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教師荒凸顯功利主義與義務論矛盾

新學期開始,全台各地照例傳出「教師荒」。學校拚命徵才,門檻減碼,卻依然找不到人,這不只是人力缺口,而是教育制度深層的病。若從哲學角度切入,這場危機正好凸顯功利主義與義務論的矛盾。
功利主義強調「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當教師面臨薪資停滯、退休制度削弱、社會尊重流失,他們在功利天平上計算後,自然會選擇離開。因為相較於其他行業,當老師帶來的「快樂效益」不足,「痛苦效益」卻在增加,離開教育現場反而是「理性的幸福選擇」,這也是為什麼短期的補救措施,例如放寬門檻聘代理教師,雖然能解決一時需求,但長遠看反而讓教育品質下降,「幸福總和」並未提升。
然而,若僅從功利主義來解釋教師荒,我們容易忽略一個根本問題─教育並不是單純的效益計算。康德的義務論提醒我們,人不應該只是工具,而是目的本身;教師不該被視為「填補缺口的螺絲釘」或「滿足家長需求的服務業員工」,他們的專業與尊嚴本身就應受到尊重,即使社會整體幸福可能因某些緣故而短缺,也不能以犧牲教師的尊嚴來換取表面的安定。
換句話說,功利主義解釋了「為什麼教師選擇退出」─因為效益不合算;義務論卻提醒我們「為什麼不能只看效益」─因為教育是一種責任與價值,不能拿來簡單計算幸福總合。如果我們只追求短期的功利,教師荒將不斷重演;若能在制度上重建教師的專業地位、減少行政負擔,並尊重教育的內在價值,老師才有意願留下而受惠於學生。
要解決教師荒,必須先明白教育的本質不是政治工程,也不是幸福總和的算式,而是對人的尊重與成全。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