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改革正視「靜默耗損」

聯合報昨天報導,明年國防部預算案顯示,志願役官士兵人數將比今年大減六七八四人,相當於兩個聯兵旅,且其中志願役士兵的減幅高達廿二%。這並非單純的數字變動,而是國軍結構性挑戰的縮影。
在軍事戰略中,「耗損」是再熟悉不過的概念。它指的是戰爭過程中,部隊在人力、後勤與裝備上的逐步消耗。傳統上,軍方會費心預估與補充這些耗損,以確保部隊能持續作戰。然而,筆者觀察到,在當代現役官兵身上,還有一種被忽視卻真實存在的新形態耗損:「靜默耗損」。這不是戰場的傷亡,而是日常軍事生活、任務負荷與社會期待長期疊加,逐漸磨盡官兵的心理和社會連結能量。
這種耗損不會立刻摧毀軍人,但會在日復一日的壓抑與疲憊中,默默流失韌性。表面上,軍人仍舊服從命令、完成任務,內心卻在沉默中逐漸崩解。它難以量化,卻真實存在,並持續侵蝕整體國防韌性。
在當代軍事環境下,耗損的型態來源大致來自於:第一,戰備任務常態化。在兩岸情勢緊繃下,官兵長期執行演訓、監控與應變,幾乎沒有真正休假。第二,社會角色擴張。軍人被期待能救災、守護、服務民眾,還要展現零錯誤的紀律與形象。第三,私人生活犧牲。家庭與情感經常被放在次要,長期壓抑帶來關係疏離與孤立感。第四,專業需求無限延伸。從無人機到資安、社群媒體應對,軍人被要求「樣樣精通」,卻缺乏相應支持與訓練。
這些壓力疊加,讓「靜默耗損」逐漸取代傳統的物資與人力消耗,成為更難察覺的隱形戰損。若制度回應僅停留在心理輔導,卻未觸及任務分配、升遷制度與軍民落差等結構性因素,就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志願役大量流失,很可能正與這種結構性的消耗有關。
近年國防預算雖大幅增加,明年更突破九千億元,占GDP的三點三二%,但若資源僅投注於武器裝備,而忽略「人」的承受極限,戰力終究是空中樓閣。因為最終執行任務的,是那群在沉默中逐漸耗盡能量的官兵。
更深層的挑戰來自社會文化。台灣長期「重文輕武」,軍人聲音缺乏理解與接納;網路輿論又放大軍中事件,使官兵同時承受軍紀與社會的雙重壓力。於是,軍人往往只能在沉默中承擔,直到危機爆發,外界才意識到這些隱形戰損。
若這樣的結構性問題持續存在,即便將一年期義務役大量投入主戰部隊,也無法真正填補戰力空缺。因為真正的隱憂不在兵員數字,而在於官兵能否長期維持戰備韌性。
國防改革必須正視「靜默耗損」,這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卻影響真實而深遠。它提醒我們,軍人不只是戰力單位,也是有血有肉的社會成員。唯有建立跨層級、跨部門的支持體系,社會、家庭與軍隊三方共同承擔,才能避免這種靜默的戰損,逐步侵蝕我們的國防韌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