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組織」在中亞難抵美國勢力?
2004年6月24日「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由中國倡議成立的的地區組織。在中國的參與下,它推行沒有美國直接或間接介入的積極安全政策。鑑於最近的形勢發展,中國努力加強國際反恐合作、建立互相信任的國際關係,以對應美國獨來獨往的作為。中國政府要把上海合作組織發展成為更有影響力的地區政治力量,並為歐亞大陸的逐漸接近做準備,其標誌是北京正在與北約進行謹慎的初期接觸。
就像安全政策始終是上海合作組織的中心一樣,該組織的成員國也一直對擴大相互間的經濟和文化關係感興趣。中亞國家在宣告獨立後希望自己在經濟上也能強大起來,而中國和俄羅斯則尤為重視保障該地區的原料安全供應。在這個擁有三千萬平方公里土地和一萬五千億美元國民生產總額的地區,有效合作的巨大機遇是無法衡量的。中國在塔什干宣佈給予各成員國九億美元的出口資助優惠貸款,這再次說明,中國把合作重點放在經濟上。」
德國「日報」看朝核問題會談
星期三,為期三天的北韓核問題新一輪六方會談在北京開始。德國的「日報」回顧了前兩輪會談的情況,接著寫道:
「過去麻煩的中美關係其間有了改善,人們突然開始談論中美互相信任的政治關係。俄羅斯利用與北韓的老關係,發揮調停人的作用。日本平時看到美國盟友與中國進行密切談判,總在揣測自己是否會被出賣,而現在甚至也樂觀其成,因為只要各方都擔心華盛頓與平壤的衝突升級,六方會談看來就是最好的出路。
目前至少可以排除來自美國的危險,沒有人相信,十一月總統大選之前,美國會對北韓採取決定性的行動。不過,這樣六方會談也就可能擱淺。美國指責北韓制定了濃縮鈾生產核武器的秘密計劃,不久前,中國批評說,美國指責的依據是無法審查的情報部門的情報。美國堅持其看法,認為北韓現在已擁有一到八枚原子彈。但是,隨著美國中央情報局在伊拉克的失敗,華盛頓關於北韓的情報也失去了可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