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達火警 社會信任赤字

九日深夜,高雄興達火力發電廠一聲巨響劃破天際,興建中燃氣新二號機的熊熊火光,不僅驚嚇了奔逃的在地居民,更為台灣艱鉅的能源轉型之路投下一顆震撼彈。這起工安事故雖迅速被控制且無人傷亡,但暴露出的問題,遠比火焰本身更加棘手,直指工安、風險溝通與社會信任等核心議題。
此次事件的背景,正值台灣能源政策的關鍵十字路口。興達電廠的「燃氣更新改建計畫」,是國家「增氣減煤」能源轉型藍圖中的重要一環。政府與台電期望透過汰換老舊燃煤機組、改建為高效率燃氣機組,兼顧穩定供電與降低空汙的雙重目標。政策立意良善,也是邁向永續發展的必要之舉。然而,新二號機的爆炸無情揭示了一個現實:再宏大的政策藍圖,若是建立在脆弱的工安基礎上,都可能在一夕間化為民眾的恐懼與不信任。
深入剖析,這已非單純技術失誤,而是系統性的警訊。首先,是工程管理的失靈。造價數百億、攸關國家供電命脈的新機組,在試運轉階段就發生疑似天然氣洩漏的重大事故,從設計、施工、監管到測試的流程,是否存在被忽視的漏洞?台電在追求工程進度與上線時程的壓力下,是否犧牲了安全標準?這不僅是台電內部需徹查的課題,主管機關經濟部更應介入,對全台所有重大能源建設項目進行總體檢。
其次,是風險溝通的潰敗。在地里長說法,事發前數小時廠區即有異常,甚至傳出「阿摩尼亞」外洩,但周邊居民卻未能在第一時間獲得明確、透明的官方示警。這種資訊的真空,在爆炸發生後,迅速被恐慌與憤怒填補。台電第一時間的否認,與居民親身感受產生巨大鴻溝,更加劇對立。這凸顯大型國營事業在面對「鄰避設施」的社區關係時,仍停留在被動、封閉的舊思維。與其事後耗費巨資弭平民怨,不如事前建立一套公開、即時、有效的風險溝通機制,將社區視為夥伴而非麻煩。
最後,最嚴重的是社會信任的赤字。一場工安意外,燒掉的不僅是管線與燃料,更是民眾對政府能源政策的寶貴信任。當人民連最基本的「安全」都無法確信時,又如何能支持需長期投入的能源轉型?這把火,讓「以核養綠」、「非核家園」等各種路線爭議,都暫時退位,因為所有能源選項的共同前提─「安全」,已被打上了大大的問號。
因此,面對興達電廠的這聲警鐘,政府與台電的應對不能僅止於調查報告或幾句道歉,而應立即成立包含外部專家與公民代表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徹底釐清事故真相,並將結果公諸於世,以昭公信。長遠來看,則必須從制度面進行改革,強制要求所有重大能源基礎設施,都必須建立制度化的社區溝通平台與緊急應變計畫,並將其列為營運許可的必要條件。
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充滿挑戰。興達電廠的火光,是一次慘痛的教訓,但也提供了重新檢視與修正的契機。唯有將安全與信任置於政策核心,能源轉型之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更得民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