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財劃法的爭謬,陳其邁怎有臉批張善政?
行政院召開縣市長協調會,討論《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原是為攤開問題尋找解方,卻被高雄市長陳其邁當成政治舞台。會中藍營縣市長痛批中央遲不提出方案,讓地方財政無法規畫;綠營縣市長則顧左右而言他,繼續政治攻防。陳其邁甚至語帶火藥味,嗆稱:「張市長做過院長,蔣市長當過立委,以前為什麼不修?」他意圖把今日僵局推給對手,更暴露民進黨政府執政九年卻毫無作為的窘態。
張善政確實擔任過行政院長,但陳其邁自己也曾任行政院副院長,並掌有實權。對比兩人任內表現,愈發顯得諷刺。張善政是二○一六年國民黨敗選後接任「看守閣揆」,任期不過短短三個月,核心任務是穩定政局、完成政權交接,處理台南震災重建、推動生醫產業方案。他低調務實,行事無分黨派,被譽為「最溫柔看守閣揆」,這是民進黨背書過的。
反觀陳其邁,二○一九到二○二○年擔任行政院副院長一年半,肩負改革攻堅、立院協調、安撫民怨的重任,算是蔡政府初期「協調高手」。陳其邁更曾任多年立委,絕對比蔣萬安要「資深」好幾倍。但今天他嗆聲的場景,卻把他副院長時代守護的分配公式反轉成政治攻擊武器,這已非在解決國政,而是在操弄對立。
可議的是,如今會有「差別補助」的爭議,讓藍營縣市長群起攻之,正是當年蔡政府強推「前瞻計畫」所致,使建設預算變成中央控制地方的手段。八年來爭議不斷,藍營掌控國會多數後,才會重新制訂中央與地方資源分配規則,修改財劃法。中央與地方預算之爭,陳其邁算得上是「始作俑者」,怎有臉批評藍營市長?
更深層問題,在於卓內閣的基本態度。財劃法十六年未修,中央與地方財源不均已是共識;但卓內閣始終不敢提出自己的方案,只會召開協調會假意溝通,實則把問題推給國會。結果,中央與地方矛盾反而加深,基層施政陷入癱瘓。補助款被政治化分配,聽話就給錢、不聽話就刪,財政紀律蕩然無存,最後的苦果是人民承擔。校園電費、社會福利、地方建設都可能因此延宕,這不是政治辯論所能解決的事,卻是行政失職的真實傷害。
民進黨政府執政九年,財劃法仍懸而未決,這才是嚴重的「不作為」。今天卓內閣對地方首長的質問不回應,卻把財政問題政治化,完全暴露出它「長於政治、拙於實事」的本色。民眾需要的是可執行、落地的方案,而非漫天口水的政治秀。《財劃法》修法所以出現公式「錯誤」,背後原因就是財主單位受到行政院的指令,對預算和財劃法的細節內容一律不配合;在野黨在有限的資源和人力下主導修法,當然會出現掛一漏萬的閃失。
如今國民黨已允諾要修法,中央卻繼續把藍綠對立當作萬靈丹,雙手推說「國會負責」,對地方的不滿冷眼以待。這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讓中央與地方矛盾升級,地方行政陷入癱瘓危機。最終受害的不是政黨,而是全國人民。
陳其邁開嗆張善政及蔣萬安,只是在堆高中央與地方矛盾,轉移高雄爭議頻傳的焦點,結果無助提升政府形象,反而暴露綠營執政邏輯的破碎。卓內閣必須調整自己的治理心態,停止以鬥爭、諉過為先的算計,提出合理的分配比例建立財政透明機制,並讓地方提高自有財源,才是健康的治理之道。倘若繼續牽拖延宕,小心民怨將全面反撲。賴政府迄今仍未從大罷免的失敗中醒來,才會有一成不變的演出,這些戲碼都令人倒胃口。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