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布袋空屋電費暴增25萬元烏龍!台電道歉「僅特例」

將有颱風擾台? 專家:觀察下周季風低壓槽發展 可能這時才較明朗

柯克槍擊案嫌犯背景曝光!「資優生」變殺人犯、曾揚言寧自盡也不投案

市府失能滋養高雄例外論

高雄農田又查獲非法填埋營建廢棄混合物。圖/環保局提供
高雄農田又查獲非法填埋營建廢棄混合物。圖/環保局提供

高雄曾被譽為工業重鎮,如今最引人注目的不再是產業園區或港口建設,而是接連被挖出的「美濃大峽谷」、被濫倒的「黑金良田」、以及一座會爆炸的電廠。高雄的新聞不斷上演奇觀式的災難劇碼,市長的「震怒」聲明也成為例行公事,但真正該問的不是誰該被罵,而是「為什麼這些事一直發生」?

市府說盜採是突發事件,但實情是一連串的國土破壞歷歷在目。從吉洋里深達廿公尺的坑洞到統嶺山頭被「剃光頭」般地濫墾;從農田變成垃圾傾倒場、再到河岸旁疑似遭回填廢棄物的地下水區,這些畫面不只是環境災難,也是對治理失能的鐵證。

在這場名為「建設與進步」的遊戲中,最常被犧牲的是那些看不見的基礎法治、公平與責任。一邊是源源不絕的建案與捷運聯開工程,另一邊是爆量而無去處的營建土方。

當合法填埋場早已飽和,市府卻未能提前擴充處理量能,只在災難浮現時祭出「全面停收」、「強力掃蕩」的表面措施,無異於把監管責任往後推,把壓力交給土地承擔。

高雄市民有多少無奈,興達電廠爆炸後市民驚魂未定,也面臨缺電危機,卻只見市府將責任推向外縣市,主張「各縣市用電應自己負責」。但高雄自己呢?面對電力結構過於仰賴天然氣、市區密集設置老舊燃煤機組的結構性風險,市府又有無在第一時間拿出清楚規畫與替代方案?

當治理只是憑情緒而非憑制度來驅動,市民就只能一再重複目睹那些熟悉的劇情,一場突發事件,一次輿論爆炸,一段官員震怒,一份稽查聲明。沒有人相信這些表演會導致真正的改變,因為事後亡羊補牢的行動早已疲乏而無力。

公權力的失能不只體現在反應太慢,也體現在選擇太多。中央提供衛星變異點偵測技術,地方卻依然仰賴民間無人機揭露實況。立法院曾設立聯合打擊盜濫採土石機制,卻又被悄悄降格為行政指導,徒增懷疑政府是在維護人民?還是庇護業者?

最可怕的是這樣的失能會滋養一種「高雄例外論」,似乎只要是高雄,環保標準可以打折、建設正義可以延後、土地用途可以隨便變更。久而久之,居民對政治的信任感與參與感將愈來愈稀薄,環境與法治也會被一點一滴地蠶食。

當議員怒斥「高雄農地不是黑金提款機」時,那不只是一種選舉語言,更是對一座城市治理底線的警告。當農地一再變成廢棄物場,當民間還得利用夜間無人機來揭發非法行為,當每次事故都要等市長「震怒」後才有作為,這不再是個別行政單位的失職,而是整體治理系統的潰敗。

保護高雄,不只是保護美濃的良田或大樹的山頭,而是保護市民對未來的信心。這需要更透明的制度、更前瞻的規畫,也需要更堅定的治理意志。

否則,類似美濃的坑洞還會再擴大,而下一個成為諷刺景點的地標,可能就在你我生活的社區裡。

延伸閱讀

高雄農田濫倒廢棄物不斷死灰復燃 里長:罰款無法遏止

影/高雄驚見「廢土版青藏高原」 營建廢土堆數層樓高

駁二為2025高雄設計節暖身 Threads「一天一則高雄」引爆城市共鳴

【重磅快評】淹水怪中央、氣爆推縣市 雙陳市長一脈相傳

相關新聞

土方循環利用 兼顧開發與生態

繼高雄大樹伐林種電,大寮、美濃再爆違法傾倒廢棄物、砂石盜採被挖成天坑等。廢棄風機衝擊生態、違法傾倒廢棄物乃至廚餘亂倒問題...

開放外援 國人敢生敢老

台灣新生兒數量持續下探,生育率僅一點一一;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突破總人口數兩成,二○七○年恐近半,台灣已深陷超低生育率與超高...

「巴西川普」遭重判 見美國力衰退

巴西前總統波索納洛,因企圖發動政變,被法院判廿七年三個月徒刑。這是巴西法院第一次對前總統以企圖政變的罪名定罪。

下令部會1日3報 賴卓抓錯重點

行政院秘書長張惇涵新官上任的起手式,就是下令部會首長一天要三次回報輿情,以強化對外溝通與量能;但七二六和八二三兩波大罷免...

市府失能滋養高雄例外論

高雄曾被譽為工業重鎮,如今最引人注目的不再是產業園區或港口建設,而是接連被挖出的「美濃大峽谷」、被濫倒的「黑金良田」、以...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依據經濟日報114年4月28日之報導,金管會將於8月底以《金融消費者保護法(金保法)》針對融資租賃公司分階段依上市櫃、銀行業及租賃公會會員納入管制對象,期待解決這些年之消費融資先買後賣(BNPL)所致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