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疑中風?川普「臉部下垂」畫面瘋傳 兩度公開露面澄清健康疑慮

iPhone 17 Pro和iPhone 16 Pro買哪個?「怕燙」關鍵內行人推行這款手機

華郵:「摩薩德」情報頭子拒絕地面暗殺哈瑪斯高層! 迫使內唐亞胡空襲卡達

開放外援 國人敢生敢老

80歲以上免評聘外籍看護上路逾一個月。勞動部長洪申翰指出,目前透過免評申請件數達3215件,預期申請趨勢還會再增加。記者杜建重/攝影
80歲以上免評聘外籍看護上路逾一個月。勞動部長洪申翰指出,目前透過免評申請件數達3215件,預期申請趨勢還會再增加。記者杜建重/攝影

台灣新生兒數量持續下探,生育率僅一點一一;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突破總人口數兩成,二○七○年恐近半,台灣已深陷超低生育率與超高齡化雙重危機。自二○二一年起,死亡人數連年超過出生數,形成「生不如死」的人口逆差。這不僅是統計數據,更是家庭負擔:雙薪父母在工作、育兒、孝親間疲於奔命,女性常被迫中斷職涯。但台灣家庭移工僅約卅萬人,遠不足支撐六百萬家庭的照顧與陪伴需要。為此日前賴總統提出放寬外籍幫傭申請條件,讓僅有一名十二歲以下子女的家庭就能聘請,卻也引發社會熱議!

南韓、日本、中國大陸也曾限制外籍幫傭,但台灣更嚴峻:人均GDP逾三萬美元、醫療進步,卻擁有全球最低出生率。原因在高房價、薪資停滯、長工時,與沉重育兒壓力。去年數據顯示,台灣女性承擔家務與職場雙重壓力遠超新加坡、香港與日本,導致結婚率低,「不婚不生」成常態。東亞文化重視教育競爭與職業成就,使年輕人視生育為負擔,缺乏外籍幫傭支援家庭更放大問題。經濟不安全感與工作生活失衡的狀況,比許多國家嚴重。

香港、新加坡、杜拜等地普遍允許聘僱外籍幫傭協助家務、照護與陪伴,減輕家庭壓力,值得台灣借鏡。新加坡搭配稅務優惠、公共托育、親樂齡公宅等,讓廿六萬家庭受惠;香港近百分之卅三的家庭依賴外傭,維繫雙薪經濟與長者照護;杜拜則廣泛引進家庭移工,將基層照護與家務外包,讓本地人口專注專業發展。他國經驗證明,政府正視家庭需求,透過外籍幫傭建構支援網路,可緩解少子與高齡挑戰。新加坡採行的移工開放政策助女性重返職場,間接穩定人口結構;台灣出生率全球最低卻未跟進,家庭與工作壓力兩頭燒。

台灣移工政策設限重重:數量不足、門檻高、手續繁瑣,且未充分保障家庭雇主。八十歲免評聘看護固然是進步,但何必等長輩疾病纏身才允許?年輕父母與輕症長輩同樣需要陪伴。政策改革應朝四方向推進:一、放寬家庭聘僱限制,支持有需求的家庭;二、合理區隔本勞與外勞薪資,確保家庭負擔得起並維持市場平衡;三、強化仲介管理,建立透明平台,降低費用,淘汰不良仲介與不適任移工;四、搭配居住補助、縮短工時、強化托育與性別平權,減少經濟壓力與文化障礙。

另要注意的是,設計專屬保障制度,以私人保險涵蓋職災、醫療與最低生活保障,避免與本勞體系混淆,影響國人社福資源。

少子化與高齡化是家庭重擔,唯有鬆綁規範、簡化制度、強化管理並結合對策,台灣才能構築年輕人敢生敢養、長者有人陪伴的社會。期許賴清德總統能堅定推動開放外籍幫傭與看護,並任用勇於改革的政務官。畢竟「生不如死」的台灣刻不容緩,唯有改變方能逆轉危機,邁向幸福未來。

延伸閱讀

竹南市區廂型車等紅燈竟冒煙起火 車上6名移工驚逃幸無人傷亡

香港前8月出入境2.2億人次 同比增13% 達疫前水平

香江觀察/走向一國一制 香港還有多少特殊之處

瑞穗文旦柚粒粒精挑細選 首度單個包裝叩關新加坡超市

相關新聞

土方循環利用 兼顧開發與生態

繼高雄大樹伐林種電,大寮、美濃再爆違法傾倒廢棄物、砂石盜採被挖成天坑等。廢棄風機衝擊生態、違法傾倒廢棄物乃至廚餘亂倒問題...

開放外援 國人敢生敢老

台灣新生兒數量持續下探,生育率僅一點一一;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突破總人口數兩成,二○七○年恐近半,台灣已深陷超低生育率與超高...

「巴西川普」遭重判 見美國力衰退

巴西前總統波索納洛,因企圖發動政變,被法院判廿七年三個月徒刑。這是巴西法院第一次對前總統以企圖政變的罪名定罪。

下令部會1日3報 賴卓抓錯重點

行政院秘書長張惇涵新官上任的起手式,就是下令部會首長一天要三次回報輿情,以強化對外溝通與量能;但七二六和八二三兩波大罷免...

市府失能滋養高雄例外論

高雄曾被譽為工業重鎮,如今最引人注目的不再是產業園區或港口建設,而是接連被挖出的「美濃大峽谷」、被濫倒的「黑金良田」、以...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依據經濟日報114年4月28日之報導,金管會將於8月底以《金融消費者保護法(金保法)》針對融資租賃公司分階段依上市櫃、銀行業及租賃公會會員納入管制對象,期待解決這些年之消費融資先買後賣(BNPL)所致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