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e Pavillon Expo 2010
2010年4月7日德國館"和諧都市"位於上海浦東區盧浦橋南,直接與法國、波蘭和瑞士的館區相鄰,佔地面積6000 平方米,是參展國能夠申請到的最大面積。世博會對建館的規定是,展館本體建築只能佔用其總面積的60-80%,最高不可超過20米,"和諧都市"在限額內最大程度地利用了空間。
德國政府本次世博會建館預算三千萬歐元,營運預算兩千萬歐元。目前德國國內的經濟情況並不令人樂觀,前不久剛傳出不少城鎮面臨財政破產的消息, 在被問及德國政府為何斥如此巨資建造德國館時,本次德國館的政府行政部門-德國聯邦經濟和技術部的上海世博會德國展區總代表迪特馬爾‧施米茨(Dietmar Schmitz)說:"德國參加世博會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參加的目的是為了在主賓國宣傳德國,提升德國的形象。給主賓國的參觀者一個不用到德國就能體驗德國風情文化的機會。"
來自慕尼黑的建築設計事務所-石凱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Schmidhuber + Kaindl)從25家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獲得了本次世博會德國館的設計權。為了加快進度,提高效率,德國館從規劃設計到實地施工都由這家公司直接參與。參加競標雖然意味著需要付出許多前期的努力,但對於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魏悉理(Lennart Wiechell)來說這是值得的,"參與競標是我們作為設計事務所經常要做的事情,有些時候有500甚至1000個公司去申請一個項目。我自己也參加過有1000個設計方案的競標。我們作為設計師是出於對項目以及其所在國的熱情而參加競標活動的,雖然肯定會有不被選上的風險。"
這家建築設計事務所內總共有15人參與了世博會德國館的設計工作。魏悉理從項目的一開始就參與了進來,這個項目對他來說最大的吸引力就是,能夠擁有極大的設計創意空間。
從外表上來看,像個巨大現代雕塑作品的德國館由四大建築體組成,這些建築體是負荷力、承載力、撐托力、支承力在建築設計中理想的應用。每一建築體單看好像都似乎失去平衡,但是當各個部分構成了一個整體時,便相輔相成,達到和諧都市展館整體穩固的平衡狀態。同時它也是一座在更新與保留、創新與傳統、城市化與自然化、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工作與休閒、全球化與民族化之間爭取平衡、求得和諧的城市。這一設計從建築角度再現了和諧都市的主題構思。老建築與新建築的完美結合,城市與綠地的相互托襯都是人們在歐洲能夠經常感受到的。
據官方估計,在上海世博5月1日至10月31日這段開放時間中,會有八百萬人參觀德國館,這也是上海世博會總預計參觀人數的十分之一。科隆博覽會國際有限公司是本次世博會德國館的營運方,負責安排館內450名工作人員為參觀者提供服務。其中除了10名科隆博覽會國際有限公司的核心工作人員以外,還有250名熟練掌握中文及德語的接待人員以及200名餐廳工作人員。德國館的餐廳屆時會讓參觀者品嘗到正宗的德國北部海鮮、萊茵地區的醋燜牛肉、紐倫堡小香腸以及巴伐利亞州烤豬肘等德國特色美食。
作者:任琛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