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009 g89 China 2 Peking
2009年11月2日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地點是北京北部的海淀區。北京某大學的女學生劉維瓊(音譯)剛下課。她留著黑色的披肩發,手中還緊緊握著一隻玫瑰色的手機。時尚的太陽鏡的背後閃爍著一雙警覺的眼睛。她開門見山地用英語說道:我打算自己開公司。三年來,劉維瓊在大學主攻訊息管理專業。她來自中國東南部地區的江西省,並擁有自己的宏偉計劃。她打算明年去新加坡攻讀碩士學位。她希望能得到獎學金或者是得到一個公司的贊助。因為她不想再成為已經離異的父母的負擔了。
劉維瓊說:"我已經20歲了。然後,等我去那兒念書的時候,我已經21、22歲了。我覺得我已經這麼大歲數了,在古代同年齡的女性都有孩子了。如果這還向家裡要錢並不是特別光彩的事情。"
劉維瓊對她的生活規劃作了認真的考慮。她希望先積攢一些當經理人的經驗,之後在中國創辦一家自己的公司。錢對她來說很重要:"沒有錢的工作您會做嗎?首先,我個人喜歡從商,還喜歡與人打交道。至於金錢方面嘛,這對我也很重要。畢竟我父母撫養我這麼多年,父母現在也老了,也需要我供養他們。然後再加上我還有弟弟和妹妹。我還要資助他們念書。"
劉維瓊為了自己能開辦公司的夢想辛苦地工作著。為了新加坡的學業,她學習英語,並自願參與大學愛滋病防治的宣傳活動,幫助四川地震災區的災民。但這些並不是沒有回報的。參加社會公益活動能夠增大她出國留學獲得獎學金的機會。她這一代人真的像她經常說的那麼自私嗎?
"我覺得,自私地只想著自己的不只是我們這一代人,而是人的通性。現在的獨生子女,他們只有一個人,他們很孤單,而家裡面又很呵護他們,促使他們怎麼想的就怎樣做出來。而原來有很多孩子,如果他們那樣表現的話,父母就不會把目光放在他們身上。但是我覺得,其實這並不能改變人的什麼本質。"
劉維瓊的這代人自信滿滿地走在自己前進的道路上。不像幾年前,年輕人還對到歐洲或美國有些眼饞。而如今的年輕人,他們的未來在中國。他們支持政府的方針政策。許多人為他們的國家感到自豪:「"我覺得說不上是自豪。但是我覺得,我如果作為一個中國人站出去,我不會覺得我高你一等,但我也不會覺得我低你一等。我覺得我是中國人,我不會覺得我做美國人就更好一點。我覺得我就只是一個國家的人,但是我愛我的國家,我可以這麼說。"
劉維瓊不是盲目的愛國者。她十分清楚中國的問題所在:法律規定常常被忽視,這令她感到憂慮。她說,共產黨腐敗、不民主,但是這些不會對她有什麼真正的影響。如今在中國經常能聽到的她這樣的言論:"我覺得增長和發展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夠把發展搞上去,這個才是最重要的。我覺得你能保證,把我們的發展弄上去,那麼你專政、貪污都Ok!美國你不貪污、不專政,但是你有經濟危機啊。"
劉維瓊是在香港對在1989年6月發生在天安門廣場的學生抗議示威活動有所瞭解的。當時她在那裡做實習。在她的教科書裡或是大學的馬克思主義課上並沒有提到這段歷史:"中國的學生很勇敢。我覺得,如果我在當時的情況,我可能會加入他們的運動。今天的中國可能不會有類似這樣的遊行了。因為大部分人的看法其實跟我是一樣的。畢竟中國這20年來的發展證明了很多問題。中國的經濟現在以這種驚人的速度在增長。如果當時他們推翻了,還會有這樣驚人的速度嗎?我表示懷疑。"
劉維瓊拿出她橘紅色的課本。為了參加新加坡大學的英語入學考試,她必須學習。她相信,自己能在那裡獲得一個學習位置。畢竟她在她的年級裡名列前茅。提到新加坡,她笑著說,"那裡有很多中國人,這會讓她在那裡的生活變得更容易。"但是只要中國有一個好的機會出現,她就會立即返回中國。
作者:Kichner Ruth/嚴嚴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