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六四33週年專訪廖亦武:一本書對抗一個國家
2022年6月4日是「六四」33週年,德國之聲專訪現旅居台灣的中國流亡作家廖亦武。作為「六四」見證者,哪些歷史記憶於他依然鮮明?他的書寫,如今是為了什麼?
拜登見新西蘭總理:中國在太平洋的野心威脅兩國
儘管中國與太平洋10國的合作協議擱置,拜登與阿德恩週二(5月31日)會談時,仍對北京在該地區日益擴大的影響力共表擔憂。與此同時,中國外長王毅正出訪湯加,雙方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
德語媒體:聯合國人權專員成了中國政府的幫兇
為了前往新疆實地考察當地的人權狀況,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巴切萊特付出了兩年的不懈努力。這也是近二十年來,獲准訪問中國的第一位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
評論:與中國保持批評性對話比以往更重要
維吾爾人在中國受到制度性迫害。德國之聲編輯當遠認為,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在其新近的訪華之行中雖無法獨立檢視,但保持了對話。
贊比亞急需債務重組 中國左右為難
2020年,位於東非的贊比亞成為了新冠疫情爆發後首個債務違約的國家。根據官方數據,該國的債務總額為GDP的120%,2021年底外債高達170億美元,其中1/3是欠中國的。然而,在是否減免該國債務方面,中國方面猶豫不決。
中國教科書插畫是如何引發爭議?
日前有中國網友發現小學教科書插畫風格詭異,人物遭扭曲,甚至出現低俗的內容,在網路上分享掀起波瀾。不只引發家長撻伐,就連中國教育部也譴責出版機構,緊急下令收回教科書並展開全面調查,德國之聲為讀者整理該爭議的始末。
上海宣佈6/1解封 民眾欣喜同時仍惶恐
歷經兩個月的漫長封城,上海自6月1日起大部分住宅小區恢復出入,且居委會「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出入」。對於突如其來的「解封」消息,市民驚喜的同時仍有惶恐。「解封」之後,距離「正常的生活」還有多遠?
柏林撤除擔保後 大眾堅持營運新疆工廠
德國政府不再為大眾汽車在華投資提供擔保,是否會對這家老牌車企的經營產生重大影響?專家認為,儘管短期層面上影響很小,但是柏林政界釋放出的長期訊號不可小覷。
中國-太平洋協議簽署未果 斐濟行「大敗小勝」
本周一,中國外長王毅在斐濟參與並聯合主持主持第二次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雙方並未簽署一項涵蓋從安全到漁業的全面新協議。不過美聯社指出,王毅的斐濟之行也取得一些小型收獲。
習近平稱讚香港下任行政長官李家超「立場堅定」
中國主席習近平周一(5月30日)在北京首次會晤即將上任的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對之贊譽有加,並稱對香港的「一國兩制」方針不會改變。
德國工業原材料短缺加劇
德國工業領域材料短缺現象本月繼續惡化,一大原因是中國嚴厲防疫政策導致的國際供應鏈中斷。設址慕尼黑的Ifo 經濟研究所最近發表的月度企業調查報告稱,77.2%的企業遭遇中間產品和原材料採購瓶頸問題。
客座評論:內外兼修 鎖住中國——美國對華新戰略
美國務卿布林肯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發表的對華政策演講,闡述了美國政府在未來十年對中戰略的願景、目標、政策和手段。儘管很多人對它做了不同的解讀,但大概很少有人會否認它的重要性——美國對華戰略和政策的完整性第一次得到清晰展示。
中國哪些行業在「清零」政策中「發大財」
中國通過大規模檢測、隔離措施實施的新冠疫情「零容忍」防疫政策已經對經濟構成嚴重衝擊,同時也在醫療、科技和建築業製造了大量泡沫。
王毅與太平洋10國舉行外長會 澳媒稱未簽署任何協議
澳媒報導稱,在斐濟參加第二次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議的中國外長王毅,本次恐無功而返。由於各國間並未達成共識,外傳的多邊合作協議意外破局,會中並未簽署。
戴琪:今夏展開IPEF談判 與台灣另有磋商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日前接受日媒訪問時透露,印太經濟框架(IPEF)將於今年夏天正式展開協商。與此同時,她也證實台灣雖未能納入IPEF,但已和台灣展開新的經貿磋商。
王毅回應布林肯:中國不是美國臆想中的中國
中國外部王毅本周六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對華政策演講發出回應,他認為這番演講反映出美國的世界觀、中國觀,中美關係觀都出現嚴重偏差。他指出,中國不是美國臆想中的中國,也不是世界的威脅和挑戰。
牆外文摘:「劇本殺」,紅色宣傳新武器
有評論指出,未來在官方資金與商業劇本的結合下,「紅色劇本殺」將成為中共宣傳愛國教育、紅色主旋律的一大利器,更可能成為中國對外文化輸出的新領域。
人權團體批巴切萊特「走入中國政治宣傳」
聯合國人權高專巴切萊特周六結束訪華行程。在越來越多跡象表明中國少數民族人權受侵犯時,巴切萊特避免對中國作出批評的態度引起多個人權團體不滿。
脫鉤中國?德國中小企業未雨綢繆
自從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德國政界不斷發出警告稱,對中國的依賴性更加危險。而隨著北京當局壓迫維族的新證據被披露,歐洲各界更是要求全面檢視和中國的經貿關係。其實,許多擁有在華業務的德國企業,早已開始為突然對華「脫鉤」制訂應急預案。
中國嚴厲的抗疫政策成越南經濟的福音
與中國不同,越南已基本抑制住新冠病毒大流行瘟疫。現在,該國經濟期許在近些年的成功基礎上更上一層樓。短期前景看好。不過,中期前景如何?
客座評論:中美外交緩和一個新起步?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近日發表對華政策演說,受到外界廣泛關注。政治學者張俊華認為,這次演說從幾個方面來看都不尋常。而北京在布林肯演說前已經發出外交緩和的訊號,拜習峰會可能不遠了。
俄羅斯和中國阻止聯合國就緬甸危機發表聲明
聯合國外交官向美聯社透露,中國和俄羅斯阻止聯合國安理會周五發表聲明,對緬甸發生的暴力和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以及旨在恢復該地區和平的東協《五點共識》的落實「進展有限」表示關切。
疫情趨緩 經濟吃緊 上海醞釀逐步解封
已經封控兩個月的中國經濟中心城市上海,正在著手準備解封。這很可能與中國經濟面臨巨大下行壓力有關:最新數據顯示,今年4月工業企業的利潤率同比下挫8.5%。
美國宣佈對北韓採取新制裁
中俄否決加強北韓制裁案之後,美國宣佈了針對北韓的一系列制裁措施,其中涉及俄羅斯銀行及北韓公司,因為這些企業為北韓的採購和收益做出了貢獻。
德語媒體: 自由貿易應當排除專制中國
面對中國在新疆大規模侵犯人權的新證據,《世界報》呼籲在現有世貿組織之外打造全新的自由貿易體系,務必將專制中國排除在外。《證券報》則指出,願意為了自身富足而犧牲別國人權的西方消費者如今越來越少。
抗疫保經濟:習近平與李克強不同調?
從不戴口罩到曝光度加大,李克強近期一舉一動備受關注。有輿論揣測,習近平與李克強在「清零」與「穩經濟」之間看法不同。該怎麼解讀這些傳言與訊號?媒體與專家看法不一。
中國展開常態化核酸檢驗 恐致防疫疲態
中國通報新冠病毒確診人數雖降,官方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現在決定在多地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手段。但有專家分析,奧密克戎(omicron)隱匿性強,還會出現變異,這會讓防疫效果打折扣。
海外維吾爾組織召開會議 呼籲柏林制裁北京
在本週曝光的洩密文件揭露中國迫害維吾爾人的最新證據後,世界維吾爾大會26日起在德國慕尼黑召開會議,該組織主席呼籲德國政府對中國的行為進行制裁。
布林肯對中戰略演說:北京威脅更勝俄羅斯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發表美國對中戰略演說,強調美國不會阻止中國發展,但希望北京遵守國際規則,並將繼續捍衛和平與安全的國際制度。北京則指責布林肯,「散佈虛假訊息,渲染中國威脅,抹黑中國內外政策」。
布林肯將發表中國政策演說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周四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發表關於美國對華政策的演說,有美國官員透露,這次講話中他將提出與北京競爭的三大支柱舉措,他也會談及台灣問題。
中國經濟有多危急?李克強召10萬幹部開會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周三召開規模超過十萬人的「穩經濟大盤」會議,強調要在疫情防控的同時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美媒指出,習近平與李克強近日的講話透露出兩人對疫情影響的看法存在分歧。
回應中俄軍演?日美戰機聯合飛行
日本防衛省本周四表示,日美空軍在日本海上空舉行了聯合戰機飛行。美聯社指出,這顯然是對拜登訪日期間中俄戰機聯合演習的回應。
王毅開啟南太平洋8國訪問之旅 中澳爭奪影響力
本周四,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帶領一個由20人組成的代表團抵達索羅門群島,開啟了對南太平洋8國的訪問之旅。與此同時,澳洲新上任的外長黃英賢火速訪問斐濟。澳洲媒體指出,黃英賢「開始了一場太平洋閃電戰,以對抗中國爭取澳洲传统夥伴的努力」。
北京防疫最高官員落馬 副市長辭職
在中國政府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下,持續嚴格執行的封鎖措施,以防堵社區傳播為目標,並對違反規定或規避限制的工作場所進行處罰。當局嚴苛防疫,也對疫情防控失職的官員祭出重懲,除了北京衛健委主任遭調查被免職,同天北京副市長也宣佈辭職。
憂中國獄中待遇 倡議人士家屬致函巴切萊特
在巴切萊特持續中國出訪之際,多名中國人權捍衛者的家屬連日來發佈公開信,希望聯合國人權高專能在出訪期間,關注中國監獄中非法訊問與可能的強迫勞動之情況。此外,還有家屬憂心,中國正以防疫為名,發展新的打壓形式。
聯邦經濟部長:德國將改變對華政策 更優先重視人權
在媒體披露中國壓迫維族人的新證據後,德國經濟部長表示,德國將改變與中國打交道的模式,並致力於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此前德國外長也呼籲針對新疆人權狀況進行調查。路透社指出,兩人的發言反映出本屆德國政府對中國的立場比上屆更強硬。
文件: 中國欲同多個南太島國達成全區域合作協議
路透社獲得的一份文件顯示,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下周在斐濟主持中國-太平洋島國第二次外長會議時,與多個太平洋島國達成一項涵蓋警務、安全和數據通信合作的全區域協議將是重點議題。
四方對話現場:項莊舞劍,意在「中國」的聲明?
由美、日、澳、印四國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24日於東京召開。四國除就未來持續維護「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達成共識外,也重申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撼動國際秩序根基」。在會後的記者會上,可以感受到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傳達四國共識的謹慎。
一切為了「清零」:北京繼續收緊 上海不敢放鬆
儘管上海和北京目前的新增病例比很多西方大城市都少,但是盡快實現「清零」仍然是中國政府堅持的目標。北京一個社區的1800人被送往張家口集中隔離,而上海不少民眾則對一些基層社區不按規定放鬆管制而表達憤怒。
國際媒體公佈中國壓迫維族新證據 德外長呼籲調查
國際媒體24日披露一份從新疆公安內部系統外流的文件,其中新疆再教育營的照片、機密指令等文件顯示大量維族人遭到關押。德國外交部長周二與王毅通話,呼籲對相關指控展開透明調查。
德語媒體:"印太經濟框架"危害自由貿易?
周一,美國總統拜登在東京正式啟動了由13個國家組成的"亞太經濟框架"。中國則對這一框架的目的提出質疑,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表示:"試圖拿一個什麼框架來孤立中國,最終孤立的將是他們自己。 "
報告: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總工時銳減 中國居首
國際勞工組織周一發布最新報告指出,中國的新冠封鎖措施以及烏克蘭戰爭對經濟造成的衝擊,可能導致全球就業市場的疫後經濟復甦道路出現逆轉。
索羅門群島證實 王毅本週到訪簽多項雙邊協議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將在本週訪問索羅門群島,兩國將簽署安全協議。根據目前流出的協議草案內容,將允許中國的船艦停靠在索羅門群島。路透社指出,華盛頓與坎培拉擔心,這將會增加中國在南太平洋的軍事存在。
受不了「清零」?愛彼迎將退出中國市場
愛彼迎(Airbnb)無預警宣佈將退出中國本土市場引發震撼。作為中國市場僅存不多的美國大型互聯網公司,愛彼迎為何退出?有媒體指出,中國嚴格的防疫措施是壓倒它的最後一根稻草。
拜登考慮削減對中關稅 美國內部意見分歧
在美國通膨持續惡化之際,美國總統拜登23日證實,他的政府正在考慮是否削減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不過,美國政界與商界對於該如何處理該關稅,仍有諸多歧見。
客座評論:尹錫悅領導下的韓國會反中嗎?
拜登把他的亞洲行首站放在韓國,美韓宣佈要建立全球戰略同盟,首爾亦表示會加入美國的「印太經濟框架」,兩國要組建基於規則和價值觀的技術同盟。韓國新政府這些配合華盛頓的舉措,讓外界想像,首爾會加入美國的反中陣營嗎?
清零政策或使中國2022年經濟增速低於美國
不久前美媒曾報導習近平下達指令要求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要保證高於美國。不過根據「彭博經濟」日前發布的研究報告,這一目標恐難以達成。嚴格的防疫措施可能造成中國2022年GDP增長率僅有2%,這一數值也遠低於其它研究機構的預測。
什麼是「印太經濟框架」( IPEF )?
在對亞經貿問題上,美國總統拜登面臨兩難境地:他不能簡單重新加入其前任2017年讓美國退出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有鑑於此,拜登行政當局設計出一替代方案,這就是《印太經濟框架》。
提防中國:日本要求高校加強對留學生的背景審查
日本政府要求高校加強對外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的審查,以防止技術外洩到中國等國家。這一舉措既是為了保障自身的國家安全,同時也是出於對日本與歐美大學之間交流項目的保護。
上海公共運輸逐步復駛 民怨封城「天大的笑話」
上海逐步解封,週日(5月22日)開始恢復部分公共交通。官媒大力宣傳、試圖淡化民怨,但真實情況卻似乎不是如此。與此同時,北京疫情持續升溫,逾半人口居家辦公。張文宏表示,可能新冠疫情「短期內不會結束」。
上一頁
第112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