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港媒:中美經濟對話與南亞戰略博弈
2008年11月29日據香港文匯報報導,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年度經濟會議,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在分析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的基礎上,謀劃和敲定明年經濟調控的基調和主線,以緩解金融海嘯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報導寫道:"今年會議的基調將是「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會議將釋放更多刺激經濟的積極訊號,以達成明年經濟增長8%的目標。"
報導接著寫道:"據透露,當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籌備工作正在緊張進行,包括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等多個部門的專家正在對會議有關內容進行研究和探討。按照慣例,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09年經濟大政方針後,國家發改委、央行和財政部將分別召開工作會議,制訂出貨幣供應和信貸投放計劃,及財政支出計劃報國務院審批,最後在2009年人大會議上通過。"
另外,布希任內的最後一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將於下月舉行。據《明報》透露,雙方的領軍人物分別是中國副總理王岐山和美國財長保爾森。由於美方代表團成員、華裔勞工部長趙小蘭日前透露,未知歐巴馬新政府會否保留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這一機制,所以,今次的對話有可能成為「絕響」。
報導說:"王岐山在廣東省副省長任上,曾與任職高盛的保爾森打過交道。但對歐巴馬的新財金班底,王岐山也不陌生。去年1月,他就與新的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薩默斯在北京相談甚歡,只不過,兩人當時一個是北京市長,一個是卸任的哈佛大學前校長。至於1961年出生的美國新財長蓋特納,其父蓋思南(曾任福特基金會駐中國首席代表)和王岐山一樣,都曾長期擔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董事,如此說來,王岐山還是蓋特納的叔父輩呢。"
另外,針對本周發生在印度孟買恐怖襲擊事件,香港《文匯報》刊登一篇戰略分析文章指出,孟買事件之後的印度反恐舉措,以及美印兩國在南亞地區的戰略行動將十分引人關注。文章寫道:"孟買恐怖襲擊發生後,印度當局很快便將責任推向"某些外國組織和勢力"。從外部觀察的角度看,這是一種最為容易的推卸方式,將矛盾轉向印度以外地區,由此迴避印度國內可能存在的導致恐怖襲擊的隱患。這一處理方式及其背後的思維邏輯,十分類似於'九一一'之後美國政府的思維邏輯。……鑑於印巴之間的宿怨,尤其是印度官方在襲擊發生後迅速將矛盾暗指巴基斯坦的來看,再加上巴基斯坦政權更替後,美國一直對巴心存不滿,因此,美印兩國是否可能以反恐為名,對巴基斯坦採取至少是部分軍事意義上的行動?一旦印巴戰火重燃,則不但南亞可能再次成為地區火藥桶,而且巴基斯坦是否可能在被迫情況下倒向不斷擴大的北約?一旦巴基斯坦倒向北約,近則有利於美國對伊朗的施壓,遠則有利於切斷伊朗與上海合作組織的聯繫,其潛在作用不亞於'九一一'之後美國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行動及其對全球戰略博弈帶來的影響。"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