構警告:中共統戰部滲透國會
英國情報機構罕見對中共滲透干涉政治發出警告,稱一名華人律師李貞駒通過捐款試圖影響英國政治,有議員呼籲應該將她驅逐出境。李貞駒背景為何?
立陶宛指小米內建審查 德國調查結果出爐
立陶宛在2021年9月稱中國制手機含有內建審查,建議國民不要使用中國手機,若正在使用中國手機則呼籲丟棄。德國聯邦網路安全監督機構BSI經過數月調查公佈結果。
數據造假?鄭州金域負責人涉嫌引起病毒傳播被立案
警方通報稱,參與新冠核酸檢測的鄭州金域臨床檢驗中心有限公司的區域負責人張某東涉嫌「實施引起新冠肺炎傳播或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行為」被警方立案偵查。
德語媒體:如果中國清零政策擋不住奧密克戎……
如果奧密克戎感染浪潮呼嘯而至,中國的大城市可能會一個接一個地進入封閉狀態。德國《焦點》指出,屆時疫情帶來的後果和影響就不會僅侷限於中國了,德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都會品嘗苦果。
民調:近60%立陶宛人不支持政府對台政策
一份由立陶宛政府委託私人公司製作的民意調查顯示,將近60%的人消極看待其政府選擇強化對台關係的作法。儘管如此,立陶宛政府沒有計劃改變對華政策方向。
西安孕婦流產事件涉事醫院被停業 罰重了嗎?
在西安發生懷孕8個月的孕婦因核酸檢測有效期超時而在醫院外等待過久不幸流產、心梗患者因無核酸檢測被拒診而不治身亡的事件之後,當地衛健委對涉事的兩家醫院處以停業整改3個月和相關責任人免職等處罰。
人權觀察年度報告批評中國進一步打壓人權
國際人權組織人權觀察今天發表《2022世界人權報告》,對全世界近100個國家的人權實踐進行檢視。報告涉及中國的部分指出,「中國政府對國內加強鎮壓,對國外則利用『人質外交』和激化對立的『戰狼外交』,導致其人權紀錄遭到國際抵制」。
客座評論:中共對德國「胡蘿蔔加大棒」會有用嗎?
世界政治有的時候看上去有點像萬花筒,經常會冒出常人不知的、戲劇性的故事。政治學者張俊華對最近中國政府針對德國所展開的一系列幕後外交活動進行梳理,並試圖分析德國政府未來對華政策的走向。
奧密克戎引中國航空熔斷 美國抗議揚言採取行動
面對奧密克戎疫情,中國嚴正以待,也因此取消上百個國際航班,中美航班也受到嚴重打擊。美國政府對此表示抗議,稱要與中國政府再進行討論。
中印軍長級會談未獲突破 中國在不丹邊境建村
為緩和長達20個月的邊境僵局,中國和印度本周舉行第14輪軍長級會談。印度國防部官員表示,這場會談在沒有取得突破的情況下告終。與此同時,中國在不丹爭議邊境建設一事也為中印關係帶來新的壓力。
保5無望? 高盛下調中國GDP增長預測
據傳中國當局想在3月份的兩會上宣佈2022年至少5%的增長預測,但現在疫情遍地開花,加上嚴格的清零政策,有機會達到這個水準嗎?
香港前主教陳日君迎90歲生日
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今年1月13日度過90歲生日,他一直以來支持社會運動,也數度對中國政府和教廷提出批評。
德國病毒學家:「清零」不是長久之計
知名德國病毒學家凱庫勒認為,隨著高傳染性的奧密克戎變種病毒迅速蔓延,中國的清零策略沒有合理的出路,長此以往將重創社會及經濟。
德語媒體:奧運車隊經過時請屏住呼吸
立陶宛同中國之間關係緊張,德國企業夾在中間兩頭犯難。《明鏡周刊》關注這一「危險的先例」。《南德意志報》發表的雜文調侃中國「零容忍」防疫策略,「如果有奧運的車輛從身邊經過,(北京)市民最好屏住呼吸並把目光垂下來」。
客座評論:疫情時代的中國高科技公司還會好嗎?
貿易關稅戰還未結束,新冠疫情依然綿延不斷: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高科技頭部公司前景如何?在與美國同行的比較中,又處於怎樣的地位?經濟學者沈凌對此進行了一番審視。
北京不放行 多名中國維權人士錯失家人最後一面
過去幾天,中國連續傳出被政府關押的維權人士之家屬病逝,而這些人權捍衛者卻因政府不放行,無法見到家人最後一面。觀察人士批評,中國政府此舉不僅殘酷,也突顯他們利用打壓維權人士家屬,來達到嚇阻作用。
捷克駐華大使支持北京冬奧 遭新外長反駁
捷克駐中國大使佟福德日前向中國媒體表示力挺北京,這與新任外長利帕夫斯基的立場顯然不同。他向媒體表示,捷克正在調整對華政策,佟福德不該發表類似言論。捷克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立陶宛嗎?
德語媒體:疫情下的中國發生了根本改變
德語媒體近日紛紛關注疫情再起、奧密克戎變體跨省傳播給中國當局帶來的嚴峻挑戰。《法蘭克福評論報》發文稱,儘管中國在對抗病毒方面可圈可點,但新冠疫情爆發的兩年時間裡, 「這個國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在華銷量大幅下降 大眾汽車計劃急起直追
受晶片短缺和供應鏈瓶頸制約,德國大眾汽車康采恩去年在中國的銷量銳減約14%。大眾希望今年至少能補回損失,並能推出 ID 系列電動汽車。
奧密克戎案例增 中國再封城影響兩千萬人
因應近日中國疫情再起,繼西安和禹州之後,河南安陽也被封鎖。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兩個城市對抗德爾塔(Delta)時,安陽面對的是傳播力更高的奧密克戎 (Omicron)。現在也傳出有北京是否封城的討論。
恆大撤出深圳總部 多間地產商評級遭下調
中國房市債務風暴延燒,最新進展為恆大撤出了進駐四年的深圳總部大樓,退回廣州;與此同時,包括上海世茂集團在內等多間地產公司,也陸續傳出發生違約情形,信用評級遭下調的消息。
防堵「顏色革命」 中國稱願助哈薩克斯坦抵禦外來勢力
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指控外來勢力試圖介入該國發動政變。俄羅斯總統普丁稱,不會允許哈薩克局勢穩定遭到破壞。中國也表態,願加深與這個中亞國家的安全合作,協助抵禦外來勢力干涉。
德語媒體:「零容忍」防疫政策是否會在天津失守?
上周末中國天津出現感染奧密克戎變種病毒的確診病例,這不禁令人擔憂迄今中國實施的甚為成功的「零容忍」防疫政策已逐漸達到極限。德國媒體指出,「天津疫情是否能夠得到控制,或者是否會成為中國抗擊病毒的一個實質性的轉折點,未來幾周將見分曉」。
德國反興奮劑機構提醒冬奧運動員不在中國食肉
距北京冬奧會開幕不到4星期,德國國家反興奮劑機構(NADA)再次提請運動員們注意,在中國期間食肉可能隱含無意使用興奮劑風險。
中國任命新疆反恐大將接掌駐港部隊
中國指派曾任武警新疆總隊參謀長的彭京堂接任駐港部隊司令員。這是首次由武警將領擔任此一職務。有評論稱,北京對彭京堂的任命展現出「強力維穩」的意圖。
虎年郵票被吐槽滿臉愁容 網友:很寫實了
中國郵政近日發行了新的虎年生肖郵票。不過,這次的「虎票」在網上遭遇大量吐槽,被指「眼神中帶著迷茫和愁苦」,「生不動三胎了」。在質疑聲中,畫家也出來回應。
面對防疫馬拉松 中國「清零政策」能贏到終點嗎?
經濟衝擊丶生活停滯丶就醫困難等因「清零政策」而引發的種種現象使中國內外都出現對「清零政策」的疑慮,更擔心「弊大於利」的時刻恐將到來,中國對新冠的「零容忍」還能撐多久呢?
深陷經濟危機 斯里蘭卡尋求重組中國債務
斯里蘭卡總統1月9日對來訪的中國外長表示,希望中方允許債務重組,提供優惠貸款,以緩解這個南亞島國的嚴重經濟危機。斯里蘭卡在中國「一帶一路」項目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時也是中印兩國地緣戰略的爭奪焦點。
中國海協會副會長:2022兩岸關係會出現新變化
中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近日接受採訪,回顧2021年兩岸關係,同時對2022年提出展望。他說,「2022年兩岸關係會出現新變化」,中共「二十大會提出未來五年對台工作的指導思想,做出新的決策部署」,而「九二共識這一頁翻不過去」。
數月前紐約遇襲的中國老人傷勢過重去世
一位61歲的中國移民2021年4月在紐約遭遇了野蠻襲擊,被多次踢踩頭部。紐約警方近日表示,他因為傷勢過重不治身亡。該事件發生在美國亞裔遇襲事件增多的背景下,曾引發社會關注。
韓國夢破滅?新年越境脫北者在韓離群索居
韓國方面認定,今年元旦偷越三八線進入北韓的男子為前年底於同一地點越界投奔韓國的一名脫北者。該事件再次引起人們對脫北者命運以及在韓處境的關注和熱議。
德語媒體:積極勸架?坐山觀虎鬥?
瑞士《金融經濟報》刊發客席評論,呼籲歐洲當好美中之間的調停人,避免大國之間發生戰爭。柏林《每日鏡報》則分析指出,鑑於俄羅斯當前國力明顯弱於中國,北京不會介意哈薩克斯坦全面依附俄羅斯,畢竟這有助於維護「一帶一路」沿線的局勢穩定。
國際奧委會主席再為中國辯護
距離北京冬奧會開幕不到一個月,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提到運動員防疫措施的不滿、奧委會受到的批評以及彭帥事件。
重慶食堂爆炸致16人死亡 中國國務院掛牌督辦
位於中國重慶的一間食堂發生爆炸坍塌事故,造成至少16人死亡、10人受傷。中國國務院安委會決定,對該起事故查處實行掛牌督辦。
上一頁
第124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