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2006年4月6日)
2006年4月6日四五運動:知識分子嚴重缺失
針對「四五」運動三十周年紀念日,香港《明報》今天署名評論文章,題目是《「四五」運動三十周年思索》,文章說:「這一運動的直接作用是加速了「四人幫「倒台和文革的結束;其間接作用則是當其一九七八年獲得平反時,極大地推動了思想大解放和改革開放。四九後,中國大陸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文革前十七年,二是文革十年,三是七九年後的改革開放,四是近年的和平崛起進程。從這個角度看,三十年前的『四五』,對於結束文革、推動改革開放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由此也成為中國百年現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之一。但「四五」運動同時也其一些特點或侷限性。這主要表現在這一運動的自發性和朴實性上。必須承認,參加這一運動的絕大多數人並沒有對文革的清醒認識,更無反思,而只是抱著一股對國家前途憂慮的樸素情感而走到天安門廣場。」
文章接著寫道:「由『四五』運動間接催生的改革開放,只是中國百年現代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已,但卻折射出中國百年現代化的一些外部特徵,那就是伴隨著太多的血腥和暴力,幾乎沒有在民族的精神層面著力。『四五』運動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是,其直接推動者是普通的工人和市民,中國知識分子在這一運動中呈現嚴重的缺失。中國知識分子在關鍵時刻的缺失,甚至一直延續到今天,由此也使人產生更多的思索。」
《明報》的文章分析道:「過去百年,中國知識分子從反封建開始,直到社會主義運動和民主化潮流,可謂趕盡浪頭,無處不在,但在關鍵時刻和場合卻又無處可見。中國知識分子的獨立性與其東歐同行的差異,由此可見一斑。今天的中國和中國知識分子,不需要「四五」那樣壯烈的運動,甚至也不需要「五四」那樣的轟轟烈烈,但卻需要更多紮紮實實的基礎工作。中國知識分子需要有更多的關懷,不但對國家,而且也對世界;不但注重國家的發展,而且也關心發展中的問題;不但關心物質指標,更關心民族精神世界成熟;不但關心別人,更關心知識分子的自身修煉。」
澳洲不同於美國和日本
另外,中國總理溫家寶本周訪問澳洲,与澳方簽訂和平利用核能的協議。這一舉動引起了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密切關注。香港《太陽報》本周發表評論,題目是《中澳關係:戰略互動,能源合作》文章寫道:「溫家寶此次澳洲之行的時機十分巧合,正好是在不久前舉行的美日澳三國外長安全對話會議之後。三國外長安全對話的主要焦點,是如何與一個正在崛起的中國打交道。自二戰結束以後,美國就一直利用東亞的日韓與大洋洲的澳洲,作為其制約共產黨中國的兩翼。……但另一方面,澳洲也一直與中國保持較為良好的關係,素有「西方陣營的親中國家」之稱。……從這個意義上來解讀中澳此次在核能領域裡的合作,人們可能更易於理解其背後的戰略互動。同樣的敏感領域裡的能源合作,在中美和中日之間就完全不可能發生;澳洲之不同於美國和日本,從中可見一斑。」
文章接著分析道:「當然,在中澳之間,也並非沒有完全不可踰越的障礙,重者如美日澳戰略合作畢竟是對中國的遏制框架,輕者如中澳的能源也並非一帆風順,平安無事。就輿論關心的澳洲向中國提供鈾材料方面而言,就在中澳簽訂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之後,澳洲方面又宣佈,由於澳洲铀矿的原因,澳方要直到二零一零年才能向中國完全供應鈾材料。另外,在鐵礦石領域,中澳最近也存在一些摩擦。中國近年對鐵礦石的進口需求量很大,但去年國際市場上鐵礦石的價格波動較為厲害,對此中國政府通過行政調控手段作了一些干預,因此引起了澳洲的反彈,被認為影響了澳方的利益。未來一段時間中澳雙方如何取得在這一問題上的協調和平衡,也是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