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討好中國,就能與之合作
2006年5月23日
德國之聲:
德國總理梅克爾結束了對中國的訪問,您在她首次出訪中國之後有沒有觀察到德國新政府對華政策的改變?
桑特施耐德:
與她的前任施羅德相比,梅克爾的對華政策棱角更為分明。梅克爾今天上午在上海已經表示,中國人談判時立場很強硬,德國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也應該保持強硬的立場。梅克爾就是這麼做的。梅克爾不僅談到了兩國之間良好的經貿關係,還談到了一些對德國外交重要的內容,而且指出這些問題是兩國存在意見分歧的地方。這些問題包括人權以及對智慧財產權的侵犯。梅克爾在北京與她在巴黎、華盛頓、莫斯科的風格相同。她說話直來直往,對中國東道主不諂媚。中國領導人對她的做法也表示了理解。
德國之聲:
人權問題是中德之間一個重要的意見分歧,梅克爾在北京僅僅表示,人權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卻沒有具體的深究。您怎麼看梅克爾對華人權新思路?
桑特施耐德:
我認為這是梅克爾的一個策略。她沒有過分批評中國政府,而是指出兩國在人權問題上存在意見分歧。中德兩國之間進行的法治國家對話,比在公開場合通過強硬措辭對中國政府提出批評更有影響。強硬的措辭對中國人權狀況改變不會起到關鍵作用。重要的是,中國政府應該意識到,人權問題是德國對中國關係問題上不可迴避的問題。
德國之聲:
梅克爾今天在上海拜會了上海天主教區大主教金魯賢。這位主教既受到北京的承認,也受到梵蒂岡的承認。您認為梅克爾參觀教堂是因為出自個人信仰,因為她的父親是一名牧師,還是想釋放一些政治訊號?
桑特施耐德:
這項活動當然和梅克爾的個人信念有關,當然也包含其他訊息。我希望,梅克爾這次訪問也能給北京當局一些觸動。中國,一個不斷開放的國家,一個不斷融入國際大家庭的國家,如果在某些細小的問題上,特別是與中國公民社會發展有關的問題上,堅持自己制定的游戲規則,是不合時宜的。為了中國,以及中國在國際上的聲望,改變這一情況迫在眉睫,將會促使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大家庭。
德國之聲:
梅克爾結束了對中國的訪問,您覺得這次旋風之旅成功嗎,有沒有什麼遺憾?
桑特施耐德:
我覺得是一個成功的訪問。梅克爾此次訪問中國之後,結束了她作為總理對所有德國重要夥伴國家的訪問。如果單單從電視畫面上看,拋開一系列兩國仍然存在分歧的爭議話題,中德兩國領導人的氣氛還是很好的,處理問題的態度是務實的。中國領導人要認真對待梅克爾總理放出的訊號。作為德國,作為歐洲,人們不能簡單認為,只要討好中國政府,就能夠與中國合作。這是梅克爾此次訪華為德中關係進一步發展做出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