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3012 Textilunternehmer Mäder
2009年1月1日德國企業家烏爾裡希.梅德爾在中國投資的工廠在寧波,而他的家就在自家工廠的閣樓上,面積有500多平方米。他說:"我以前在附近還有兩處別墅,不過從來沒住過。後來就干脆賣了。我對工作樂此不疲,幾乎從來不打高爾夫。我必須經常在廠裡待上一小會兒。時常出現在企業裡能夠給生產經營帶來很大的安全感。我們把圍牆提高了一米半,但儘管如此,還是有人從大門入口附近的圍牆那裡偷竊產品標籤。"
梅德爾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從家裡走到工廠車間,共有400名員工在這裡工作。他們都效力於梅德爾創辦的波利馬科斯公司。和該公司的許多中國競爭對手相比,波利馬科斯公司的規模實在很小。1977年,梅德爾當時所屬的公司將業務擴展到香港和澳門。幾年之後,他獨立開業,並通過絲綢織造賺了不少錢。
不過90年代中期開始,絲綢材質不再流行,梅德爾的淘金年代也隨之結束了,"絲綢價格一再大幅下滑。儘管生產成本上漲很多,但人們今天購買和15年前同樣品質的產品所付出的價格卻幾乎和當時相等。那些廉價超市,比如aldi、lidl等,他們摧毀了一個健康的紡織品市場。只有極個別人的叢中獲利,併發家致富。"
1983年,烏爾裡希.梅德爾和其他幾位德國企業家一起發起建立了上海德國商會。當時他所有的中國業務夥伴都還是國營公司,當他希望從對方那裡訂購一些貨物時,感覺就有點像進行一次冒險。因此在從中國夥伴那裡購買材料時,他根本就無法施加任何影響力,"簡單地說,當時這裡生產的產品水準比較低。從長期而言,現在的市場當然更為有趣,更為富有活力。不過競爭當然也就更為激烈。我後來從澳門去了上海,後來又出於業務需要而從上海轉移到寧波。而如果情況需要的話,我還可以繼續去武漢長沙等地方,利用那裡價格相對較低的勞動力。不過我已經59歲了,再做更多的發展也不太可能了。"
現在梅德爾再次當選上海德國商會主席,當被問到他今後是否會返回德國生活時,梅德爾認為這已經不太可能了,"我可不想有一天突然不得不自己加油,自己去食品店買東西。我覺得自己已經不會做這些事情了。不會。"
儘管在中國已經生活了30多年,梅德爾會說的中文還是不多,在平時業務交流中,他們都使用英語。儘管如此,梅德爾卻學會了一種非常中國化的業餘消遣--麻將,"我們打的最長的一次玩了六十九個小時,牌友都沒有換。當然中間還有一些休息時間。一般而言,中國春節期間我們會玩得多一些,不過也就五個小時左右。"
梅德爾的3個孩子都在亞洲生活,他的妻子幾年前去世了。他在中國並沒有找到真正的家鄉感覺,這裡依然只是他的工作場所,但他在這裡全心投入工作,"如果運氣好的話,我們每年都能贏利,當然必須為此付出很多努力。我對自己的生活非常滿意。不過要想真正幸福的話,還缺一個伴侶。"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