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民進黨建構的大外宣迷幻,已一夕破功
七月大罷免投票前,許多外媒提到國民黨,都固定冠上「親中政黨」的形容;評論在野黨刪減預算,就說是削弱賴政府「抗中」的力量。大罷免失敗後,外媒的態度大幅逆轉,批評大罷免缺乏正當性,認為根本原因是賴政府執政失敗。近日,擔任TaiwanPlus英籍主管的艾永青因不堪政治干預及惡意攻擊,辭職舉家遷回英國;他的臨別長文,也將民進黨「大外宣」的虛幻暴露得無所遁形。
民進黨近年的大外宣,幾乎是一路順風,無往不利。一方面,因民進黨執政的「長期化」,加上大肆揮霍預算籠絡,有利於它對外媒的關係與影響力。二方面,由於兩岸情勢微妙,民進黨的「抗中保台」路線符合西方國家圍堵中共的需求,具共同利害。三方面,國民黨被沒收黨產後三窮四絕,又因失去政權而無力經營外國媒體,逐漸喪失國際話語權。在這三種因素交錯作用下,近年外媒報導台灣政治議題幾乎呈現一面倒的「親綠」,到了難以維持中立的地步。
更糟的是,這些外媒不夠客觀的親綠報導,往往又以「出口轉內銷」的方式,被民進黨政府引用來自我吹噓,誇示成自己的「勳績」及「正確」。這種現象,又進一步對民眾的認知構成困擾,以為民進黨的執政路線頗受「國際社會肯定」,彷彿不應當再予以質疑。簡言之,外媒對民進黨的過度偏頗,確構成國內輿論或在野黨評論執政黨時的一種障礙,成為民進黨自恃的保護傘。
民進黨發動大罷免後,英國《經濟學人》今年五月率先發難,批評賴政府口中高喊團結,卻用大罷免使台灣社會分裂加劇,核心原因其實是「政府失能」。然而,《經濟學人》當時的報導仍聚焦在對中國的圍堵,認為中共正加強利用「灰色地帶戰術」滲透台灣,而台灣則在川普關稅戰威逼下,經濟實力可能受到削弱。如此一來,將導致台灣愈發分裂而孤立的危機。
大罷免大失敗後,則是國際媒體風向驟變的開始。《紐約時報》分析,這是賴政府的「民意警鐘」,認為賴總統必須調整策略。日內瓦國際與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則批評,世界範圍內,還沒有哪個國家的立法機構面臨過像台灣這樣大規模的罷免。其後,一向親綠的日媒《讀賣新聞》和《產經新聞》以社論批評大罷免的意圖和正當性,並擔心賴清德會變成「陳水扁第二」。這些,顯示賴清德正失去日本輿論的支持。可想而知,賴政府投票前對外國駐台機構提供了誇大的預測,結果卻遭現實狠狠打臉。
英籍記者艾永青憤而求去,暴露的又是另一層次的大外宣問題。TaiwanPlus是公廣集團旗下的一個對外宣傳平台,艾永青身為高階主管,他所不滿的是賴政府有太多政治干預,包括大罷免期間對在台陸配的鎖定與打壓,對親中網紅或一般人民都不放過,甚至有綠營側翼以模仿「納粹」的手法鎖定特定群體攻擊。艾永青並聲稱,自己和家人都成為「極端份子」的攻擊目標。這點,從他離台後招致的各種批評,顯然不假。看每天青鳥網軍的張牙舞爪,台灣社會已到了「非我族類,必欲誅之」的地步,竟連外國媒體人也不放過。孰令致之?
大罷免是賴政府對台灣民主政治發動的惡意奇襲,但西方媒體對此卻只是漠然以對;直到台灣民意強力擋下大罷免,他們才驚覺自己目擊的是一場反民主行動,民進黨多年來營造的民主假象這才徹底破滅。外媒只從西方或民進黨的角度看台灣,是危險的;在民進黨大外宣幻滅後,我們期待外媒保持客觀的高度。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