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上海
位於中國東部的沿海特大城市。中國的經濟中心。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上海港貨物堆積 德國製造商十分著急
嚴格的「清零」政策導致上海港的貨物堆積如山,德國製造商正在為潛在的嚴重供應鏈危機做準備。
前有《武漢日記》 後無《上海日記》?
武漢因為新冠疫情封城期間,中國作家方方記錄的所見所聞引起極大反響。如今上海已被封控數周,有人不禁要問:為何還沒有《上海日記》?
累計40萬確診36死 上海極低死亡率惹質疑
上海週五(4月22日)宣佈展開「社會面清零」的九大攻堅行動,與此同時再通報新增11死。過去近一個月,上海累計至少40萬人確診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總計36宗,極低死亡率引發質疑。
「原來以為這樣的事發生在鄉下,不會在西化的上海」
上海封城後,在那裡的德國人親身感受到不自由的滋味。一名機械公司經理說,「我們都想走」,「認識人當中,沒有人願意再回來」。
疫情下中國經濟趨冷 或將拖累全球
中國零售業營業額3月衰退3.5%,房地產銷售量暴跌1/4,失業率達到5.8%這一兩年來最高值;在東海上,貨輪平均要排隊等待約一星期才能進入上海港裝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中國經濟長期趨冷將對全球造成嚴重影響。
上海移民查詢急增 用腳向封控說不?
上海的新增新冠病例,連續第二天維持於二萬宗以下。持續多週的全城封控仍未見盡頭,但有經濟能力的一群,耐性漸漸被消磨殆盡,移民成為他們的下一步。
長平觀察: 「跑路天後」張愛玲的飢餓故事
這些日子裡,據說很多上海人每天都要對著張愛玲的照片拜一拜,稱她為「跑路天後」。時評人長平認為,人們也應該讀一讀她描寫「飢餓」的作品《秧歌》——堪稱中國版的《1984》。
上海疫情累計17死 2行政區稱實現社會面清零
上海週二(4月19日)再添7宗新冠本土確診死亡病例,本波疫情至今已累計17死;與此同時,同日新增的本土確診病例為半個月以來首度降至2萬以下。上海疫情可能迎轉捩點嗎?
官方就核酸篩查亂象致歉 網民是否買賬?
封控了半個多月,為什麼居民小區內仍然會有陽性病例不斷出現?許多上海市民懷疑混亂的核酸篩查工作是主要原因。現在,上海市副市長就此道歉,卻遭網民譏諷「道歉有用嗎」?
飛越德國特斯拉
特斯拉在德國的工廠已經正式投產,以後全世界的特斯拉客戶除了美國和上海,又多了一個選擇。我們「飛」進去,一探究竟。
專訪:習近平拿「動態清零」做「偉大鬥爭」
一場疫情,兩種路線。上海抗疫封城,手段強硬卻步調凌亂。中國獨立學者吳強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指出,習近平的「動態清零」總方針被賦予了階級鬥爭的內涵。上海與中央關於「動態清零」及「與病毒共存」的拉扯背後,體現的其實是一場鬥爭。
上海疫情再增7死 焦慮激化「新冠羞辱」
上海本輪疫情至今已累計10宗死亡病例,封城還在繼續,民眾彷彿置身壓力鍋。染疫、隔離、足不出戶的焦慮,正令上海出現鄰裡對立及排擠的局面——尤其是針對確診者或疑似陽性者。
傳週三有望解封:上海為清零付出了什麼代價?
上海週一通報封城以來第一批新冠死亡病例。與此同時傳出官方已下達「軍令狀」,要在週三之前實現「社會面清零」,上海有望迎來解封。德國之聲訪問專家學者,請他們剖析上海封控鬆綁的可能性,以及「上海模式」幻滅帶來哪些影響?
牆外文摘:念出上海疫情逝者的名字
有媒體指出,中國「清零」政策讓上海許多市民無法獲得醫療服務,基本的生活需求得不到保障,因防疫強制措施而死亡的案例也層出不窮,我們要一一記錄並念出這些逝者的名字或者身份。
上海封城:輿論控制與呼喚自由
上海封城後,社媒上很多尖銳的批評之聲只活躍了很短時間便被消音。儘管如此,人們沒有停止對言論自由的期盼。
新冠不停 清零不止
在經歷了數周的封控後,上海本周六報告了創紀錄的新增有症狀病例。中國其他一些地區也實施了防疫相關的限制措施。在公眾輿論的質疑聲此起彼伏之下,中國官方出面解讀「動態清零的必要性」。
德語媒體:疫情倒逼中國自由化?白日做夢!
德國《世界報》認為,上海民眾對防疫政策的不滿,根本就不可能撼動中國的專制體系,上海人民的牢騷在演變成香港人那般的反抗之前,就會遭到專政體系的嚴厲鎮壓。《每日鏡報》則呼籲盡快對俄羅斯「斷氣」,不能給普丁轉投北京的時間。
客座評論:從武漢到上海——中國抗疫的制度優勢是什麼?
政治安全的考量壓倒一切,這是北京制定防疫政策的根本,也是她不惜一切動員「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的前提,而不惜巨大社會代價,包括經濟、民生和不可計量的次生災害。
中國全球貿易順差3月激增243%
今年3月中國對外出口同比增長15.7%,進口總額則略有下降。一個月間,中國的全球貿易順差激增243%,達到474億美元。
堅持「動態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
入春以來,中國各地新冠疫情陡然升級。上海的疫情在中國全國各地尤為突出。與此同時,包括德國在內的不少歐美國家已經取消了大部分的防疫限制措施,民眾似乎已經迎來了「後疫情時代」的自由生活。中國走出疫情究竟應堅持「動態清零」還是選擇與病毒「共存」?
上海新冠病例再創新高 疾控官員自殺
上海在持續封城、新病例屢創新高之下,民間和地方官員的壓力與日倍增。中央仍然高調下達動態清零的最高指令,愈來愈難防控的也許不止是病毒,還有累積中的社會危機。
德語媒體:奧密克戎毀了習近平的"抗疫戰績"
上海陷入封鎖狀態已經兩周有餘,但新增病例的數量並未出現下降趨勢。儘管民眾的不滿情緒與日俱增,但當局似乎仍沒有放鬆限制的跡象。
封控下的上海
上海的新冠封控措施讓許多居民為基本生活問題發愁。嚴格的「病毒清零」措施讓這個2600萬人口大都市的供應鏈受到衝擊。這裡是德國之聲通訊員Fabian Kretschmer帶來的報導。
長平觀察:上海的飢餓實驗
長平
中國政府堅持「清零」防疫政策,豐衣足食的上海出現嚴重的飢餓現象。時評人長平指出,飢餓是一種政治實驗。歐美通過社會來控制疫情,中國利用疫情來控制社會。
德語媒體:中國疫情重創全球經濟
烏克蘭戰爭和嚴重的通貨膨脹,已經令各國企業叫苦不迭,而奧密克戎新冠變異毒株在中國的迅速蔓延,更是令全球經濟雪上加霜,對世界性經濟蕭條的擔憂正在與日俱增。
政協委員回應「夫妻陽性誤判案」 美總領館部分撤離
上海浦東一名政協委員針對引發爭議的「上海夫妻誤判陽性」錄音檔事件給出官方解釋,但中國網民卻不買單。與此同時,美國駐滬總領事館下令部分撤離。
德語媒體:上海民眾擔心斷糧
短短數天時間裡,上海 - 這座中國最繁華最國際化的城市已經變成了一座死城。這座人口兩千多萬的大城市顯然沒有為封城狀態做好充分準備,食品供給正在出現問題。
上海稱1.1萬新冠患者康復 網傳方艙亂象惹議
官方稱對上海戰勝新一輪疫情充滿信心,但相較於官方強調的正能量,中國社群網絡近日卻爆發多波抱怨方艙醫院亂象的發文。
上海疫情持續嚴峻 中國批美國「無端指責」
雖已採取嚴格的封控政策,上海的新增確診病例依舊持續攀升。中國外交部對美方的旅遊警告作出回應。面對民眾反應的供保難題,當局不斷釋放解決意願。
為保金融業運轉 上海銀行員工留宿辦公室
在持續封城的情況下,為了維持金融基礎設施的運轉,不少上海金融從業者已經多日留守辦公室,睡在簡易床墊上,吃盒飯和泡麵用以飽腹。
德語媒體:上海的遭遇 中國的困境
周六的德語媒體繼續關注上海的疫情及其實施的嚴苛封控措施。有記者不禁問道:如果連高效的上海都無法避免疫情大爆發,那中國其它城市呢?
部分上海老人 為清零政策付出生命代價
隨著嚴格封鎖政策的實施,上海東海老年護理醫院發生多起死亡事件。有專家認為,因為科學防疫讓位於政治運動,清零政策失去了討論的空間。
上海當局承認工作不足 美國對華發布旅行警告
「上海副市長哽咽發言」見諸多家媒體的同時也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熱搜榜,但是這番景像似乎並沒有博來中國網民的同情。同時,美國國務院就疫情提醒本國公民中國當地「任意執法」。
上海美領館陸戰隊員「斷糧」 同事送食物解難
上海封城導致民眾食品短缺,一名美領館工作人員在微信平台上發出呼籲,要求同事為駐守領館的7名海軍陸戰隊隊員省下一些食物。隨後有好心同事積極相助。
中國小感冒 全球供應鏈將大病一場?
中國金融中心、世界上最繁忙港口城市之一的上海已經幾乎被完全封鎖了一個星期。儘管「清零」在過去防止衞生醫療系統免於崩潰,如今卻使中國各行各業甚至全世界所付出的經濟代價不斷增加。
坐困上海的德國米三星廚師:「幾天前我們得到了幾根黃瓜」
上海封城禁足令,對於每一個人的生活來說,都帶來了巨大的考驗。一位來自德國,在上海生活了近20年的米其林三星大廚,與DW德國之聲中文網分享了他的感受。
上海封城11天 市民抱怨食品短缺
98%的新感染者並無症狀,上海仍然不惜高昂代價堅持動態清零政策。2600萬人民的生活供給受到威脅,1.1萬名快遞成為配合政府保障工作的重要基石。
上海現有本土確診破10萬 網傳柯基犬遭撲殺惹眾怒
上海確診數字每日攀升,隔離封控下的防疫亂象正讓民眾負面情緒高漲。浦東週三(4月6日)晚間傳出有寵物柯基犬被以防疫為由用鐵鍬打死,在社群網絡上引發眾怒。事實上,這已不是中國防疫首次出現類似事件。
輿論施壓奏效:上海家長允許陪護陽性兒童
上海感染了新冠病毒的兒童可以同父母一道在"親子艙"接受隔離。這一新政策被認為是"人性化管理"的正確方式。
中國單日新冠確診破二萬 傳其他病患被拒治療
中國新冠疫情飆升的同時,各種醫療亂象也在網路上流傳,人權觀察呼籲中國當局在防疫的同時也要顧及健康權和其他基本人權。
客座評論:習近平輸不起的抗疫
上海疫情大爆發,再次引發清零和共存的爭論。政論家鄧聿文認為,因為習近平將防疫作為體現制度優勢和個人成就的工具,堅持「動態清零」便成為必然結果。中國民眾為了他的一己之私,恐怕還要在這種嚴防死守的不自由狀態熬上更長的日子。
上海單日飆1.3萬確診 專家:清零機率幾近零
單日新增1.3萬新冠病例,這不是全中國的確診數字,而是單單上海一座城市。上海週一(4日)的確診數字,讓中國社群網絡炸開了鍋。上海疫情對中國「動態清零」防疫政策有何啟示?抗疫下一步往哪走?德國之聲訪問兩位專家提供見解。
上海疫情嚴峻 當局堅持「清零」
一周前,上海因疫情嚴重開始實施分階段「封控」措施後,情況並未出現緩解。軍隊和來自其他省市的醫務人員已經進入上海,協助防疫。上海市大約2600萬人口均被要求接受新冠檢測。
牆外文摘:上海封城對於台灣的衝擊
對於台灣而言,除了擔憂中國疫情可能造成供應鏈的斷鏈危機外,台灣銀行或租賃業者面對廠商債務違約的風險也可能會增加。
蘇州發現新變異株 中國內地新增超1.3萬
本周日,中國通報超過1.3萬新增新冠陽性,是疫情以來的最高水準。不過大多數病例是無症狀感染者。與此同時,在蘇州發現奧密克戎新型變異株。針對這輪疫情能否「守得住」、代價幾何的質疑聲愈加響亮。
中國堅持動態清零 網民抱怨:越清越不靈
中國官方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的態度,收獲了擁護與叫好,但也招致了不少質疑和批評。而面對與官方宣傳不同的聲音,相關部門也採取了「清零」的措施。
上海醫療瀕崩潰?封控新措施遭怨慢半拍
上海週五宣佈浦東解封、浦西展開封控,並祭出多項新措施,包含離滬須「雙陰」證明、要求社區「排摸」居民緊急就醫需求等。大量中國網友稱「早該如此」,批判上海防疫慢半拍的同時,有外媒引述匿名消息稱,上海醫統正「瀕臨崩潰」。
經濟下行壓力大 李克強:盡快出台政策穩增長
中國約5.5%的經濟增長目標恐將更難達成?中國經濟面臨內憂外患,李克強週二(29日)在國常會稱要「把穩增長放在更突出的位置」,盡快出台穩定經濟的政策,並加大國債發行力度,但上海疫情發展卻讓專家看法不太樂觀。
mRNA疫苗亮綠燈?上海市:支持新冠疫苗進口
中國疫情持續升溫,週二(29)單日新增逾8000例本土確診,再破紀錄。疫情重災區的上海市同日發佈公文稱「支持新冠病毒疫苗進口」,被認為中國疫苗政策或將轉彎、允許引進外國mRNA疫苗?
上海「鴛鴦鍋」封城 足不出戶定義惹議
過去10天,上海已累計新增近2萬例本土感染。該市以黃浦江為界分兩區封控,被稱是「鴛鴦鍋封控」,官方要求居民「足不出戶」,連遛狗和扔垃圾也禁止。這次封城會否重創經濟?
上一頁
第5 頁,共27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