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
2004年10月28日針對鮑威爾訪華的意圖,香港《明報》本周發表文章,認為鮑威爾在美國大選進入白熱化階段訪問中國,明修恢復朝核六方會談棧道,暗渡挺布希陳倉,無論談得成談不成,起碼向美國人說明,布希政府跟中國可以有商有量。
社論寫道:「今屆美國大選跟往年比較,中國沒有成為爭論的主題,顯示兩位候選人在對華政策上的分歧不大。…… 美國兩黨候選人大選辯論中都沒有挑起中國話題,首要原因在於美國當前要務是反恐,當中首先關注的是中東地區,美國最擔心的是恐怖組織與核子俱樂部的任何國家組成同盟,這才是對美國安全的最大威脅,所以即使中國在某些鷹派政要眼中是「潛在對手」,在美國外交仍以反恐作為主調而沒有回復到常態以前,中國還會處於次要地位。」
文章繼續寫道:「既然中國不是美國的戰略敵人,美兩黨的分歧也不大,中國也就會好好地配合美國的大選:一、不押寶在任何候選人身上;二、不添亂,命令禁止任何官員學者在大選結束前發表對任何候選人的評價,報章也禁止刊登這類文章;三、多買美國貨,以免有人挑起民眾情緒。」
《明報》的文章最後分析道:「真正值得憂慮的是當選政黨在國會成為少數黨,多數黨在國會會不斷挑戰總統的對華政策,諸如貿易保護問題和人權等問題又會再次成為爭論的話題。如果克裡當選,加上新任總統對華政策出現『學習曲線』問題,對華政策就會出現反復,因為新任總統以及其班子有一個重新制訂政策的過程,特別是克裡跟石油利益集團和軍工集團的關係不如布希密切,就會增添變量,但這也未必不是好事,因為這可能會導致對台灣軍售問題會有轉圜的餘地,也未嘗不會改善中美關係。」
《明報》本周還發表社論,告誡中國要警惕石油大鱷炒作中國餓虎論。社論說:「國際石油價格上周被推高至55美元一桶以上,炒家所持的其中一個理由竟然是中國公佈的9月份經濟增長率高過預期,近一年來西方媒體和國際炒家不斷炒作的「中國餓虎論」再次發酵。……能源供應和價格問題正構成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挑戰,卻是不可迴避的事實。如何應對這一挑戰?既高度重視,又不過分誇大,適時對西方媒體與國際炒家的投機炒作展開必要的反擊,當是可取之道。 」
社論說:「對能源價格高企和能源供應緊張所產生的影響,中國政府是不可掉以輕心的。從根本上說,中國要應付這一挑戰,無非是從開源與節流兩個方面著手。從開源的角度看,積極開闢國外資源,分散風險,促進石油進口多元化,當是目前中國領導層的戰略選擇。為了減低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石油外交」目前已成為成為胡溫政府對外交往的主要內容。……在節流方面,中國有關當局的空間更為廣闊。我們並不希望看到中國政府因噎廢食,為了能源問題而採取限制消費的極端措施,實際上,只要中國能使每輛汽車的燃料消耗達到發達國家的水準,每年就至少可以節省1000多萬噸油。此外,從市場博弈的角度看,為了應對國際炒家利用「中國餓虎論」,培育國內石油期貨市場,加大對國際石油期貨的投資,改革石油價格形成機制,都是中國有關當局亟需解決的課題。」
本周《信報》刊登專欄作家鄭永年的文章,分析中國能源危機與中國外交策略的關係。文章寫道:「在和世界融為一體的過程中,中國和世界經濟交往的模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早期中國只是希望引入外國資金,利用外資來發展內部經濟是國家政策的主線。……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外國經濟利益進入中國,中國似乎正在失去自己的產業發展自主權。……中國的交通運輸業就是很好的一例。從中國本身利益來說,私人汽車本來就不應該成為主導工業。……可惜的是,今天私人汽車已經成為了中國的主導產業。這裡難道沒有外國經濟利益的影響嗎?國內的石油需求已經是高居不下,私人汽車業的發展只能促使這種需求的飆升。」
鄭永年的文章分析道:「不過,中國的國際戰略似乎並未能有效地配合國民經濟的這種巨大轉型。就石油來說,中國迄今還沒有建立一種類似於發達國家如美國和日本的石油儲備制度。……中國更沒有維持國際石油運輸路線安全的能力,這尤其表現在馬六甲海峽,絕大多數來自中東和非洲的石油經過馬六甲海峽後才進入中國。如果馬六甲海峽的安全不保,中國幾乎就沒有石油安全。」
鄭永年最後寫道:「這次能源危機一方面顯示了中國以往國際戰略的不足,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內外環境的變化對中國國際戰略的嚴峻挑戰。很顯然,中國領導層還沒有心態和經驗來調整現成的國際戰略。……由於中國和外在世界的高度相互依賴性,中國在這兩個方面的需求越來越顯著。但是,無論是保護本國的海外經濟利益還是從海外獲取國內所需要的資源,中國現存的國際戰略遠遠不能勝任。怎麼辦?這是今後所有中國領導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報摘:邱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