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發現「亞洲鋰腰帶」 長達2,800公里

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0日介紹「十四五」時期自然資源工作高品質發展成就指出,戰略新興產業礦產取得重大找礦突破,新發現「亞洲鋰腰帶」,從東往西橫跨四川、青海、西藏、新疆四個省,長度達到2,800公里,在這個重要稀有金屬成礦帶上,已經找到多個大型和超大型鋰礦。
鋰是鋰電池的重要元素,也是大陸發展電動汽車的重要戰略物資,讓大陸傾全力在全國各地發掘這個重要礦產。
大陸自然資源部日前指出,打開中國鋰礦分布圖,一條呈倒三角形的松潘—甘孜—西昆侖鋰礦巨型成礦帶令人矚目,這條花崗偉晶岩型稀有金屬成礦帶從川西松潘—甘孜地區,向西經可可西里延伸至西昆侖甜水海地區,東西跨度約2,800公里。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長王登紅表示,松潘—甘孜—西昆侖成礦帶產出大量富Li鋰-Cs銫-Ta鉭(LCT)型花崗偉晶岩,至今已發現70餘處以鋰為主、共(伴)生鈹鈮鉭的稀有金屬礦產地。包括川西甲基卡、雅江縣木絨、金川縣李家溝、瑪律康市党壩和新疆大紅柳灘等5處Li2O資源量大於50萬噸的超大型鋰礦床,以及11處大型鋰礦、7處中型鋰礦床、2處中型鈹礦床和一系列小型鋰、鈹、鈮鉭等稀有金屬礦床。
鋰是典型的稀有金屬(稀土),就是那些在地殼中含量較少、分布稀散或難以從原料中提取的金屬。鋰、鈹、鈮、鉭、銣、鍶、鋯、鉿、銫等,都是如此。含量少、隱伏礦多,加上大陸西部地區獨特的地形地貌及氣候條件,找鋰之難,可想而知。
川西地區地處高原,山高谷深、河流湍急。前期的找礦工作異常艱難。2012年,在川西甲基卡、西昆侖大紅柳灘等地高原區要想挖探槽,既批不到火藥等物資,連基本的安全條件都得不到,更不用說「探礦權」。王登紅說,當時想到「雪線找礦」的方法,因為全球暖化,青藏高原的雪線自然上移,有可能露出以往地質填圖沒有發現的偉晶岩,再利用遙感快速定位,然後,就是「兩條腿走路,四條腿爬山」。
大陸科研團隊已建立「空天地」一體化的調查評價與深部探測技術方法—地質填圖+化探異常檢查+化探剖面測量+AMT測量+遙感鋁羥基蝕變礦物異常+工程揭露+鑽探驗證。並發明轉石填圖、生物找礦、水化學找礦等一系列簡便適用的找礦新方法。
在川西許多山坡上會分佈著偉晶岩轉石,在野外快速鎖定偉晶岩轉石來源,進而確定偉晶岩脈的類型、產狀及規模,為鑽探工程部署提供依據。生物找礦,是通過查明不同地域植物、牛糞中鋰鈹元素的含量,進而追索隱伏的原生鋰鈹礦體;化學系列找礦方法,則是對地表水中的化學異常進行研究,初步圈定應進一步詳細調查的鋰遠景區。
此外,科研團隊還利用高光譜、雷達等多種遙感技術等,提出「高密度電法測量+放射性γ測量」尋找隱伏礦體的新方法,獲發明專利;並應用 AI技術對偉晶岩型鋰礦進行預測,尤其是在新疆阿爾金空白區在應用AI找礦方面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大陸已從過去單一的地表踏勘填圖,發展到現在的遙感定區(遠景區)—地質定型(類型)—化探定性(礦種)—物探定位(孔位)—鑽探定 量(資源量)及生物找礦、深穿透深部探礦等新技術新方法成體系化,鋰礦的找礦方法與勘查技術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
王登紅建議,應加強對以鋰雲母為主要工業礦物的新類型鋰資源及以含鋰黏土為主的沉積型鋰資源的調查研究與開發利用,尤其是先找到其中的高品位「富礦」,以降低企業開發的成本,加強對古生代乃至前寒武紀鋰礦的研究與找礦,加強阿爾金、喜馬拉雅、岡底斯、大興安嶺西坡等新的鋰礦成礦區帶的勘查力度,加強對市場經濟條件下鋰資源動態管理的新機制研究,加強對鋰同位素作為可控核聚變原材料的超前研究與資源儲備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