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未下一單」 美大豆進入收穫季 協會主席:形勢嚴峻

美國大豆收穫季已經展開,但最大買家中國至今尚未下達任何新訂單。美國大豆協會主席凱萊布·拉格蘭(Caleb Ragland)近日接受「財富」雜誌專訪時直言,美國農業正面臨「極其嚴峻」的局面,引發外界對美國農業穩定性及更廣泛經濟影響的擔憂。
環球網引述「財富」報導,拉格蘭指出,9月是美國南部大豆的收穫期,按照以往慣例,中國通常在此時已經完成部分採購。他表示,中國市場約占美國大豆總產量四分之一,照正常情況,此時應有約8%至9%的美國大豆已登記出售予中國,但今年「數字為零」。他坦言,這樣的情況讓人深感不安。
根據美國大豆協會的統計,在2018年之前的七年間,美國平均有28%的大豆銷往中國,占同期出口總量的六成。僅在2023至2024市場年度,美國就向中國出口近2500萬噸大豆,遠超向第二大市場歐盟出口的490萬噸。外界普遍認為,中國市場對美國大豆產業的重要性難以替代。
「財富」評論指出,隨著中國暫停採購,美國農業部門的脆弱性逐漸顯現,這不僅影響農民生計,也可能對美國整體經濟造成衝擊。
實際上,拉格蘭早在今年4月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訪問時,就曾強調中國在美國農業出口中的關鍵地位。他當時指出,美國約50%的大豆需要依靠出口,而中國的進口規模超過美國其他所有海外客戶的總和。
隨著收穫季臨近,拉格蘭於8月19日更致信美國總統川普,警告豆農正面臨「極大的」財務壓力。他強調,美國若未能及時與中國就大豆出口達成協議,豆農的處境將隨時間推移而愈發困難。
報導稱,長期以來,大豆在中美貿易中被視為「風向球」,在雙邊經貿摩擦持續的背景下,大豆訂單的減少被外界解讀為兩國經濟關係緊張的直接反映。
觀察人士指出,大豆危機凸顯美國農業高度依賴單一市場的結構性問題。缺乏中國這一主要買家,其他市場即便增加採購,也難以在短期內彌補缺口。目前,美國豆農正面臨「收成有餘、買家不足」的尷尬局面。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