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動蕩的中國將是一場噩夢
2006年5月21日中國只是世界大工廠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對歐洲來說,這個東方大國已經成為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
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中國不只與歐洲直接爭奪那裡的能源和原材料,而且中國還成功地將這兩個大洲發展為自己廉價消費品的接收市場。對很多歐洲政治家來說更為糟糕的是,所謂的中國模式,或稱北京共識在非洲和拉美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支持。德國發展政策研究所的所長迪爾克-麥斯納爾教授為我們解釋什麼是「北京共識」:
「北京共識是由專制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和不干涉別國事務組成的一個混合體。中國以這樣的策略與非洲和拉美國家打交道,以夥伴的姿態出現,並向這些國家提供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援助。這樣的策略當然與西方提倡的市場經濟,自由民主和干涉別國事務的原則相違背,並由此產生摩擦。」
合作領域
除了潛在的衝突之外,中國和歐洲之間也存在重要的合作領域。首先是環保。中國和印度以其高速的增長率加快了全球氣候變化和沙漠化的速度。歐洲必須將這兩個亞洲巨人納入全球環保策略。第二個重要合作領域是能源規劃。北京正在制定今後幾十年的能源政策。中國是否更多地利用核能,或繼續以傳統能源為主,還是加強再生能源的比重,歐洲在這方面可以對中國施加影響,其結果將關係到全球的生態。
德中雙邊關係中另外一個核心內容是所謂的法制國家對話。該項目是1999年前德國總理施羅德訪問中國時與當時的中國總理朱鎔基共同商定的。德國的現任政府已表示將保持這一對話。其目的是推動中國的民主化,法制國家建設和對人權的維護。儘管德國國內不乏對這一合作的批評,認為它不夠透明,但麥斯納爾強調了該對話的重要性:
「中國的發展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一方面一個經濟巨人正在崛起,它在很多領域,也包括技術方面已達到了世界尖端水準。但另一方面,中國仍有4億的貧困人口。它還沒有經歷政治的自由化過程。中國今後的發展蘊藏著很多風險。那裡有可能發生動蕩。因此與中國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強化機構及法制體系方面的合作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德國和歐洲必須努力幫助中國穩中求進。一個動蕩的中國對國際政治來說將是一場噩夢。」
如果這樣的噩夢最終不會成為現實,如果中國人成功實現政治上的自由化,那麼2020年的世界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格局呢?
「我們目前正在經歷一個由單極世界秩序向多極秩序過渡的階段。在單極的世界裡,美國居主導地位,而且150年來是以西方為核心的。但在未來中國和印度將逐漸與美國平起平坐,將出現西方與亞洲並重的世界秩序。對歐洲來說,關鍵的問題是我們是否能夠制定共同的外交政策,以一個聲音出現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麼歐洲將有可能成為多極世界中的第4極。如果我們做不到,那麼我們歐洲一個個主權國家就將是影響極為有限的輕量級選手。在國際政治的關鍵問題上,我們將沒有什麼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