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港媒:連宋餘波 張春橋之死
2005年5月19日本周的《亞洲周刊》發表報導,題目是《汪道涵影響北京新思維》報導說:「 汪道涵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先驅,他當年提「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係的本質就是共同締造的關係」、「兩岸以經貿為先導」等理念,一度不為當局重用,如今都在胡錦濤新政中實現了。」
報導寫道:「胡錦濤新政最近一個時期來對台灣工作的新思維,其實,許多理念都是早年汪道涵提出過的,卻沒有被當時的執政者采納,致使北京對台工作走了彎路,直至去年跌至最低點。汪講了不少先驅者講的話,他說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當時面臨的壓力很大;他講兩岸關係的本質,就是共同締造的關係,當時壓力也非常大;他講兩岸應以經貿為先導,而不是政治為先導,當時壓力更大。現在已經證明這些論述都是正確的。總有一批人先認識了規律,但先驅者付出的代價是高昂的。……一位上海台灣問題學者說,連宋這次來訪,對北京所起到的思想解放的作用,恐怕遠比現實的反獨促統作用要大。首先要走出誤區,解放自己,人一旦解放自己,會認識到應該怎麼辦。這十多年來,北京的意識形態把自己手腳捆死了。有人認為應該把和平建設放下來,把台灣攻打下來,再去建設。究竟是解決了台灣問題再建設,還是繼續把握發展的大方向,以智慧去解決台灣問題,今天中央已經作出了可貴的選擇。」
香港《蘋果日報》本周則發表關於台灣島內政情分析的文章,題目是《宋楚瑜還有很驚人的政治能量》。文章說:「台灣親民黨在國代選舉慘敗後,泡沫化的速度加劇,黨主席宋楚瑜的魅力今非昔比,逐步被選民離棄的殘酷現實已擺在他眼前。但是,宋楚瑜在台灣政壇打滾多年,聲望一度如日中天,正所謂「爛船也有三斤釘」,宋仍有很驚人的政治能量,其動向仍會對台灣的政治生態造成一定的衝擊,甚至馬英九的政治前途也跟宋楚瑜的去向息息相關。」
《蘋果日報》寫道:「無論年齡因素,還是手上的政治資源不足,宋楚瑜已沒有問鼎下屆總統寶座的可能。但是,宋雖不足以成就大事,卻有足夠能力敗事,畢竟他還有三十四席親民黨立委作後盾。在去留之間,宋有三個選擇:一是徹底倒向民進黨,實行「親(民黨)民(進黨)共治」;二是重回藍營,甚至推動國親合並;三是退出政壇。可是,對宋楚瑜來說,這些都是非常痛苦的選擇,都意味他將走到政治生涯的盡頭,既然陳萬水也不能迫他退隱,可見宋絕不會甘心在政壇如此草草收場!」
本周另外一條值得關注的新聞就是,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正在日本訪問。這是上個月中日民間風潮發生之後,中國最高級別的政府官員訪日。稍前,中日兩國舉行了戰略對話。香港《東方日報》本周透露,中日共同作業計劃有望在今年夏天簽署。報導說;「為改善中日關係,雙方政府正在研擬所謂的共同作業計劃,希望今年夏天能夠由雙方外長簽署定案。這兩天日本外交部次長谷內正太郎和中國副外長戴秉國正在北京展開外交部次長級會議,為有關計劃敲定具體內容。……『作業計劃』在新能源共同開發上,包括雙方結合政府與民間共同研究新能源,例如燃料電池或太陽能發電等,其他如節省能源的技術和能源輸送等科技也將包括在內。……至於雙方仍待解決的問題,計劃內也將列明這些項目,表明將透過政府間對話解決。這些問題包括東海油氣田開發、大戰期間日軍遺留在中國的化學武器問題、日本對華『貸款』應圓滿結束等。」
在中國國內局勢方面,「四人幫」骨幹張春橋去世,也成為頗受香港媒體關注的一條消息。《亞洲周刊》本周刊登署名文章,評述張春橋一生。文章寫道:「張春橋是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回顧七一年林彪與毛澤東反目的九一三事件,說到底,是毛要樹張為接班人,林失寵而生恨。毛自五八年讀到張《破除資產階級法權》以來,幾乎視他為唯一的精神知己。……在「理論建設」方面,毛澤東並沒有看錯張春橋。張的寫作才能一流,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也別具一格,超越前輩康生、胡喬木和陳伯達,也優於同輩王力、姚文元、戚本禹和關鋒。」
文章接著寫道:「張春橋是中共製度的產物,但也令這制度出現質變。他曾將毛思想推至理論的高峰,但也使天下人看清楚毛思想的荒誕。他病態般的破壞欲和迫害欲,其實是為了向毛澤東索要更多寵愛,即更多權力。……張春橋曾令許多無辜者家破人亡,而自己卻不得不在政治的壓力下,跟名叫文靜、患難與共多年的愛妻、四個子女的慈母分手,因為她年輕時參加革命有過「叛變」行為。文靜當年在敵人手中受到折磨,比照張春橋文革中主持的一場場政治拷問,就痛苦指數而言,有什麼區別?有什麼不可原諒?」(香港特約記者:邱震海)
文摘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