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權力與民主

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1312-1377)。林一平/繪
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1312-1377)。林一平/繪

歷史常常在不同時空,出現相似的治理難題。十四世紀的英格蘭與廿一世紀的台灣,雖然制度與社會條件截然不同,卻同樣面臨權力分散與政治對立帶來的挑戰。這種跨越數百年的對照,呈現權力運作的一些恆常規律,也讓我們思考,在資源與共識有限的情況下,領導者如何才能維持政治穩定並推動政策前進。

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1312-1377)統治時期的英格蘭,社會深陷黑死病的衝擊與百年戰爭的消耗。人口劇減削弱了稅基,戰事卻迫使王室需要更多財政資源。在封建契約體制下,國王徵收非常規稅必須獲得議會同意,而議會中既有貴族與教士,也有代表地方利益的騎士與市民。愛德華三世雖擁有形式上的至高權威,但實際上必須面對議會的制衡;他的策略是務實地以部分立法與監督權的擴張,來換取稅收支持。這並非出於民主理念,而是基於政治存續的計算。然而,這種制度化的協商過程意外地強化了議會功能,成為英國憲政傳統的重要起點。

當代台灣則是在成熟的民主憲政框架下運作。二○二四年選舉後,賴清德總統面對立法院三黨不過半的局面;國民黨與民眾黨形成在野合作,對執政黨施加強力制衡。這種對立不同於中世紀的君臣衝突,而是兩種同樣具有民主正當性的政治力量之相互抗衡。衝突背後不僅是權力分配的爭奪,更反映了選民在國家定位、經濟策略與社會價值上的深層分歧。在這種情況下,單靠總統的民選授權並不足以確保政策推進。

賴政府在面對法案爭議時選擇聲請釋憲,符合法治國家的運作邏輯,也是對權力分立的尊重。然而,司法仲裁雖能界定權力邊界,卻無法替代政治協商;若缺乏互信與對話,制度再完善也可能陷入「功能性停滯」。歷史告訴我們,僵局若長期持續,最終損害的不僅是執政績效,更是民主的信任基礎。

愛德華三世的經驗提醒我們,有效的領導不一定來自權力的集中,卻往往依賴於創造合作的條件。對台灣而言,執政者需要在不放棄核心政策價值的前提下,釋出極大善意,設計可供跨黨派參與的政策平台。例如在基礎建設、能源轉型、長照改革、數位治理等,相對非意識形態領域的議題上,主動建立跨黨派專案小組,並賦予實質審議權與資訊透明機制,讓不同政黨在技術與事實的基礎上協作。而在野黨則應相忍為國、理性討論,不可蓄意唱反調。

在公共溝通上,政治領袖也應避免短促的媒體攻防與議題塑造,而應透過長篇政策專訪、公開辯論與多方對話平台,讓公眾理解政策背後的數據、成本與權衡。當社會對政策的理解更深入,才可能打開政黨合作的政治空間。

民主的成熟,不單純在於多數決的速度,而在能否於分歧中維持制度運作、在對立中找到合作契機。從十四世紀英格蘭的封建議會到當代台灣的多黨制衡,政治的本質始終是如何在原則與現實間取得平衡。朝野領袖真正的領導力,不是堅定捍衛立場,而是創造對話與合作的能力。台灣民主若能學習愛德華三世的智慧,或許便能跨越當前的僵局。(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延伸閱讀

美英聯手推動核能發展 川普訪英 催動模組化反應爐投資計畫

前進無邦交國哈蕯克發表演說 法學教授廖義銘以學術突破外交障礙

綠17議員「請賴總統正視危機」新聞 驚見卓榮泰藍勾勾按讚

柯建銘該卸任? 黃守達:黨團應全面改組 告訴民眾民進黨要改變了

相關新聞

謙卑和平 是台灣韌實力

昨民意論壇龍應台「為何我們今天要談和平」一文擲地有聲。尤其「謙卑有萬鈞之力」、「和平不能外包」等語,在兩岸兵凶戰危之際,...

財劃法應避行政立法推責

近期行政院召集縣市首長開會,針對統籌分配稅款公式錯誤進行討論,結果卻成一場「誰來提案」的責任推諉。卓揆明言「必須修法」,...

聽黨指揮 綠與中共雷同

習近平主政以來,不斷強調共產黨領導重要性,將「黨領導一切」重新作為一項政治原則;「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權力與民主

歷史常常在不同時空,出現相似的治理難題。十四世紀的英格蘭與廿一世紀的台灣,雖然制度與社會條件截然不同,卻同樣面臨權力分散...

教育界亂象 改革刻不容緩

為了解教育現場實務所面臨的問題,教育部近日一連舉辦三場「部長與中小學現場教師諮詢會議」,討論主題包括校園行政減量、代理教...

別把孩子推上政治第一線

台北市近日拆除公館圓環,反對拆除的民間團體集結民眾表達訴求,呼籲重啟協商。其中一位八歲男童以麥克風發言:「我不要生生喝鮮...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