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AI取代初階人力 改變勞資關係
人類社會正處於一場無聲卻劇烈的變革之中。那並不是因為某個戰爭或瘟疫,而是一種看不見卻無所不在的力量正在重新定義人與工作的關係。AI的崛起,特別是近年來生成式技術的快速普及,讓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職場階梯,正一階階被悄悄拆除。這場轉變所帶來的不僅是技術上的震撼,更是一場關於公平、尊嚴與未來社會形貌的問題。
AI的威力不容小覷,在某些領域,它的效率提升已達人類的數倍,甚至數十倍。例如軟體開發、文案生成、數據處理與客服系統等,本就是高度標準化與可預測的工作,如今成為AI「自動化打擊」的首要目標。而這一波淘汰潮,首當其衝的不是年資已深的老將,而是剛要踏入職場的年輕人。從實證資料觀察,22至25歲的年輕人,在高度AI暴露職業中,工作人數近年來明顯下滑。AI彷彿將學歷與初入職場的熱情,一拳打入了冷宮。
這並非單一國家的困境,而是全球性的焦慮。世界各地的年輕人發現,所受的高等教育已不再保證一份穩定職涯。不少企業寧願聘用資深、能靈活運用AI工具的員工,也不願投資於培育初階人力。更有甚者,一些傳統入門職務被AI取代後,整條升遷與學習的路徑也隨之瓦解,使得社會流動機制出現斷裂的危機。當入門磚石不再存在,下一代的出路從何而來?
但真相從來不是單向的,並非所有人力都被AI掃地出門。在那些能與AI協同工作的領域,例如創意設計、決策輔助、人際溝通等,反而出現人機互補的良性循環。甚至有部分企業透過AI降低門檻,使得某些過往需要專業訓練的職務,現在讓更多人得以參與和嘗試。
經濟體系的回應多半延續著過往科技演進的經驗,人失去工作沒關係,反正新產業會創造新機會。然而這樣的信仰,開始受到現實的挑戰。即使某些國際金融機構仍樂觀預估長期失業率影響有限,卻無法否認短期的結構性失業與青年勞動萎縮正逐步成形。更可怕的是,這不再只是產業轉型過程中的自然陣痛,而是極可能成為新的常態。
面對這股浪潮,我們需要新的制度想像。例如將AI所創造的超額利潤納入社會分享機制,建立主權財富基金,並藉由全民基本收入維繫社會基本穩定。當然這樣的方案容易流於烏托邦幻想,唯有配套以重訓機制與社會參與義務,才能兼顧公平與動能。
企業的角色亦不容忽視,若只將AI視為降低人事成本的工具,而非協作夥伴,那麼最終將連自身的永續經營都陷入風險。反之,那些願意投入人力再訓練、重新設計內部職務結構與升遷路徑的企業,將可能成為新時代的典範。在這樣的企業中,AI不再是排擠人力的威脅,而是人類能力得以擴張的助力。
從總體經濟的視角觀察,AI所帶來的不僅是個別產業的調整,更可能在整體需求結構與資本勞動分配間引發劇烈震盪。一方面,生產力的提升確實有可能壓低商品與服務的邊際成本,使GDP在短期內上升,甚至讓通膨壓力得以舒緩。然而另一方面,若所得集中於資本持有者與少數高技能人員,整體家庭部門的消費能力反而可能萎縮,形成一種「成長失衡」的現象。當大多數人無法有效參與經濟活動,需求端的疲弱將牽制投資與創新擴張的動能,進而影響總體經濟的循環穩定性。此外若青年就業機會長期萎縮,不僅會衝擊未來的勞動參與率與人口結構,也將增加社會福利支出與公共財政的壓力。
社會也必須開始重新定義「工作」的意涵,當維生的必要性不再與全職勞動綁定,那麼藝術、公益、環境保護等長期被邊緣化的價值,或許將重新被賦予應有的光芒。人不一定要工作才能活下去,但人總需要某種形式的參與,來確認自己的存在感與價值。若我們願意投注資源,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貢獻方式,那麼或許AI時代並非人類價值的終點,而是另一種文明階段的開端。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