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下周公布新施政報告 敦促港府再發消費券呼聲高

香港特首將發布新年度施政報告,香港社會關注焦點在港府是否重推消費券,多個政黨在最後時刻要求再派消費券,代表商界的香港總商會明言反對。
過去八年間,香港走過派現金、派消費券到什麼都不派的階段。2008/2009財政年度,香港政府以紓困民生為由注資市民強積金戶口,其後改為派發現金。最美時段是學習澳門直接派現金1萬港元,其後不派現金電子消費券,港府號稱總計派出約2,000億港元後,過去兩年因財政緊絀,赤字高懸,就什麼都不派。
香港新一份施政報告將在下周三發布,因應經濟持續低迷,賣地收入大減,財政年度料錄得數百億港元財赤,派錢不現實,但派消費券仍有可能。這於是這個周末多個政黨提出有條件地重推消費券,包括以抽獎方式或消費滿一定金額才可使用等,其重要理由變成吸引香港人留港消費。
代表批發及零售界的立法會議員邵家輝,建議當局派發2,000港元電子消費券予香港合資格居民。只能在本地實體店消費,不接受網購。建議港府可仿傚澳門做法,需消費一定金額後才可使用消費券。在店舖消費百港元,才可用20港元電子消費券,一來可以有放大作用,派2,000港元的話,變相令人用1萬港元的效果;二來可以配合不同的商界朋友可否給予多些優惠,把漣漪放大。
他又建議,當局可派發周五及六的30港元電影票優惠,吸引市民在假期間留港消費。
香港經民聯主席盧偉國亦同意,可考慮派發消費券,但應附帶特定條件,相信市民會歡迎。他指香港本地餐飲零售消費模式改變,惟若有好的食肆及消遣地方,市民及遊客在盛事後都樂意前往宵夜消費。盧認為這類夜經濟食肆消遣地方不足,建議政府「拆牆鬆綁」,包括解決停車問題。
但香港總商會主席陳瑞娟稱,消費券屬新冠疫情期間的「非常措施」,關乎現今政府財政狀況,不適宜再派發消費券。消費券並非提升消費意欲的長遠方法,政府要推動經濟須尋找問題根源,提出更長遠的措施。例如增加國際活動或幫助商戶消費轉型,令旅客來港不只是打卡、追景點。
陳瑞娟反而建議,零售業界需為顧客創造更多消費體驗,建議港府或領展等企業為特定行業推出租金折扣,令商戶資金流動能「鬆動一點」,更有空間發揮創意在生意當中。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