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當台灣能源轉型敲響警鐘
高雄興達電廠九日晚間在試運轉過程中發生火警,火光衝天、數公里外清晰可見,居民驚恐大喊:「不要住這了!」這起事故不僅凸顯台電燃氣新機組在安全管理上的隱憂,更迫使社會重新思考:在「非核家園」政策下,台灣是否已過度依賴火力發電?
火力電廠長期帶來空氣汙染,對民眾健康無異於「以肺發電」。高雄大樹、美濃山頭遭濫墾,挖出宛如「大峽谷」的天坑,國土嚴重受創,凸顯能源轉型過程中環境破壞的另一面。風電雖能減碳,卻造成生態衝擊與噪音干擾;光電則被質疑「魚電共生」流於口號。更令人憂心的是,多起光電貪瀆案件至今司法偵辦未竟,引發外界質疑綠能政策恐淪為圖利特定財團的「世紀大騙局」。
能源轉型並非不可行,關鍵在於必須回應民生需求並兼顧公共利益。屋頂型光電若在不影響居民安全與生活品質的前提下,自然可以適度推廣;但若以大規模圈地、濫墾為代價,造成國土與生態破壞,恐怕就是得不償失。
治國必須以民意為依歸,八月廿三日「重啟核三」公投落幕,社會已清楚表達對能源政策調整的期待。非核家園並非萬能,若缺乏穩定基載,終究只能依賴火力硬撐,其代價就是更嚴重的空氣汙染與更高昂的電價。當前國際趨勢已從「非核即進步」轉向「核綠共存」,台灣也應擺脫意識形態限制,務實看待核能在安全、穩定與低碳供電上的角色。
興達火警絕非偶發插曲,而是對能源治理的警鐘。它提醒我們:能源政策必須回到安全、環保與永續的基本面。唯有勇敢檢討既有路線,務實考慮核能與綠能並進,才能為下一代留下真正安全可靠的能源未來,也為台電化解財務困境與供電風險找到出路。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