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面對算力競賽 台灣不能再遲疑
在21世紀國際競爭中,算力已被提升為國家綜合實力核心指標。人工智慧、大數據、國防應用、量子模擬,無一不以強大運算資源為基礎。而算力的根源在於能源,沒有穩定電力,就不可能支撐龐大運算需求。近一年來,七大工業國與中國所採取的行動已證明,「電力即算力,算力即國力」不再是口號,而是各國積極推動的戰略。這對電力供應緊繃、能源轉型爭議不斷的台灣,無疑是一記警鐘。
其中尤以美國最為積極。白宮將資料中心與AI能源需求視為與石油、天然氣同等的戰略資源。美國能源部主導規劃「電算共址」,把小型核能發電、儲能系統與AI資料中心打包,讓基礎建設快速落地。環保署同步放寬前期審批程序,展現強調速度與規模的決心。
歐洲各國也緊跟腳步。歐盟推動「AI工廠」與EuroHPC超算計畫,並強調跨國自主;法國與阿聯攜手興建GW級AI資料中心,並將「主權AI基建」列為國家戰略;德國、英國則大舉投資超算設施,目標在AI時代保持競爭力。
加拿大的政策更具啟示性,初期即投入20億加幣,興建基礎設施,設立「算力基金」,補貼中小企業與科研單位使用AI運算。此種「普惠算力」的設計,可避免資源集中在巨頭,確保創新遍地開花。
亞洲方面,日本正視未來電力需求將大幅成長,嚴格規範新資料中心能效門檻,防止電網崩潰。這些超前部署,凸顯出台灣能源與算力規劃的不足。
中國模式展現出另一種規模優勢。透過「東數西算」,北京在能源充裕的西部興建超大型資料中心,再以高速網路把算力輸送到東部需求端。不僅投資龐大,更建立全國性算力交易市場,提高利用效率,並以能效與綠能比例作為硬性指標,要求2025年電能使用效率降至1.25以下、2030年八成電力來自再生能源。中國甚至將電動車納入「車網互動」專案,作為移動儲能,協助尖峰調度,展現出將算力視為電網新型負載的戰略眼光。
上述動作反映一個趨勢:算力不是單純的科技投資,而是能源、產業、金融與國安的綜合工程。美國強調共址與速度,歐洲重視自主與協同,加拿大與中國則著重於普惠。不同模式的背後邏輯一致:沒有電力就沒有算力;沒有算力就沒有國力。
這些國家政策設計對台灣的啟示:
一、能源政策須納入算力需求。政府應模擬不同情境,制定「算力專用電力規劃」,避免未來尖峰時段龐大電力需求壓垮電網。
二、推動園區等級之能源方案。AI資料中心應與再生能源、儲能系統、冷卻水資源整合規劃,提供「一站式許可」,縮短建置時程,降低運營成本。
三、明確化能效與綠能標準。設立電能使用效率門檻,要求逐年提高綠電占比,並透過長期購電協議,推動再生能源投資。
四、建立普惠算力機制。設立「算力點數」或補貼平台,讓中小企業與科研單位以合理成本使用AI運算,避免資源被壟斷,促進應用多樣化。
五、強化電網韌性。導入需求回應、容量市場機制,強制業者設置儲能系統,探索「車網互動」,讓電動車成為電力調節一環的可行性。
六、將能源、工業、數位、國防需求整合,把算力與半導體產能同等視為國家戰略資產,並積極評估小型核電站之建置需求與成本效益。
當國際社會討論焦點已轉向「如何為AI儲備大型電力」,台灣若仍停留在「電價漲不漲、核能要不要」的層次,終將錯失未來。唯有大眾理解AI資料中心與大型算力園區是國家競爭力基石,政策才能有效推進。
全球主要經濟體已在實踐「電力即算力,算力即國力」的戰略思維。台灣若再不警醒,將在這場國力比拚中落後。能源已不再只是能源,而是算力的前提;算力也不再只是科技,而是國家實力的象徵。誰能率先掌握這條關鍵路徑,誰就能主導未來世界。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