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榮/AI啟動教育產業典範轉移新契機
古時的教育體制下,最理想的教育方式是能夠因材施教,例如私塾,由於學生人數相對有限,老師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差異化的教導。但在工業化之後,在現行教育制度下,學生進入學校學習知識,接受相對標準化教材的知識灌輸。
不過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學習學習知識的來源開始不限於學校傳授的知識,新一代的學生可說是數位原住民,他們更多的知識學習可能是來自網路,包括來自Google、YouTube、GPT分享的知識,成為未來學習知識的新模式。
甚至許多年輕學生利用OpenAI大模型來做作業,AI做出來的作業表現可能還比一些同學親自做的表現更為出色,徹底顛覆了傳統定義下的教育與知識學習模式。
且科技也讓知識的學習變得更有效,甚至可由學生自己掌握學習知識的主動權,這就是未來學習知識的新模式。
以傳統教學模式來說,學習效率絕對沒有辦法跟AI來做競爭。因此,對老師來說,未來老師的角色如何借重這些新科技,如何利用AI的分身來輔助教學,將是一門新的課題,讓AI分身變成老師的助教。
尤其老師個人的時間有限,無法兼顧到每位學生的個別學習需求,如果能利用AI建立老師的思維分身,讓學生與老師的AI分身進行對話,扮演原本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在各種不同的應用情境下,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
這個老師的AI分身,就像是運動選手的教練,扮演陪伴學習的角色,可以帶領學生從一點走到另一點,會陪著學生一步步學習。
尤其面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目標都不相同,透過科技可以大量的客製化,依每個學生不同的聰明才智與興趣,以及不同的學習進度與目標,藉由AI實現因材施教的理想。
如此,教育就從過去的標準化,轉變成可以為每個學生提供客製化的施教,因此我說,未來AI將帶動教育產業的典範轉移,我也期待不管是老師或是整個培訓產業的從業人員,都可以掌握到這個新的契機。
對於AI,我的看法是,AI有海量的知識及智能,而且很聰明。不過,AI並沒有智慧,人腦才是活的,透過經驗累積可以產生智慧,但AI是很好的應用工具,也可以幫我們處理很多問題,當然也可以應用在教育領域的第一線現場,讓學生與AI對話學習。
未來人人都可以善用AI這個新工具,讓工作或學習都比較有效率,AI也可以呈現事情各種不同的面向與觀點,讓我們的思考更全面,減少可能產生的思維盲點,進而減少決策的失誤。
以我個人學習AI的經驗,如今已在GPT建立一個「Stan哥的王道思維分身─AI阿丹」,可以讓一般人與具有王道思維的AI進行對話,或在組織培訓中讓AI成為王道領導學的講師助教,提升學習效率。未來還將建立王道變革、王道會計學等等不同主題的AI分身,透過AI Agent,讓各種不同應用的AI分身無所不在。
AI未來將啟動教育產業的典範轉移,我們要及早善用AI科技,借重AI的智能,當我們的學習工具,以人為本,在典範轉移的過程,讓AI也扮演一個重要的垂直分工角色,最終還是由人來做最後整合的角色,為社會創造新價值。
(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